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北京豐臺中康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 北京100071)
慢性淺表性胃炎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其發生一般與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失衡以及長期抽煙、過量飲酒等因素有關。 該病進展緩慢,在發病早期多因無明顯癥狀而被忽視,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會逐漸出現上腹部不適、惡心、噯氣、嘔吐等明顯癥狀,對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 臨床治療以藥物為主,多以西藥為首選,但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且不良反應較多。 近年來中醫治療受到關注,中醫并無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名,依據其癥狀歸為“胃脘痛、脾滿”等范疇,其中脾胃濕熱為主要證型。 中醫認為,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病因為飲食不當、過量飲酒致使濕熱郁結、脾胃升降受阻,因此臨床治療應以“清化濕熱,散結和胃”為主。 路亞民[2]認為半夏瀉心湯加減具有和胃降逆、清熱除濕等功效,對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效果較好。 本研究旨在探究半夏瀉心湯加減方對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應用價值。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月收治的84 例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2 例。 參照組男20 例, 女22 例; 年齡22~62 歲,平均(35.21±2.36)歲;病程10 個月~5年,平均(2.16±1.34)年。 觀察組男23 例,女19 例;年齡24~65 歲,平均(35.26±2.63)歲;病程1~6 年,平均(2.51±1.08)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3]中相關診斷依據。 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病變;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 鹽酸雷尼替丁膠囊(國藥準字H44021231),口服,0.15 g/次,2 次/d;枸櫞酸鉍鉀膠囊(國藥準字H10920076),口服,0.6 g/次,2 次/d。 持續用藥1 個月。 觀察組給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組方:黨參15 g,半夏、黃芩、干姜、大棗均10 g,黃連6 g,甘草5 g。結合患者臨床癥狀應用加減方:伴有胃脹,增加木香、佛手各10 g;伴有灼熱感,增加生地、玄參各15 g;伴有明顯疼痛感,增加川楝子15 g、元胡10 g;伴有反酸,增加煅瓦楞、烏賊骨各15 g;納差明顯,增加焦山楂15 g、神曲10 g;口干,增加天花粉15 g、麥冬10 g;伴有腹瀉,增加車前子15 g、炮姜10 g;伴有便秘,增加決明子15 g、生大黃5 g。所有藥物需加水煎煮后取汁服用,l 劑(200 ml)/d,分早晚兩次口服,100 ml/次,持續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痊愈:在胃鏡檢查下,可見患者胃黏膜炎癥有顯著好轉,經病理學檢查可見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等癥狀基本消失;顯效:胃黏膜炎癥有好轉,腺體萎縮減少大于50%,病癥減輕;有效:胃黏膜炎癥有一定好轉,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等癥狀有一定改善;無效:患者所有癥狀均無改善[4]。 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主要觀察患者噯氣、胃痛、反酸、胃脹等癥狀積分,病癥越嚴重分數越高[5]。(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包括失眠、頭痛、貧血、惡心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或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s)
胃脹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觀察組組別 n 噯氣治療前 治療后胃痛治療前 治療后反酸治療前 治療后42 42 t P 5.11±1.72 5.13±1.75 0.053 0.958 2.98±0.74 2.02±0.54 2.678 0.009 5.61±1.56 5.58±1.49 0.090 0.928 3.59±0.72 2.57±0.66 2.765 0.007 5.30±1.69 5.34±1.67 0.109 0.913 3.29±0.87 2.24±0.58 2.780 0.007 5.52±1.56 5.52±1.70 0.000 1.000 3.45±0.66 2.63±0.64 2.277 0.02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失眠、頭痛各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2/42);參照組出現失眠2 例、頭痛2 例、貧血1 例、惡心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43%(9/42)。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χ2=5.126,P=0.024)。
近年來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臨床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通過殺滅并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改善病情, 同時結合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以及促胃動力藥物等,達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6]。 結合大量臨床實踐情況來看,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中,西醫療法效果有限,容易復發,難以從根本上消除病機。 本研究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經治療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但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低(73.81%),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21.43%),符合上述分析,充分證實西醫治療存在不足,有必要探索新治療方案。
中醫學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正常狀態下是處于陰陽五行的平衡狀態,一旦臟器失和、外邪入侵就會引發疾病。 中醫治療注重分析病因、病性、病機,進而以辨證理念對患者體內陰陽、正邪情況進行判斷,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脾、胃受到濕熱侵襲為主要病因,與患者心態消極,飲水無規律,以及大量酗酒、吸煙有關,治療關鍵在于清熱利濕、和胃消痞、疏肝理氣。 半夏瀉心湯加減來源于《傷寒論》,通過藥物對患者體內邪氣進行調節,以達到治療目的[7~8]。 方劑中,半夏能夠和胃降逆,黨參、大棗可以調節脾胃、補氣活血,黃芩、黃連能夠清熱利濕,干姜可散寒溫通、緩解胃脘痛,甘草能夠中和藥效、調節脾胃,上述諸藥配伍使用,能夠有效發揮益氣補虛、清熱降濕的作用。 在上述藥方基礎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應用加減方更能夠全面改善不同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根治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臨床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能夠增加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好,應用前景廣闊。
綜上所述, 在脾胃濕熱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法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推廣價值。
(收稿日期: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