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楠
譯名是指翻譯過來的名稱,很多歐美國家的姓名結構是名字在前姓在后,有的人的名字里還帶有冠詞、綴詞等,我國漢族人的姓名結構是“姓+名字”。由于文化和習慣上的差異將國外人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時,可能有的譯名會讓人產生誤解。中學生物學教材中出現不少外國科學家的譯名,有的譯名對部分學生來說是不易區分,容易混淆,難以掌握。下面筆者就列舉幾個中學生物學教材中常見的國外名人的譯名與大家一起探討。
在中學生物學教材分子與細胞(蘇教版)中,細胞的類型和結構這一節,講到高爾基體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此時有不少學生可能有這樣的想法:“高爾基體是否與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有關?”,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全名為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1936),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彼什科夫。
高爾基體又稱高爾基復合體,它最早發現于1855 年,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1898 年,意大利醫生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1844-1926)用鍍銀法首次在光學顯微鏡小看到貓頭鷹神經細胞內的一種網狀結構,后來在很多細胞中也發現了這樣結構并命名為高爾基體。
由此可見細胞結構中的高爾基體應該與意大利醫生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1844-1926),而與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達爾文(Darwin)這個譯名在中學生物學教材中出現在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和生物進化理論這兩節里,不少學生存在這樣的疑惑:“這兩處出現的達爾文是否是同一個人呢?”,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達爾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經歷。
達爾文全名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的父親是位著名的醫生,他的爺爺是位更有名望的醫生和推理進化論者。在劍橋大學讀書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約翰·史蒂文斯·亨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22 歲那年達爾文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被選中為皇家艦隊“貝爾格號”考察隊成員,之后進行了為期5 年的環球旅行,1859 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在他5 年的環球旅行期間,他就已經發現了船艙中的植物有向光性的特點。1880 年,達爾文用金絲雀虉草進行了植物向光性探索實驗,同年出版的《植物的運動力》一書中總結了他的研究成果。
由此可見此兩處的達爾文應該是同一個人。之所以有部分學生會產生疑惑,筆者推測可能是與達爾文研究的領域跨度太大,他在生物進化理論領域的貢獻較大、知名度較高有關。
提到富蘭克林大多數學生會想到美國的物理學家富蘭克林,在中學生物教材遺傳與進化(蘇教版)DNA 分子的結構和復制一節也提到一個名叫富蘭克林的科學家。他們是不是同一個人呢? 下面我們來一起來探討一下。
學生對富蘭克林這一名字產生印象,原因是有的學生讀過一篇文章,講述富蘭克林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將裝有金屬桿的風箏放到空中,一道閃電過來,身體立即出現麻木感,受此啟發他發明的避雷針,后來又提出電荷守恒定律。這里所說的富蘭克林全名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他是美國的政治家、物理學家、共濟會會員,大陸會議代表及《獨立宣言》起草和簽署人之一,美國制憲會議代表及《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簽署人之一。
中學生物教材遺傳與進化(蘇教版)DNA 分子的結構和復制一節中提到1952 年,英國的物理化學與晶體學家富蘭克林用X 射線衍射技術拍攝DNA 晶體衍射圖片“照片51 號”,通過研究確認DNA 分子為螺旋結構。這里所說的富蘭克林全名為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或譯作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她專注于研究DNA、石墨等物質的結構。她所拍攝的DNA 晶體衍射圖片,以及DNA 分子的相關數據,為1953 年美國科學家沃森(J.D.Watson)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F.Crick)提出DNA 分子雙螺旋結構提供了重要依據。
可見這里所說的英國的物理化學與晶體學家富蘭克林和美國政治家、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無論是國籍、性別還是生活的年代均不同,因此可以斷定他們不是同一個人。
在中學生物學教材現代生物科技專題(蘇教版)基因工程概述一節提到了美國科學家科恩伯格(A.Kornberg)、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伯格(P.Berg)、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科恩(S.Cohen)三位科學家,他們是不是一個人? 有什么關系? 下面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科恩伯格(A.Kornberg)全名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18-2007),生于美國紐約,1937 年獲理學學士學位,1941 年醫學博士學位,1957 年,科恩伯格(A.Kornberg)及其合作者首次在大腸桿菌中發現了DNA 聚合酶,這種酶可以在生物體外催化合成DNA 分子。科恩伯格(A.Kornberg)的這一發現,拉開了體外合成DNA 分子的序幕。
伯格(P.Berg)全名保羅·伯格(P.Berg)1926 年出生在美國,1959 年起任斯坦福大學教授。1972 年,伯格(P.Berg)和他的研究團隊率先完成了世界上首次DNA 分子體外重組,并提出體外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的過程,以及在受體細胞中穩定地復制和表達等問題。這意味著在受體細胞中可以表達外源DNA 的信息,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利用此項技術能夠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狀。
科恩(S.Cohen)全名斯坦利·諾曼·科恩(英語:Stanley Norman Cohen,1935 年2 月17 日-),他是美國遺傳學家,1968 年成為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1973 年科恩(S.Cohen)等人完成了重組質粒DNA 對大腸桿菌的轉化,后來科恩(S.Cohen)等人將非洲爪蟾含核糖體基因的DNA 片段與質粒Psc101 重組,導入大腸桿菌后,檢測到相應的mRNA,此項研究成果標志著基因工程正式問世。
由此可見三位科學家在基因工程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三位科學家并非是同一人,只不過是中文譯名相似而已。
中學生物學教材中還有不少科學家的譯名,這里不再一一列舉。筆者建議在編寫教材時編者能對可能出現地讓師生混淆、誤解的譯名能夠稍做備注,比如加上國籍、性別、生卒年月、重要貢獻等,師生就能夠看得更加清晰明了了,同時建議相同科學家的譯名在不同版本的教材要做到譯名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