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 新鄉453000)
子癇前期是內皮功能障礙引起血栓素及內皮素分泌失衡,使血管收縮,導致機體出現系統性高血壓,多器官灌注減少,進而損傷多臟器功能,臨床表現為蛋白尿、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等[1]。 子癇是在子癇前期基礎上出現無法解釋的抽搐或昏迷,子癇會降低胎盤功能,導致胎兒發育異常,嚴重者會引起母嬰死亡[2]。 因此,尋找有效的方法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生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凝血及抗凝系統失衡是引發子癇前期的主要原因,抗凝治療對子癇前期有重要作用[3]。 阿司匹林對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是臨床常用的抗凝劑[4]。因此,本研究探討了阿司匹林預防高危子癇前期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效果及對凝血功能、母嬰結局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 年1 月~2019 年8月收治的80 例子癇前期高危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 對照組22~37 歲,平均(27.12±3.68)歲;有分娩史12例,無分娩史28 例;孕產次1~4 次,平均(1.78±0.81)次。觀察組23~35 歲,平均(28.25±3.28)歲;有分娩史15 例,無分娩史25 例;孕產次1~4 次,平均(1.94±0.75)次。 兩組年齡、分娩史、孕產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5]中子癇前期高危孕婦診斷標準,具備以下任一項子癇前期及以上高危因素:有子癇前期史,多胎妊娠,1 型或2 型糖尿病,腎病,慢性高血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具備以下任一項及以上中度危險因素:首次妊娠,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 kg/m2,年齡≥35 歲,有子癇前期家族史,妊娠間隔≥10 年,最近一次妊娠為不良妊娠結局,社會人口統計學特征如低收入群體。
1.3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依從性良好;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合并認知、神經功能障礙者;營養不良者;存在溝通、交流、表達障礙者;對阿司匹林過敏或過敏體質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密切監控患者血壓,定期檢測患者血常規、尿常規,加強對胎動、胎盤、羊水、臍帶流血等情況的監測,嚴格控制患者飲食,注意對維生素、營養物質的攝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療,在妊娠12~16 周開始口服低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44023881),81 mg/次,1 次/d,至分娩結束。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子癇前期發生情況。子癇前期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15)》[6]中子癇前期相關診斷標準, 妊娠20 周后出現舒張壓≥90 mm Hg 和(或)收縮壓≥140 mm Hg,且存在下列任一項: 尿蛋白/肌酐比值≥0.3 或尿蛋白≥0.3 g/24 h; 無蛋白尿但存在任一器官或系統受累: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或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異常改變,胎盤胎兒受到累及等。(2)在治療前后抽取孕婦空腹靜脈血約3 ml,離心后取上清液, 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活酶時間(APTT)、D-二聚體(DD)及纖維蛋白原(Fib)進行檢測。(3)記錄并比較兩組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 胎兒窘迫及死亡等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情況。(4)記錄并比較兩組胎膜早破、產后出血及胎盤早剝等產婦不良結局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 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子癇前期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子癇前期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子癇前期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治療前, 兩組PT、APTT、DD、Fib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PT、APTT 均較治療前延長,DD、Fib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Fib(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PT(s)治療前 治療后APTT(s)治療前 治療后DD(mg/L)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t P 11.21±1.05 11.34±1.11 0.538 0.592 13.94±1.36*12.86±1.24*3.711 0.000 31.09±3.18 31.01±3.03 0.115 0.909 38.95±4.56*34.24±4.31*4.748 0.000 3.21±0.85 3.26±0.83 0.266 0.791 1.81±0.52*2.76±0.61*7.496 0.000 5.81±1.06 5.76±1.02 0.215 0.830 3.48±0.67*4.35±0.94*4.767 0.000
2.3 兩組新生兒結局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結局比較[例(%)]
2.4 兩組產婦結局比較 觀察組產婦不良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結局比較[例(%)]
孕婦發生子癇前期會使胎盤缺血,引發炎癥反應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嚴重損傷,導致凝血功能異常,最終加重內皮細胞損傷和血液循環障礙,造成腎、腦、心等器官功能性障礙[7]。 阿司匹林可以阻滯血小板凝聚,改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的形成。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子癇前期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子癇前期發生率,預防效果顯著。 孕婦發生子癇前期與內皮細胞功能損傷有一定的關聯,血栓烷素A2、內皮素、一氧化氮、 前列環素I2等介質對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巨大。 內皮細胞還有蛋白質生物合成能力,能夠合成環氧化酶1,當體內平衡出現異常時,內皮素、血栓烷素A2等收縮血管因子水平提升,一氧化氮、前列環素I2等舒張血管因子分泌減少,影響機體血液循環,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PT、APTT 能夠評估外源性/內源性凝血功能, 臨床常用DD 反映血液高凝狀態,其水平異常升高則表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Fib則會影響機體凝血及血栓形成過程,是評估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PT、APTT均長于對照組,DD、Fib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阿司匹林可以改善子癇前期高危孕婦的凝血功能,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8]。這是由于阿司匹林是環氧化酶抑制劑,可以對血栓烷素A2、環氧化酶1、血小板等發揮抑制作用,改善血小板的聚集狀態。同時,阿司匹林還可以與纖維結合蛋白作用,最終改善血液高凝狀態。
郭凱敏等[9]研究發現,阿司匹林可以改善子癇前期高危孕婦的分娩結局。 子癇前期高危孕婦易出現全身小動脈痙攣,損傷血管內皮,使血管腔狹窄,阻力明顯增加,導致全身各臟器灌注量降低,母體內分泌、腎肝及心腦等出現損傷,引發產婦不良結局。子宮胎盤血液灌注量減少會對胎盤造成不良影響,引發胎兒窘迫、窒息等新生兒不良結局。 此外,血管內皮損傷引發的阻力增加也會提升胎盤血管破裂的風險。 本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及產婦不良結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改善母嬰結局。 綜上所述,在子癇前期的預防中,使用阿司匹林治療能有效降低子癇前期發生率, 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減少新生兒及產婦不良結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