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瀟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疼痛科 南陽473000)
中醫認為肩周炎屬“漏肩風、痹證”等范疇,屬于常見慢性疾病。 肩周炎的發病是由于肩關節囊、肩關節及周圍組織損傷造成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其典型癥狀為關節疼痛、功能受限等[1]。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肩周炎西醫治療以止痛藥物為主,雖能一時緩解疼痛,但易復發,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2]。 中醫學認為肩周炎因外感風、寒、濕氣、邪毒,加之氣血虧損、氣滯血瘀而發病,可采用中醫針刺治療獲得理想的療效[3]。 肩三針是指針刺肩前、肩髃、肩髎,溫針灸則是采用艾炷的溫熱刺激相關穴位,具有止痛抗炎、促進血運等效果。 本研究以肩三針、溫針灸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對比單純肩三針治療以及肩三針聯合溫針灸治療的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82 例肩周炎患者,采用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1 例。 對照組男15 例, 女26 例; 年齡26~64 歲,平均(46.22±8.41)歲;病程3 個月~3 年,平均(1.52±0.78)年;左肩22 例,右肩19 例。 觀察組男14 例,女27 例;年齡29~66 歲,平均(46.75±8.48)歲;病程3 個月~3 年,平均(1.54±0.80)年;左肩23 例,右肩18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肩周炎的相關診斷;(2)臨床分期屬慢性分期;(3)主要癥狀為肩周疼痛、功能受限等;(4)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知情研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1)長期應用止痛藥物;(2)合并肩關節骨折、急慢性感染;(3)因肩結核、化膿性肩關節炎等疾病造成的關節功能受限、疼痛;(4)對針灸存在抗拒或不耐受;(5)合并惡性腫瘤、器官器質性損傷等重要疾病;(6)合并精神疾病;(7)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行肩三針治療。 取穴肩前、肩髃、肩髎, 另依據患者的具體疼痛及癥狀取穴手三里、合谷、外關、小海、天宗、太淵等。治療時患者取坐位,在對針刺區域消毒后,取一次性針,針刺上述穴位,深度0.5~1.0 寸, 施展平補平瀉法, 在得氣后留針30min, 留針時運1~2 次, 每次1~2 min。 每日治療1次,持續治療3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溫針灸治療,取穴與對照組相同,針刺操作與對照組相同,得氣2min 后,將點燃的艾條套入針柄,注意艾條尾部距皮膚2~3 cm,留針30 min 后出針,每日治療1 次,持續治療3 周。
1.3.3 共同治療 治療期間, 指導患者進行肩周運動,包括不限于上臂上抬外展、爬墻訓練等。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療效,采用臨床癥狀改善及實驗室指標判定,治愈:肩部無不適感、疼痛感,肩部關節功能正常,實驗室指標血清C反應蛋白(CRP)降低至10 mg/L 以下;顯效:肩部疼痛感基本消失,有輕微不適感,關節功能活動正常,實驗室指標血清CRP 降低至10~20 mg/L;有效:肩部疼痛得到一定改善,關節活動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判定標準。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采用肩關節功能Neer 評分進行評定,選取其中疼痛(35 分)、功能(30 分)、活動度(25分)進行評測,疼痛得分越低,功能、活動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肩關節功能越理想。(3)對比兩組患者肩部疼痛情況。 采用MPQ 疼痛量表進行評價,其中包括感覺痛、情感項、視覺疼痛(VAS)、現有疼痛強度(PPI)4 個部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Neer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Neer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Neer評分中功能、活動度及疼痛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Neer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Neer 評分對比(分,±s)
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活動度治療前 治療后41 41 t P 15.62±4.45 16.23±4.50 0.617 0.539 25.12±2.95 20.11±2.43 8.394 0.000 12.33±2.64 12.09±2.58 0.416 0.678 18.41±1.02 15.62±1.95 8.118 0.000 13.85±4.62 14.42±4.55 0.563 0.575 21.36±4.14 26.41±3.76 5.782 0.000
2.3 兩組患者肩部MPQ 疼痛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MPQ 疼痛程度量表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肩部MPQ 疼痛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肩部MPQ 疼痛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患者肩部MPQ 疼痛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感覺痛治療前 治療后VAS PPI 情感項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41 41 t P 3.79±1.05 3.71±1.03 0.348 0.729 2.08±0.62 2.84±0.59 5.686 0.000 2.68±0.86 2.63±0.83 0.268 0.790 1.70±0.42 2.05±0.46 3.598 0.001 6.20±1.12 6.13±1.08 0.288 0.774 1.56±0.36 2.68±0.42 12.964 0.000 2.36±0.62 2.40±0.60 0.297 0.767 1.02±0.26 1.36±0.30 5.484 0.000
西醫治療肩周炎易復發,而中醫治療肩周炎具有獨到之處。 本研究采用中醫重要治療方法針灸治療,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療效。 肩三針是治療肩周炎的重要針法,取穴肩前、肩髃、肩髎3 個主穴,其中肩前穴為經外奇穴,主舒筋活絡;肩髃穴胃俞肩峰疼痛區,屬手陽明大腸經,主疏風散結;肩髎胃俞肩背、肩胛疼痛區,屬手少陽三焦經,主祛風通過,由于三穴在肩周炎治療中的良好療效,因此將該針法稱為肩三針,三穴聯合針刺具有止痛消炎、行氣活血、通絡祛風等功效。
肩三針是治療肩周炎的重要針法,但為了最大程度發揮針灸療效,本研究在肩三針的基礎上行溫針灸治療。 溫針灸是艾灸與針灸的結合,相比于單純針灸,能通過艾條的微熱,使熱量透至肌層深處,繼而發揮利濕除痹、舒筋通絡等功效[5~7]。 在溫針灸的過程中,患者有微熱、酸、麻、微痛、脹等感覺,在得氣過程中能進一步提升針灸的療效。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肩三針聯合溫針灸的針法治療, 對照組單純肩三針治療, 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對照組為80.49%,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溫針灸的方式留針, 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針灸的功效,促進肩周炎治療療效的提升。肩三針聯合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對患者的肩部關節功能、肩部疼痛的改善也更為明顯, 在兩組患者關節功能Neer、關節疼痛MPQ 評分的對比中,結果均更為理想,證實肩三針以溫針灸方式留針,能促進患者關節功能、關節疼痛的改善。
綜上所述,以肩三針溫針灸治療肩周炎,可獲得理想的治療療效,促進患者肩部關節功能的提升,肩部疼痛的緩解,值得臨床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