孔超
摘要:目的:分析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方法:高頻電切術組為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31例),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為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31例)。結果: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并發癥情況優于高頻電切術組;兩組在廣基息肉完全切除率、有蒂息肉完全切除率以及扁平型息肉完全切除率的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療效確切,具有理想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且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
關鍵詞: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消化道息肉;療效
【中圖分類號】R32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224-01
消化道息肉作為消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不僅存在導致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同時也存在導致癌前病變的可能性,本身對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脅性較大。從臨床治療方案來看,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案,傳統治療方案主要是選擇高頻電切刀,雖然可以全面改善臨床癥狀,然而術后并發癥較多,預后情況不夠理想[1]。鑒于此,本研究提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方案,并與傳統高頻電切刀進行對比分析,希望通過本研究為臨床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高頻電切術組為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31例),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為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31例)。高頻電切術組中,男性患者共計19例,女性患者共計12例;年齡范圍在25~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7±9.8)歲。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中,男性患者共計20例,女性患者共計11例;年齡范圍在24~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8±9.6)歲。
1.2方法
高頻電切手術組,選擇圈套器將息肉全部套組,接著使用高頻電切法切除息肉,并選擇單機脈沖電切模式進行凝固處理。然后針對創面進行處理,觀察平衡狀態、出血情況、組織殘留情況等。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選取病灶旁邊1~2mm的位置,通過內鏡注射針注射腎上腺素注射,劑量標準為0.1g·L-1,等到病灶、肌層完全分離的情況下,給予套圈方案切除息肉,同時選擇單機脈沖電切模式進行凝固處理。然后針對創面進行處理,觀察平衡狀態、出血情況、組織殘留情況等。
1.3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息肉切除情況、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2.0,各項臨床指標均選擇%表示,x?檢驗。
2結果
2.1息肉切除情況對比
根據表1所示數據來看,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在一次性切除成功方面高于高頻電切手術組,而兩組在廣基息肉完全切除率、有蒂息肉完全切除率以及扁平型息肉完全切除率的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并發癥情況
高頻電切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22.58%(7/31),當中出血2例,息肉殘留1例,切口過深4例;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并發癥發生率4.65%(2/31),當中出血1例,息肉殘留1例。具有顯著性差異(x?=2.250,P<0.05)。
3討論
有研究提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可以適用于病灶直徑在20mm以上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且能夠兼顧一次切除成功率、完整切除率[2]。對于直徑相對較高的患者來說,高頻電切術則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難以針對深度進行準確的掌控,手術過程中如果切除的深度不足,則患者術后復發幾率相對較高;如果深度超出,往往會引發穿孔、出血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術前會使用腎上腺素,分離病灶筋膜與肌層,保障切除的成功率。而液體墊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筋膜厚度,在提升切除深度準確率的同時,又可以避免高頻電引發的消化壁損傷問題。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并發癥情況優于高頻電切術組,充分證明了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消化道息肉治療方面的適用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旗.內鏡下橡皮圈套扎與高頻電切除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對比[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20,42(02):202-204+207.
[2]王瑩,羅紅來,厲琴,等.內鏡下橡皮圈套扎與高頻電切除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比較[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14(06):126-129.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傳染病醫院?16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