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華,李 鳳,李 樂,吳可鵬
(1.溫州榮仙綠化園藝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溫州 325000;2.溫州市弘樸園林植物研究所,浙江 溫州 325000)
香樟(Cinnamomumcamphora),也稱樟樹、樟木、樟、豫章等,為常綠闊葉高大喬木,根系發達,樹冠碩大,落葉少,適應性極強,耐修剪,耐移植,抗病蟲害,也耐貧瘠土壤,既可做行道樹,也可做庭院樹種,是亞熱帶地區的優勢觀賞樹種[1]。香樟在我國長江以南區域大量分布,杭州、義烏、南昌、安慶、無錫、宜賓等城市更是將其選為“市樹”,可見香樟的群眾基礎是極為廣泛的。在溫州,香樟可以說是除了榕樹外,人們最為熟悉和司空見慣的,溫州全市香樟古樹共有580株,獨立樹564株,古樹群中17株;564株獨立樹種一級保護古樹59株,二級保護古樹12株,其余為三級[2],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方才認定為一級古樹,而樹齡300~499年為二級,樹齡100~299為三級,因此溫州香樟的栽培歷史可謂相當悠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近年來,溫州城市綠化建設也如火如荼,其中香樟作為行道樹、孤賞樹等在園林中的應用,雖然比比皆是,然而卻是最易被人忽略的,因此,有必要就香樟的文化及其在溫州城市園林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香樟在我國栽培歷史極為悠久,各個城市中千年古樟并不少見,就浙江省而言,舟山市普陀山有千年古樟,溫州市泰順縣廊橋旁有千年古樟,臺州市臨海江南古長城旁更有一株古樟,號稱“隋樟”,距今已1500多年。同樣,歷代古籍中亦多有香樟的記載,東漢服虔注《漢書》中有記:“豫章,大木也”;杜甫有詩曰:“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豫章翻風動白日,鯨魚跋浪滄溟開”;南宋文學家祝穆因著有《南溪樟隱記》,更有“樟隱”之稱,自言在南溪上有“團欒偃蹇,庇及數畝;老根盤踞,高突地上”的古樟兩株,他雇人厚培其根部,使之形成一平臺,可容納數人坐臥,并言:“余聞昔有商山之老戲于桔中者,謂之桔隱;后世仿山陰之種竹者,謂之竹隱;慕彭澤之采菊者,謂之菊隱;擬孤山之詠梅者,謂之梅隱。余愛此古樟,遂名吾廬以南溪樟隱……”[3]。
在古代,植物常被用于“比德”,而廣泛被園林應用并被大家所熟知的首推松柏,人們將松柏經冬不凋、凌霜傲雪的特性,比德君子堅毅、不屈的品格。然而,香樟的比德則知之者甚少,除祝穆的“樟隱”,有隱士之喻外,較為常見的是將香樟比擬為賢者、人才,《南史王儉傳》寫道:“儉幼篤學,手不釋卷,丹陽尹袁粲聞其名,及見之曰:‘宰相之門也,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氣,終當任人家國事’”,即可知古時的香樟,與松柏一樣,都是比德的樹木,可以說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4]。
在溫州,因香樟通常生長在土壤相對肥沃的向陽山坡、谷地及河岸平地,這些地方又往往是村落所在、人口聚集的區域,一株百年以上的香樟則如榕樹一樣,往往成為一個村落,乃至一個區域的風水樹。溫州鄉下,每到立春,長輩便去折下幾枝香樟樹枝,來為孩子們舉行“燂春”儀式,即在家門口的空地上,先是放一些干脆的稻草,再在上面放置新折的香樟枝條,將那稻草一點著,含有水分的香樟枝葉隨著稻草火焰的烘烤,便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空氣里彌漫著迷眼的煙霧中,裹挾著淡淡的樟的芳香,而在這個時候,孩子們在火堆上來回地竄跳,據說能夠長得更高。
泰順北澗橋和薛宅橋旁的古樟,是泰順的“名片”和文化象征;江心嶼的樟抱榕是溫州民間故事的典范。另外,在溫州市區中山公園積谷山飛霞洞側的古樟,在19世紀初那場燒毀飛霞觀的大火中,樹干頭部被燒去了一半,但總歸是幸免于難,至于其樹,清代有詩云:“豫州樹大石罅微,老斡出罅神龍飛。眈眈樓閣壓不住,攫空夭矯鱗髯肥,天公有意弄奇詭,樹耶龍耶知者稀”,可謂古城的歷史見證者。就歷史文化價值而言,各處的古香樟,無不見證著一個地方的滄海桑田,是地方歷史文化的守望者。
溫州位于浙江省東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3~19.4 ℃,極其有利于植物的生長。香樟作為溫州的鄉土樹種,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雖然極為廣泛,但卻因為人們、特別是決策者存在喜新厭舊、喜洋厭土的心態,以及綠化規劃設計者迎合領導和市民的心理等原因,導致香樟在園林綠化中并不受青睞。作為鄉土樹種,香樟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且易于養護管理等優點,其生態效益是外來樹種所不可比擬的,因此,應正確對待和重視其在溫州城市園林中的作用[5]。
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道路以線的形式分布于市區,聯系著城市中分散的“點”和“面”的園林綠地,以此組成完整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而行道樹即是以美化、遮蔭和防護等為目的,在道路旁栽植的樹木[6]。溫州市區主干道溫瑞大道、甌海大道、機場大道、江濱路、錦繡路等,到處可見香樟的身影,其中溫瑞大道和甌海大道東段,以大規格香樟作為道路中央綠帶行道樹,高大雄偉的大樹,配以氣勢磅礴的樹冠,在快速路上一路延伸開來,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圖1)。

