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祺
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結構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方面,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重視獲得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縱觀現行的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主要以高考考試范圍為依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傾向于知識與技能的實現,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體現較為薄弱,邏輯思維培養的關注和滲透顯得零散、不成系統。如果忽視思維訓練,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高耗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
思維發展與提升即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其他三項素養的思維基礎。在新的核心素養體系的觀照下,我們重新審視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在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實施邏輯思維訓練,可以運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文本閱讀。以人教版《寶玉挨打》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按以下步驟具體展開,引領學生品讀古典小說的“三復”藝術。其一,在學生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結合文中“賈政三氣寶玉、賈政三打寶玉、王夫人三勸賈政”等文本,歸納出“三復”情節。其二,引導學生回顧四大名著中的“三復”情節,發散思維,如《三國演義》“劉玄德三顧茅廬、孔明三氣周公瑾、陶恭祖三讓徐州”。其三,教師結合思維訓練方法,在教學實施中指導學生閱讀,深入探究問題:采用“三復”藝術手法有哪些好處?讓學生從人物性格、矛盾沖突、讀者閱讀心理、內容容量四個角度進行辯證思考,發現“三復”不是簡單的三次重復,而是在反復中有所深化。最后,將古典小說中特有的“三復”藝術手法拓展到中國當代小說《等待散場》,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想法,學生調動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全面深入剖析文本,最終達到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水平的效果。
我們還可以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進而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如教學粵教版課文《項鏈》,這篇外國小說具有豐富的邏輯知識教學資源。我們在分析主人公瑪蒂爾德的人物塑造特點時,可以通過想象和聯想,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假如瑪蒂爾德參加完宴會,并沒有丟掉那串項鏈,她現在境況可能如何?也許繼續無聊、痛苦地生活,活在對上流社會的幻想之中,或者拋棄丈夫,結識舞會中更有地位的男子,以此躋身上流社會,從而看出她愛慕虛榮、攀比心重、追求浮華等負面性格。再拋出一個問題進一步思考:假設項鏈已經丟了,又找不到,瑪蒂爾德是否可以使自己免于十年還債的悲哀結局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主人公最終選擇自己默默承擔,從而看出她誠實守信、勇擔責任、善良質樸的正面性格。通過多角度分析,可以判斷出《項鏈》人物塑造特點之一: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我們再通過寫她的曲折經歷和十年前后對比,綜合探究《項鏈》人物塑造特點之二:展示了人物性格的變化性。學生通過對人物進行質疑批判、分析推理,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素養,塑造了理性精神世界與人格。
恩格斯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就讓這朵美麗的花綻放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