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
摘 要 中國的古詩文是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科學地進行古詩文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 古詩詞魅力;語文之美;審美鑒賞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課程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朗讀感知、畫面想象、群文閱讀、情境創設等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品味古詩詞的魅力,充分展現出古詩詞的韻律美、意境美、意象美以及情感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實現高中語文課程的美育目標。
一、朗讀感知,品味韻律美
古詩詞的語言韻律感強、情感變化豐富,能夠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將古詩詞教學作為文學藝術審美教育的實踐路徑,帶領學生細細品讀詩文佳句,讀出每一詩句中傳達的不同情感,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美,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從而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以《虞美人》為例,這首古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每一詩句的語氣特點,推敲詩句的內涵,之后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領悟詩人的情感變化,對詩文產生情感共鳴。具體朗讀過程如下:在朗讀“春花秋月何時了”時,應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每一年都會盛開春花,怎么會改變呢?所以這句的朗讀應帶有強烈的疑問語氣;在朗讀“往事知多少”時,要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李煜當時的處境,讀出李煜作為亡國之君的凄涼感、無奈感;在朗讀“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時,要引導學生理解亡國之恨,同時也要讓學生滿懷思念故國的情感,讀出往事不堪回首的思緒。其中,此句中應重讀“又”,突出作者的悲哀,并且還要處理好斷句,控制好朗讀的節奏感;在朗讀“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深刻領悟到作者所處的生存環境已經物是人非,所以要讀出作者的痛苦感;在朗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作者將愁緒抽象為流水,自己的內心猶如春水一般洶涌澎湃,所以此句要讀出作者悲憤的氣勢,給人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
古詩詞中的語言是經過詩人反復推敲凝練而成的語言,這種語言不僅帶有字詞對應的形式美,更帶有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劃分詩句節奏,以理解語意為基礎,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詞,使學生與作者之間搭建起情感溝通的橋梁,感受到古詩詞千百年來值得后人吟詠和學習的文學價值。
二、畫面想象,品味意境美
高中語文教材中輯錄的古詩詞蘊含著情景交融、韻味無窮的意境美,古詩詞往往借助景物或事物營造出表達情感的意境,使古詩詞自帶豐富的畫面感,能夠讓學生快速融入到虛實相生的意境中,品位古詩詞的文學藝術魅力。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賞析和品讀古詩詞的方法,自主探究領悟古詩詞的深厚意蘊。
以《鵲橋仙》為例,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解讀詩文涵義,賞析詩歌的意境美。具體賞析過程如下:在賞析“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時,應讓學生想象出織女用彩云編織出的精妙圖案,天上滑過的流星為織女傳達著牛郎的相思之苦,而這相思之苦如同銀河之水綿綿不絕。教師要重點解讀“迢迢”“暗渡”,前者表現出了牛郎與織女的相見之難,后者表現出匆匆會面后馬上離別的心情;在賞析“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時,要讓學生分析“暗渡”與“一相逢”的呼應關系,理解牛郎與織女短暫相聚的美好,歌頌著真摯永恒的情感;在賞析“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時,要讓學生體會一下牛郎與織女短暫相聚依依不舍的情感,融入到二人惆悵、依戀的意境中;在賞析“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時,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更高的情感意境,理解愛情是堅貞的,不會因為相處時間的長短而有所改變。
在品味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腦補古詩詞營造的畫面意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群文閱讀,品味意象美
意象是詩人將思想情感融入到具體的物象之中,借助物象的描寫對情感進行渲染,以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組織群文閱讀活動,建立起“意象分析”學習任務群,帶領學生對古詩詞中的意象進行深入解讀,體會同一意象在不同古詩詞中的不同審美內涵。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蘇軾在這首詞中運用了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通過“月”這一意象傳達著作者的情感變化,引發了蘇軾對與“月”相關歷史人物的追思。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圍繞“月”這一意象開展群文閱讀,選取《虞美人》《雨霖鈴》《出塞》《把酒問月》《望月懷遠》等古詩詞進行意象分析。具體教學過程如下: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群文古詩詞,尋找出與“月”相關的詩句,并對詩句進行解讀,了解“月”在不同古詩詞中的內涵。之后,教師帶領學生比較閱讀這幾首古詩詞,引導學生對“月”展開無盡聯想,挖掘“月”背后的深層次內涵。最后,教師以“月有陰晴圓缺”為主題,讓學生分析不同詩作、不同作者對“月”的意象傳達內涵,總結“月”作為詩作主要意象的共同特點。
古詩詞中的意象表達著古代文人墨客不同的思想情感,滲透著詩人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品質,通過對古詩詞中的意象進行解讀,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基調,感受到古詩詞的意象美,進而豐富學生的文學底蘊,使學生掌握類似古詩文的分析理解方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四、情境創設,品味情感美
意蘊是古詩詞特有的魅力,表達著古詩詞作者豐富的情感,能夠使學生沉浸在古詩詞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價值觀熏陶。古詩詞包含的情感包括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思鄉懷人的離愁別緒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等,這些情感都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品味古詩詞的情感美。
以《揚州慢》為例,作者采用虛實相生、反襯、用典等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揚州的所見所感。教師要確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重點讓學生體會到這首詞蘊含的情感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一是教師以多種感官體驗為出發點,合理設定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幫助學生掌握詩詞內容。在視覺感官方面,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橋邊紅藥”“冷月”的畫面,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揚州的衰敗景象。在聽覺方面,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歌曲《揚州慢》,讓學生耳聽清角吹寒的凄涼,體悟到作者對揚州由盛衰的痛惜之情;二是教師以虛實結合的角度出發組織教學活動。教師讓學生自主找出描寫實景與虛景的詞語,實景為“竹”“薺麥”“池”“喬木”等,虛景為“紅藥”等,之后教師布置學生對比分析實景與虛景的學習任務,體會到作者通過對揚州景物的描寫而引發的情感變化。
古詩詞情感美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切入點,能夠彌補長久以來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缺失,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教育機會,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發展。教師要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出詩詞中的情感意境,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使學生準確把握住古詩詞的情感基調。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古詩詞教學策略,突出古詩詞教學難點,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斷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進而增強古詩詞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
[作者通聯:江蘇溧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