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戲劇教育是融合戲劇表演和教育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尤其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
1.遇見戲劇,發現“真”
初識戲劇,從學生發揮想象并嘗試以身體動作、口語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的過程中,我們讀出了鮮活的童真。
例如,語文學科嘗試將戲劇教育與語文教學相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多維度地感悟文本。如學習《小馬過河》一課時,學校師生深挖統編版教材內涵,依據教材延伸創意排演了課本劇《親自嘗試的小馬最棒》,排演中讓學生感悟小馬過河時的心理變化,引領學生從戲劇視角和自身感受出發,感悟小馬每次對話的語氣、內心的想法等。這不僅是創新使用教材的新做法,而且是活用統編版教材的生動實踐。排演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審美意識、學會真心對待朋友的過程。戲劇教育,讓學生對“真”有了更敏銳的感知。
2.排演戲劇,品味“善”
戲劇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創意,展示出作品背后的內涵。排演的過程也是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生命中真實的經歷,并通過這些經歷獲得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正確價值觀,從而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過程。
例如,學校積極響應垃圾分類,但是總有一些學生做不到,于是,我們排演了《垃圾分類小達人》,學生分別扮演在家中不守規矩的奶奶(亂扔碎玻璃扎傷了社區辛勤值守的衛生監督員)、學校里隨手亂丟垃圾的小明等。通過戲劇的形式,將這些看到、聽到的特殊人物塑造成舞臺角色,觸動學生心靈的同時,也讓學生修正自身行為。再如,排演《總也不倒的老屋》時,學生會思考:假如我是老屋我會怎么做?他們邊排演邊在頭腦中感悟微善在心,感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定位。一次次寓教于樂的戲劇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靈的熏陶與洗禮。
3.愛上戲劇,感悟“美”
戲劇作為一種團隊學習的藝術,在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團隊中,學生通過協作完成戲劇作品,充分關注他人的需求與感受,接受他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觀點,逐漸學會包容與尊重、欣賞與謙讓等美德。
例如,排演《紅巖》時,學生積極與文本對話。對《紅巖》形成了立體認識后,學生被江姐的人物形象所打動,為了能夠飾演江姐的角色,他們一時爭吵不休,甚至有學生罷演,這就導致多幕劇不能排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批評學生,而是讓學生欣賞回民實驗小學表演的戲劇《精彩背后》,看完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學生沉默不言。第二天的排演現場,學生們分工合作,互幫互助揣摩人物,將自己對角色的情感體驗分享給同學……可見,他們內心演繹了自我教育的過程。隨著彩排的深入,他們思維碰撞互助成長,帶著對江姐的敬佩,團結合作、彼此欣賞,在塑造角色的同時,也重塑了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