圖1 甌海大道東段大香樟行道樹應用
當然,作為行道樹,在市區的小路上也應用廣泛,幾乎可以說是“無路不樟”,而這其中以九山湖旁的九山路香樟最為可觀,暮春之季,香樟的葉子正在激烈的進行著代謝更新,亭亭如華蓋的樹冠里鮮紅的、枯黃的、嫩綠的、墨綠的、半黃未勻的葉子,相互斑駁著、輝映著,在那雄偉挺拔的樹姿襯托下,愈發顯得可愛和有趣,云淡風輕的春日午后,游人行走在九山湖畔的九山路上,一陣微風輕拂,樹葉的挲挲聲從耳畔響起,紅的、黃的葉片從枝梢掙脫出來,隨風飛舞著,飄落在道路上,形成一層厚厚的地被,或飄落在湖面上,星星點點的隨著水面的漣漪起伏著、蕩漾著,怎一個“美”字了得(圖2)。
孤植樹主要是表現樹木的個體姿態美、色彩美或文化美,并形成獨立的景觀,其樹形通常高大雄偉、壽命較長,且具有人文趣味[6]。香樟,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孤植樹樹種之一,在溫州,作為孤植樹的香樟時??梢姡行蹅ネΠ蔚?,也有偃蹇蒼古的,茶山臥龍路中間的古樟、江心嶼的樟抱榕和謝公亭前的古樟、泰順三魁薛宅橋旁、泗溪北澗橋旁等,無不深深的勾攝著人們的心魄,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在那一株株香樟樹的底下,內心歸于寧靜,思緒趨于停止,可謂真正的“澹泊所居”了。

圖2 市區九山路旁香樟行道樹應用
泰順北澗橋和薛宅橋旁的古樟皆已千年以上,與古廊橋相映成趣,早已成為泰順的“名片”,出現在無數的宣傳資料上;江心嶼謝公亭旁的古香樟(圖3),樹齡已有八百多年,非但沒有絲毫衰弱之像,而且枝繁葉茂,長勢旺盛,枝干暢達虬勁,冠幅龐大,氣勢極其雄偉,枝干上附生著各種苔蘚、蕨類,簡直可與普陀山堪稱“天然空中植物園”的千年古樟一較高下,可以說是溫州區域內最壯觀的孤植香樟了。

圖3 江心嶼謝公亭旁古香樟
植物的群植通常用于自然式綠地中,一種或幾種樹木按不等距方式栽植在較大的地塊上,形成“樹林”的效果[7]。香樟的群植,因其枝葉濃密,連片成林后愈加幽深陰暗,從而營造出一種“靜謐”“清冷”的意境。在溫州市區華蓋山公園內,有一株極為經典的香樟樹群應用案例,在一處平坦的山腰上,在大面積的鋪裝平臺上,一株株香樟在所留的樹穴中挺然生長著,因為樹多林密,每株樹都長的非常高,下部的葉子因為得不到陽光的緣故,全部枯死了,只有那些沖出層層密葉的葉子才能得到陽光,才能健康生長,也因此此處的香樟樹干長的極高,枝條暢達,極富美感,樹干上寄生著喜陰的蕨類,更為其增添了幾分森林的意境,理所當然,這里便成為了附近市民納涼、娛樂的勝地(圖4)。

圖4 市區華蓋山香樟樹群應用
我國古典園林在造景過程中,對植物文化極為重視,使得每一個植物景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意趣和藝術特色,兼備了生態、文化、藝術等多種功能[8]。因此,對香樟這一類人們司空見慣的植物,極有必要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以期大眾對香樟這個樹種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文化上的認同;另一方面;通過對香樟在溫州城市園林中經典應用案例的探討和總結,有助于今后更合理、更科學、更藝術、更文化地將香樟應用在城市園林綠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