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旗,蘆二永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耳鼻咽喉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氣管支氣管異物是臨床上常見的急重癥之一,嚴重時可發生窒息及心肺并發癥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好發于冬春季節,患者多有明顯的異物吸入后劇烈嗆咳病史,且多來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1],常就診于急診、兒科及耳鼻喉科。本文收集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6 年至2019 年收治的236 例氣管支氣管異物患者的臨床診療資料,回顧性分析該病的臨床分布特征,并分析不同的麻醉方式對術中并發癥影響的差異。
回顧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6年至2019 年收治的236 例氣管支氣管異物患者的臨床診療資料。其中男145 例,女91 例;年齡8個月~81 歲,病程10 min 至6 個月。其中187 例患者或家屬表示有明確的異物吸入病史,49 例在按肺炎或其他疾病久治不愈時來診。110 例在表面麻醉下行硬質支氣管鏡手術,121 例全身麻醉下行硬質支氣管鏡手術,其中3 例患者手術前自行咳出,胸部透視無異常后出院,2 例患者病情較重,錯過搶救時機,自行出院,其余均治愈后出院。
分組:根據年齡分成<3 歲組193 例、3~14 歲組33 例、>14 歲組10 例;按發病至手術的時間分A 組(<1 d)87 例、B 組(1 d 至1 周)128 例、C組(>1 周)21 例;按手術時的麻醉方式不同,分為表面麻醉組110 例和全身麻醉組121 例。
術前并發癥的判定:咳嗽、發熱、呼吸困難、肺部聽診可危及肺部異常呼吸音、影像學檢查發現肺不張、胸腔積液等。
術后并發癥的判斷:肺部原有不適癥狀較術前進一步加重者,或者術后出現新的并發癥,比如高熱、氣胸、咳血、牙齒脫落、氣管痙攣、皮下氣腫、胸腔積液積血等。
采用SPSS Statistics 22 統計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 可見,3 歲以內是氣管支氣管異物高發的年齡段,多以植物性異物為主,3~14 歲次之,大于14 歲發病率較低。3~14 歲組其他類型的異物相對較多,臨床以塑料玩具或圓珠筆帽等為主。

表1 不同年齡患者吸入異物類型統計(例)
異物阻塞時間<1 d 的術前肺部并發癥發病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114,P=0.000(雙側)]。見表2。

表2 不同術前異物氣道阻塞時間對術前并發癥的影響[n(%)]
結果顯示全身麻醉下硬支氣管鏡異物取出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538,P=0.000(雙側)]。見表3。

表3 不同麻醉方式下術后并發癥發病率比較(例)
氣管支氣管異物好發于3 歲以內兒童,多以堅果類等植物性異物為主,男性多于女性,多數孩子來自于經濟條件不好的農村家庭[1]。相當一部分患兒由其祖父母喂養長大,異物吸入史不明確,就診過程比較曲折,按其他肺部疾病治療欠佳后,行肺部影像學檢查,才追溯到孩子發生肺部異物的可能。有研究表明,結果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明顯優于普通胸片,能提高兒童氣管異物的診斷準確性[2]。該病冬春季節多發,尤其是春節前后前來就診的患者較多,春節前后市面上出現較多的堅果類食品,小孩子接觸到的機會變多,家庭較平日熱鬧,孩子在進食堅果過程中,如果出現大笑等情況,容易誤吸入氣管支氣管;男童天性較女童頑皮,在進食時跑動或者打鬧,加上幼兒的牙齒發育及咀嚼功能尚不完善,咽喉反射功能不健全[3],且堅果類的食物顆粒在咽喉部粘附性不好,造成3 歲以內的男童成為氣管支氣管異物的高發群體,植物性異物占據異物的主要部分[4]。植物性異物由于含有游離脂酸,對氣道的刺激較其它異物大,可造成彌漫的炎癥反應[5]。
3~14 歲的患兒中,植物性異物不再占據主要部分,臨床的病例多為塑料玩具以及筆帽等其他類型的異物,異物形狀多樣,體積不規則或體積較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他們所接觸到的物品類型變得多樣,且很多類型的物品不再對該年齡段的兒童設有限制,是造成該種情況的原因之一。
氣管支氣管異物的病程分為四期:異物進入期、安靜期、刺激或炎癥期以及并發癥期。異物進入期時患者會出現劇烈的咳嗽異物較大嵌頓聲門或阻塞氣管時會引起窒息死亡,異物停留支氣管或者更細分支,可無明顯臨床表現[6]。因此關于該病的診斷,病史是否重要,通過有無劇烈嗆咳,結合肺部聽診以及影像學檢查,發現雙側呼吸音不對稱、縱隔擺動等,可很好的地區別氣管支氣管異物和食管異物、肺炎等其他肺部疾病。安靜期就診的患兒相對較少,部分家長誤以為進入安靜期后癥狀消失,就不需要就醫治療,等病情發展到炎癥期時才想起氣管支氣管異物的可能,也提示了如果患兒劇烈嗆咳后沒有明顯不適,不代表孩子真的沒事,尤其是1 歲左右,不能很好表達自己不適的兒童。臨床觀察表明異物在氣道存留的時間越久,并發癥出現的機率就越高[6],有研究表明當病史明確,高度懷疑是支氣管異物時,應及時行支氣管鏡檢,探查明確時可直接進行手術,可有效降低該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7]。
關于手術治療選擇表面麻醉還是全身麻醉的問題,本文發現,表面麻醉引起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常見的有牙齒松動或脫落、舌體咬傷、聲音嘶啞、肺部炎癥一過性加重、氣胸、皮下氣腫等,尤其是2 歲前后的兒童,由于恐懼和手術操作的不適,牙齒松動或脫落比較多見,手術占用的醫護人員也較多。但在遇到急危重患者時,來不及或者病情不允許全身麻醉,表面麻醉甚至無麻下迅速進行手術反而是最有效的一種選擇[8-9]。相比之下,全身麻醉時手術會比較順暢,幾乎不存在因為患者肢體活動引起的副損傷,術者能更好地尋找異物存留的位置,遇到炎癥較重、異物零散的異物,可以從容行肺泡盥洗;遇到比較異型的異物時,能更好地構思取出的方式,尤其是體積較大的異物,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氣管切開的可能性[10],也避免了異物落入口腔后被患者誤咽的可能性。而部分患兒全麻術后會出現腸道梗阻的情況,則可能和患兒術中胃腸道積氣沒有及時排空有關。
綜上所述,加強異物吸入相關健康教育,宣傳對異物吸入患者的基本急救手段,是從根本上避免該類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但徒手搶救無效時應及時將患者送往醫院,盡早取出異物,減少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