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智文 周方園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鄭州450003)
頸肩腰腿疼痛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在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的工作群體中發生率較高,通常有功能受限、患處腫脹、壓痛等臨床表現,病程較長、不斷反復,致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1~2]。 目前,西醫通常采用抗炎、止痛藥物治療,使癥狀得到暫時緩解,治療效果不甚理想[3]。 有研究指出,中醫治療頸肩腰腿疼痛可獲得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4]。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醫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頸肩腰腿疼痛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9 月~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118 例頸肩腰腿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入院順序奇偶性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9 例。 對照組男31 例,女28 例;年齡23~67 歲,平均年齡(44.76±8.48)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26±0.97)年;疼痛部位:肩部13 例、腿部14 例、頸部17例、 腰部15 例。 研究組男33 例, 女26 例; 年齡24~68 歲,平均年齡(44.91±8.62)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46±1.04)年;疼痛部位:肩部14 例,腿部15 例,頸部16 例,腰部14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納入標準:存在不同程度的頸肩部和腰腿疼痛、 腫脹、 活動受限癥狀,與頸肩腰腿疼痛的臨床診斷標準[5]相符;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既往接受過其他鎮痛治療;合并惡性腫瘤;存在嚴重皮膚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嚴重認知、精神方面障礙。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中醫針灸治療,頸部疼痛患者:針刺位于患者第4、5 掌骨之間即指掌關節前凹陷處的頸痛穴;腿部疼痛患者:針刺位于患者肘橫紋外側皮膚紋頭的膝痛穴;肩部疼痛患者:針刺位于患者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上1/3 處的肩痛穴及頸痛穴;腰部疼痛患者: 針刺位于患者肩峰至腋皺襞連線1/2處的臀痛穴和腰痛穴。 針灸實施的實際過程中以具體疼痛情況為依據交叉取穴,待患者出現針感后取針,不作留針操作,每日灸1 次,持續治療14 d。
1.2.2 研究組 采用中醫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中醫針灸方法和對照組相同。 中藥熱敷藥包組方:獨活30 g、透骨草30 g、海桐皮30 g、蘇木30 g、桃仁30 g、千年健30 g、槲寄生30 g、艾葉30 g、威靈仙30 g、防風30 g、雞血30 g、伸筋草30 g、蘇木30 g、三棱20 g、莪術20 g、川烏15 g、太子參15 g、草烏15 g、水蛭10 g,上述諸藥研磨至粉末狀后,用500 g 黃酒或500 g 米醋浸泡約1 h, 去除水分之后留取藥渣,裝入布袋,置于篦子上蒸1 h,布袋取出后靜置片刻至溫度合適,利用毛巾兜裹妥當后敷于患者疼痛部位,每日熱敷2 次,每次1 h,每3 天更換1 次藥物,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患者頸肩腰腿疼痛癥狀在治療結束后消失或得到顯著改善,對其正常工作與生活不造成任何影響視為顯效;患者頸肩腰腿疼痛癥狀在治療結束后得到一定改善,對其正常工作與生活造成的影響較為輕微視為有效;患者頸肩腰腿疼痛癥狀在治療結束后未得到任何改善或加重,對其正常工作與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十分嚴重視為無效。顯效與有效之和為總有效。(2)疼痛程度: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感覺改善情況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完成,得分越低則代表其疼痛程度越輕微。(3)功能障礙改善情況:兩組治療前后功能改善情況的評估利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得分越高則代表其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1%(57/59),高于對照組的77.97%(46/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59 59 t P 6.57±0.94 6.61±0.96 0.133 1 0.894 8 4.26±0.63*2.35±0.32*#12.088 4 0.000 0
2.3 兩組治療前后OD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ODI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ODI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ODI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59 59 t P 27.58±2.74 27.62±2.81 0.0456 0.9639 21.79±2.92*18.34±2.27*#4.1716 0.0002
有數據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變化, 我國每年收治的頸肩腰腿疼痛患者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頸肩腰腿疼痛是由慢性勞損、無菌炎癥等引發,常見病包括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炎等,以功能受限、局部疼痛為最主要臨床癥狀[6]。 相關研究顯示,與西醫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相比較,中醫在對頸肩腰腿疼痛進行臨床治療過程中優勢明顯, 患者更容易接受中醫治療方案[7~8]。
中醫認為頸肩腰腿疼痛屬“痛痹、骨痹、傷筋”范疇,通常由寒主凝滯、經脈不暢、氣血不通、寒勝則痛等病理改變所導致, 在治療中以活血理氣、 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為主要原則[9~11]。對于頸肩腰腿疼痛,中醫方面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較多, 所用治療方案不同,所收獲的疾病治療效果亦不盡相同[12]。
中醫針灸能夠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平衡陰陽、消腫止痛、活血行氣,有效打通患處穴脈,令其局部血液循環得到良好改善,進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中藥熱敷將藥物敷于患處,可使藥效直達病灶部位。中藥熱敷方中草烏、川烏、透骨草、雞血、伸筋草、威靈仙等藥合用可發揮祛風除濕、 溫經止痛、 壯筋強骨、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戒毒化疹功效,與中醫針灸聯合更能發揮較強協同作用, 使穴位刺激與中藥熱敷藥物浸潤達到里應外合的效果, 有效提升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1%(57/59),高于對照組的77.97%(46/59);治療后研究組VAS 評分與ODI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說明中醫針灸聯合中藥熱敷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疼痛感受和功能障礙亦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聯合中藥熱敷治療頸肩腰腿疼痛臨床效果顯著,能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礙,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