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討改良留置針穿刺法應用于小兒手背靜脈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行手背靜脈穿刺的患兒100例,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試驗組采用改良穿刺法行靜脈穿刺,對照組仍采用常規穿刺法行靜脈穿刺。結果:兩組穿刺成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試驗組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也就是說:行靜脈穿刺時,采用改良穿刺法穿刺的成功率明顯高于采用常規穿刺法。
關鍵詞:改良;留置針穿刺;小兒;手背靜脈
【中圖分類號】R7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244-01
小兒靜脈穿刺一直是兒科護理工作中的一大難題[1]。反復穿刺帶給患兒的痛苦不言而喻,靜脈留置針的普及應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2],但因患兒血管細小,隱匿,充盈差,患兒好動、自制力差、拒絕不易配合,哭鬧反抗,恐懼心理等特點,給靜脈留置針穿刺操作帶來一定難度,具有一定風險。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患兒痛苦,經過半年的探索和求證,即選擇了2016年8月-12月間在門診接受靜脈輸液,年齡在3-5歲之間的患兒100例,男女不限,并征得患兒或家長同意,以手背靜脈穿刺為主,采取兩種穿刺手法進行手背靜脈留置針穿刺,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6年8月-12月間需要手背靜脈留置針穿刺的100例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年齡均在3-5歲。試驗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對照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兩組患兒手背靜脈均為可見,性別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1)試驗組采取改良穿刺法,即操作者左手固定患兒穿刺的手,并拉緊患兒手背部皮膚以固定靜脈,右手持針,針尖斜面朝上,以300-450 角快速進入皮下,隨即降低進針角度順靜脈方向緩慢進針,以減輕患兒痛感[3],左手始終保持緊握患兒手不松脫,僅用左手拇指固定外套管底座,右手退出針芯約0.2-0.5cm,然后松開左手拇指,右手將外套管和針芯一并向血管內推進至一定深度,左手拇指再次固定外套管底座,右手迅速以直線方向連續不斷的方式將針芯完全退出,解止血帶,囑咐患兒松開拳頭,使用無菌透明敷貼,對留置針管作密閉式以進針點為中心固定,用彈力繃帶在外纏繞,用膠布粘住接頭處,并在透明膠布上面注明置管穿刺時間、日期。根據小兒特點給予心理護理指導家屬等綜合護理。
(2)對照組按常規法穿刺,操作者用左手固定患兒穿刺的手并拉緊患兒手背部皮膚,右手持針頭穿刺,見回血后,左手松脫患兒推進外套管至一定深度,右手退出針芯。再松止血帶,囑咐患兒松開拳頭,使用無菌透明敷貼,對留置針管作密閉式以進針點為中心固定,用彈力繃帶在外纏繞,用膠布粘住接頭處,并在透明膠布上面注明置管穿刺時間、日期。兩組患兒穿刺操作均由技術嫻熟的護士進行操作。
1.3觀察指標
穿刺過程中外套管前段有無反折、有無針頭脫出及刺穿血管等。
1.4數據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
2.1失敗原因分析
對照組見回血后,松開了左手緊繃的皮膚,血管失去固定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導致血管活動性增大,易移位或彎曲,血管走向改變,穿過皮膚的阻力增大,痛感增加,這些都易使導管發生折轉或穿破血管壁,這是對照組置管失敗率較高的原因。
3護理干預
3.1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加強護士的臨床操作技能,使操作技能更加的熟練規范,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理論知識和護理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核。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及核對制度,認真正確的進行各項治療操作流程,保證護理工作準確無誤。對待哭鬧情緒不穩定的患兒,護理人員要有耐心及信心,轉移患兒的注意力,穩定患兒的情緒。
3.2選擇合適的血管
血管的選擇,應避開靠近關節、皮膚破損及表面感染、硬結、瘢痕部位進針。同時評估:手背靜脈血管粗、直、彈性好;穿刺部位:皮膚完好無破損、無硬結、無瘢痕。穿刺點應從末梢開始,左右肢體交替進行,避免在血運差的靜脈,或在同一靜脈上多次重復穿刺。
4結論
根據資料統計數據表明,兩組穿刺成功率比較得出結論:試驗組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筆者認為靜脈留置針改良穿刺法是值得臨床借鑒的。為小兒行靜脈穿刺,能有效制動,當然也離不開家屬或其他人員的協助配合,在此我們護理人員也應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參考文獻
[1]陳碧珠,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法的改良[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7,5:25.
[2]唐莉,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使用中的問題探討[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4,1(2):177-178.
山東省臨清市人民醫院?25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