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 敏 劉井尚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農村電子商務服務機制的優化解決的關鍵還是在對農民“失權”的解決[1],首先對農民自我意識和認知激活,使其認識到自己要努力改變所處的不利處境。然后梳理分散的外部關系,通過當地組織和外部電商企業來獲取資源,參與到服務機制建設決策之中。最后通過政府的整合引導,為農民個體的參與提供良好環境條件和政策支持。
此次研究,通過問卷設計,分別從農民自身、其他相關組織和政府對江蘇省縣域農村電商展開實證調研。此次調研選取從事江蘇省縣域農村電商的農民和相關人員發放問卷,主要通過微信朋友圈,農村電商QQ群、微信群、淘寶、拼多多商戶線上調研進行問卷發放。此次問卷信度α數值為0.942,KMO值為0.969,大于0.8,這意味著問卷信度效度非常好。
針對農民個體平均值為3.378(滿分為5分,以下同),因此,農民認同自己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機制建設中的參與,愿意學習農村電商的知識。但農民在建設中參與的積極性卻低于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導致此現象的成因主要還是農民的“失權”。農村電商的建設主要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和相關電商服務組織所提供的支持服務,農民在學習電商知識、參與農村電商服務機制的建設的同時,受外力的迫使和自身話語權的缺失,個體參與積極性降低,并隨時間的積累,這種影響程度不斷擴大,使得農民“失權”產生。
1. 物流運輸建設
數據可以看出農民對于農村電商物流方式的選擇主要是通過第三方物流和電商平臺自營物流,傳統農村公交捎帶模式比例占比較小。
物流運輸數據項的檢驗平均值為3.473,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往往是制約本地電商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村大部分物流設施建設薄弱,且偏遠地區物流成本高,與之相配套的收發網點少和冷鏈物流建設不完善等問題[2]。但是,從調研數據來看,大部分農民對當地已形成的物流建設給予較高的認可度回饋,表明現今農村物流運輸建設已初具規模,滿足農民的大部分需求。
2. 服務平臺建設
服務平臺建設平均值為3.452,單從現有數據來看,農村電商相關服務平臺建設的程度也是影響農民積極性的重要方面。服務平臺通過建立多級農業信息網絡,方便農民參與到網絡體系中,利于促進農村電商交易的實現[3]。但從數據也看出,服務平臺總體服務水平仍然有所欠缺,其所提供的服務還需要進一步顧及農民需求,不斷予以加強。
3. 高校等對電商人才的培養
高校等電商人才培養的平均值為3.397,結合當地農村電商培訓開展與培訓內容的交叉分析呈現出的0.01水平顯著性(χ2=46.268 p=0.000<0.01),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在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和實際操作方面還有不足。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和本地或外地院校達成合作,在引進年輕人才的同時,注重當地農民電商知識的培訓。但由于農民自身意識形態和思考方式與引進人才的想法差異較大,往往存在培訓不到位、實操上手難等諸多問題,進而降低農民積極性。所以加快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民信息技能培訓是幫助農民解決“失權”和促進當地電商發展的重要舉措[4]。
1.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的平均值為3.481,農民在對整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認可程度較高,這要得益于近些年的農村扶貧建設,我國農村地區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煥然一新,因而農民“失權”受這一方面的影響明顯不如其他方面。但是,政府不能因此減少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保持建設進度之余,還需結合新興技術與時俱進。
2. 政府政策扶持
政府政策扶持的平均值為3.472,從題項和數據來看,政府作為整個農村電商的牽頭者和領導者,做好扶持農民常規需要的同時,還應積極進行新興技術和經營模式的推廣,如鼓勵農民在快手、抖音等直播電商,立足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資源與電商融合發展,推進休閑觀光農業電商等。并且政府作為農民和外部組織的橋梁不應該固化的進行自上而下式的政策下達,應注重照顧農民自身的可能性,鼓勵農民主動參與到農村電商服務機制的建設之中。
首先對農民開展農村電子商務情況與農民賦權的幾大方面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均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更進一步,對這6個方面進行回歸分析。

表1 農民賦權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得到以下的公式:
賦值Y=6.979+0.486*農民個體認知
賦值Y=6.833+0.516*物流運輸建設
賦值Y=6.642+0.574*服務平臺建設
賦值Y=5.96 +0.779*電商人才培養
賦值Y=7.045+0.448*基礎設施建設
賦值Y=6.667+0.562*政府政策扶持
由此看出農民個體認知、物流運輸建設、服務平臺建設、電商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府政策扶持對于賦值Y都呈現出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賦值Y從側面反映了當地的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通過上述的相關和回歸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地區農村電商的全面發展需要統合個人、外部組織和政府三方關系,以政府為主導,借助外部組織的資源推進農民個體的意識轉型,參與到農村電商之中。并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地區的農村電商的發展與當地服務機制的建設也是緊密相連的,切實解決農民在農村電商服務機制建設失權的問題也是促進當地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舉措。
從實證分析來看,江蘇省農民賦權幾個方面的服務機制對當地農村電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正向影響。農村電商的參與主體是農民,農民個體認同農村電商,因而在政府組織的牽頭下,農村電商能夠快速發展;物流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原因,人們往往會愿意選擇更加成熟的物流來運輸產品。并且完善的冷鏈物流給生鮮海產品提供了長時間保存運送的條件,使得農村電商從事的范圍更加寬泛;而本地信息服務平臺和銀行金融機構,為農民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務和信貸服務,農民能夠把握住最新的市場行情,資金運用也更加合理,并且信貸服務能夠保證農民在開展農村電商時的資金鏈的穩定;人才在任何領域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輸入農村,教育和培訓當地農民開展電子商務,隨著電商人才培訓程度越高,當地農村電商的發展水平也就越高;道路給物流提供了更好的運輸環境,孵化中心為農民和各服務組織提供了辦公環境,這自然促進了本地農村電商的發展;最后,政府作為本地農村電商發展的引領者,其所下達的各項政策,相關資金和抵押貸款政策對當地農村電商的發展也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江蘇省農村地區的電商服務機制建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來自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民自身對電商的認知程度不高,大部分還是處于淺顯的了解階段,尤其與電商相關的配套服務或是新興的技術,使自己在內部便開始信息不對稱和權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外部制約主要來自于支持電商發展的相關組織和政府,在農民“失權”的同時,外部組織和政府的資源供給和問題處理往往具有延時性,這對農民自我意識和認知的激活產生負面的影響,因外部組織的僵硬嵌入和政府固化引導變得困難起來。所以本地農村電商要想發展的全面和完善,那么農民、外部組織和政府三者缺一不可,因而如何平衡這三者的賦權配比是制約著江蘇省縣域農村電商服務機制建設的關鍵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