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立新 王 靜 金文芬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2021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發起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動員。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做到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首在人才,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中之重。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急需要培養一批掌握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技術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長期以來,省屬農林高校作為農業、農村領域,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碩士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學位,側重于應用與實踐,已有22年的發展歷史,主要為農業技術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當前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省屬林業高校對農業碩士的培養定位模糊、培養課程設置老舊、培養模式“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不能實現對每個農業碩士因材施教,培養質量難以保證,也無法滿足我國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省屬農林院校應新的時代起點上,提高農業碩士培養質量。
(一)“理論+實踐”雙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是省屬林業院校實現培養目標的實質性載體,省屬農林院校的農業碩士培養需要吸收多領域的知識,滿足農業領域對農業碩士匹配度和融合度的外部訴求,但目前大多數的省屬農林院校在農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上仍處于探索階段,很多學校僅僅采用中國農業碩士專業委員會規定的相關課程,缺乏結合當地社會需要和地方產業特點而創造性開設的相關課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現有農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計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培養,且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實地授課的課程幾乎沒有,忽視了學生需要到農村實踐、扎根農村為農民服務、為農業謀發展的能力與意愿的培養。
許多省屬農林高校關于農業碩士的課程設置與其他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仍有大量重合,應用類、實踐類、交叉類課程相對較少。專業課的任課教師多數為本校的學術型研究生導師,一般都是研一集中上公共課、專業課,研二階段,部分農業碩士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其項目多數為基礎研究,農業碩士的畢業論文選題和答辯標準多數與學術型研究生的要求一樣。
高校內實踐經驗豐富的、來源于生產一線的農業科研技術人員占比較低,大多數專業課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任務均由校內老師完成。課程全部結束后,學生對農業的理論與實踐、農業科學現狀、農業技術前沿等等缺乏了解,從近年的農業碩士畢業數據可以看出,省屬農院校培養的農業碩士難以滿足社會對農業專業技能的要求,畢業生就業率較低。
(二)“雙導師制”聯合培養模式。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計劃對農業碩士開展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可以適應不同用人單位、具有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聯合培養模式的設計是合理的,也有利于高等院校、企業和學生多個主體,但實際操作中大多數高等院校并沒有真正落實“雙導師制”聯合培養,致使農業碩士聯合培養質量打折扣。
教育部規定的農業碩士在培養期間實踐實習時間要求的6-12個月,大部分省屬農林院校因實踐基地的規模、設備條件及導師科研項目等的限制,學生實際在外實踐達不到規定的時長,院校對于農業碩士實踐課缺乏系統完整的衡量指標與體系:學術上,對農業碩士沒有發論文的要求;實踐上,對農業碩士專業技能沒有嚴格的考核標準。
(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相結合模式。2013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非全日制(在職人員)與全日制應“分類招生、分類培養”,按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素養要求分別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農業碩士形成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兩種培養方式?!兑庖姟愤€要求,為保證培養質量,規范實踐過程,培養單位應積極聯合相關行(企)業,建立穩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但現實工作中,各高校在兩種培養類別上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差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學生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踐環節,指導老師都是相同的體系。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的畢業要求、考核標準幾乎等同,各自所應該有的優勢不能凸顯出來,二者培養模式的區分度不大。
(四)培養目標與職業特點結合模式。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特點,即培養適應我國廣闊農業農村領域要求的農業理論、農業技術、農業科技等等方面創新能力的實用性人才。以農業管理專業為例,農業管理專業是與農村社會發展、農業科技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技教育、農業職業教育、農民技術培訓等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領域。我國農業的現狀要求省屬農林院校對農業碩士制定的培養目標應與職業特點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但目前教學實際中,農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和職業特點脫節,在培養過程中側重于科研與理論學習,忽視了對農業碩士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專業應用性,忽視了農業技術與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突出課程應用屬性。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得以實現的重要載體,農業碩士需要學習多方向、多領域的知識,要求課程設置橫跨多個學科。目前大多數的省屬農林院校多參考中國農業碩士專業委員會規定的相關課程。針對農業碩士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應突出對農業生產技能及技術集成能力的培養,將農業現狀與地方農業產業特色結合起來,助力基層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特別是在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省屬農林院校的研究生課程設計應重視鄉村振興理論知識的培養,加大對農業現代化專業技術的培養力度,同時培養學生愛農村、扎根農村為農民謀發展精神的培養,為農村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農業碩士人才。
(二)創新“雙導師制”。結合農業碩士的學科特點,農業碩士應有校內和校外兩個導師,學校和企業合作是目前大多數省屬農林高校培養農業碩士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培養適應不同用人單位、具有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農業碩士人才。省屬農林院校在開展和企業合作前應對相關的企業進行充分、詳盡的考察,高標準選擇合作單位或企業,提高合作單位與學生所學專業的適切度。同時,學校應與企業的導師簽訂聘用合同,校外導師聘期至少3年,保持校外導師隊伍的穩定性,增強農業碩士校外導師團隊的權威性,發揮校外導師或專業技術人員實際工作經驗豐富的特點,在聘用期間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幫助新入職的青年導師多參與涉農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其解決農業問題與生產實踐的能力。讓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密切配合,把“雙導師制”落到實處。
最后,應建立健全的保障機制,全方位保障學生在校、在企業學習實踐過程中的軟硬件條件,提供必要的支持,確保學生在實踐單位扎實學習、掌握農業碩士必備技能。
(三)實施全方位彈性學制。農業碩士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計劃和學習進程,適當的縮短或延長修業年限。相對于剛性學制而言,彈性學制對農業碩士畢業年限不做統一、嚴格的規定,允許學生提前畢業、中途休學或分階段完成學業,只要學生達到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學分和相關條件要求,就可以畢業和獲得相應的碩士學位。
建立彈性評價系統,對于農業碩士省屬農林院校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像以前一樣僅僅停留在理論課成績上,應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多角度評價。
(四)快速迭代培養方案。緊密結合本省、本地區、本學校的特點,制定特色的培養方案,并根據快速發展變化的內外部環境補充完善,快速迭代升級。省屬農林院校應優化農業碩士的培養方案,結合中央一號文件,緊扣“三農”問題的新政策,結合當下鄉村振興、農業發展的特點,為本校的農業碩士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
省屬農林院校在進行農業碩士的培養時,應明確辦學定位,厘清教育權力邊界,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高校自主的方針,提高農業碩士課程與農業職業的關聯度,調結構,強質量。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質量監控。定期進行農業碩士培養方案的修訂,結合每年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案例教學或實踐性課程,構建涵蓋新型農業、“互聯網+農業”內容的新課程體系。
緊緊圍繞“三農”問題開展教學、科研和實踐,建立完善“高等院校實踐平臺—企業學生實踐基地—農村生產合作社基地”三位一體的專業實踐模式,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通過實踐訓練,使得農業碩士掌握涉農企事業單位發展的新動向,實現人才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信息的有效同步,提高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實現農業碩士的高效、精準、有效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