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穎
我對文言文的喜歡,緣于它深藏的意蘊、簡練的語言、質樸的道理和跳動的旋律。但對多數學生來說,文言文卻猶如攔路之虎,讓他們望而生畏。然而,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向語文教師提出了挑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些能力要求反映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即為“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常見句式;對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篩選,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作者觀點的分析和概括,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本內容或形式的體察、闡發與評價”。這就需要學生在積累文言知識的同時,不斷梳理、理清所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并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完成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
由此看來,高中語文文言文部分的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文言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提升,須做到閱讀先行。下面就談談我在高一文言文整體閱讀方法上所做的一點探索和體會。
題目輻射法。即從文章題目入手,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利用原文回答問題,從而達到輻射全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我讓學生解釋題目中的“退”字,很多學生脫口而出“擊退”,但也有人發出質疑,可一時又想不出更合適的解釋。于是我鼓勵學生認真讀書,到文章中去發現線索并尋找答案。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我還在他們閱讀前布置了幾道思考題:燭之武是哪國人?當時他的祖國面臨著怎樣的形勢?為何讓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對退秦師一事持什么態度?燭之武又是如何退秦師的?
通過原文閱讀,學生們認識到,燭之武曉之以理,不費一兵一卒,勸秦伯退兵。由此看來,題目中“退”字的理解顯然是“勸退”更為合適。這樣的閱讀教學始終著眼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用原文回答問題,也是讓學生養成文本意識,為今后的文章閱讀奠定基礎。
角色朗讀法。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加深入地體味文章的思想情感。
在學習《鴻門宴》一課時,考慮到這篇文章篇幅較長且涉及人物眾多,我提前三天布置了閱讀任務——每個小組八個人,模擬宴會現場擺放椅子,分角色朗讀。接到任務后,學生們讀書的熱情很高,都怕給小組同學拖后腿。查字音的、研究座次的、劃分人物角色的、切磋人物說話語氣的……忙得不亦樂乎。分角色朗讀課文之后,我發現對于本文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各屬于哪一個陣營,學生們已經能夠熟練區分。更重要的是,對于文章的主要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他們也能結合文本內容加以概括。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對文言文少了幾許恐懼,生出了許多興趣。
影像評論法。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將原作與影視作品進行比較,以鞏固對課文的理解。
在學習《荊軻刺秦王》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播放了張豐毅、李雪健主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片段,并請學生們將電影與原作進行比較,談談自己的看法。討論中,有的學生發現電影有與原文不符的地方:比如原文是“荊軻奉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電影中變成“荊軻捧著裝地圖的匣子,而秦武陽捧著裝有樊於期頭的匣子”;原文中有“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的情節,而電影中給略去了。找出不同之后,學生們又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若想識得原貌,必須要讀原著。
文言文教學,不能只是咬文嚼字的串講,也不應是“肢解”式的機械分析和知識性分析,而應多想些策略,在實施閱讀整體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打心底里燃起閱讀的渴望,那么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紅螺寺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