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轟動全國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進入庭審環節,擁有AB面的吳謝宇首次“坦誠”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所有人眼中,吳謝宇都是完美的,他不僅成績優異,還能和身邊同學打成一片。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何以成為殘害親生母親的魔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的一句話或許能夠解釋這一切:“他雖然有高智商,但內心卻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
吳謝宇看似完美的背后,有著空洞的內心,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一種心理障礙——空心病。據徐凱文統計,北大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還記得紅爆全網的深度好文《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但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卻沒跟上》吧?該文作者兒童心理學家陳默在其中寫道:“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
青少年“空心病”在當下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樣態?青少年弱現實感的主要成因有哪些?“空心病”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才能讓孩子的心飽滿起來,使他們成為真正有內核的自我?從社會角度而言,可以提供哪些療愈“空心病”的路徑?本期專題報道聚焦以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