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鵬 周晶晶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 鄭州450015)
干眼癥是由瞼板腺功能障礙引起的淚液質和量異常,以眼表組織病變或眼部不適癥狀為特征的多種疾病總稱[1],多伴眼部干澀、異物、視覺疲勞、灼燒等,對患者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一定影響。 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隨著疾病進展,可發展為角膜變性、角膜炎癥等,部分患者甚至失明[2]。 目前,西醫治療干眼癥多采用人工淚液、抗炎等手段,短期內能改善患者癥狀,但停藥后易復發,治療效果不理想。 中醫認為,干眼癥歸屬于“燥證、神水枯瘁”等范疇,主要病機為肝腎陰虛,治療應以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為原則。 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干眼癥患者應用特色中藥熏蒸聯合瞼板腺按摩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干眼癥患者84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9例;年齡23~68 歲,平均年齡(37.65±4.19)歲;體質量指數19~2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06±0.54)kg/m2。 觀察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24~67 歲,平均年齡(37.57±4.20)歲;體質量指數20~29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11±0.47)kg/m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符合《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年)節選》[3]中診斷標準:伴有燒灼感、干燥感、異物感等, 且淚液分泌試驗(SIT)(無表面麻醉)≤5 mm/5 min 或淚膜破裂時間(BUT)≤5 s,同時角膜熒光素染色(FL)陽性。 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眼科學》[4]中的診斷標準:眼內干澀,雙目頻眨,白睛隱隱淡紅,羞明畏光,腰膝酸軟,夜寐多夢,頭暈耳鳴,苔薄,舌紅,脈細。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資料完整;依從性較好,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認知功能正常,能正常交流;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 排除標準:近2 周內使用其他藥物治療者;角膜接觸鏡佩戴者;近半年內接受過眼部手術者;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者;眼部出現惡性病變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給予玻璃酸鈉滴眼液(國藥準字H20203255)滴眼,1~2 滴/次,4次/d;同時在上下瞼緣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注冊證號H20181126),4 次/d,連續治療2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蒸+瞼板腺按摩治療,中藥熏蒸方藥組成:桃仁、當歸、生熟地黃、山藥、牡丹皮、丹參、山萸肉、茯苓、澤瀉各10 g,水煎去藥渣,取一塊紗布放于藥汁中浸濕,平敷于患者眼部,于紗布上面放置薄荷、冰片,上面再覆蓋一層紗布。 在眼部上方25 cm 處放置冷熱噴霧器,向紗布上噴灑中藥,30 min/次,1 次/d。連續熏蒸2 周。瞼板腺按摩:取患仰臥位,消毒患眼,取印堂、坎宮、迎香、攢竹、魚腰、睛明、太陽、絲竹空、承泣等穴位進行按摩,手法采用抹法、按揉法、一指禪偏峰推法,以患者耐受度為宜。 每個穴位按摩3 min,1 次/d,共按摩2 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臨床癥狀消失,SIT>5 mm/10 min 為治愈; 臨床癥狀明顯緩解,SIT 5~10 mm/5 min 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SIT<5 mm/5 min 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SIT<5 mm/5 min 為無效。治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患者眼內干澀、雙目頻眨、白睛隱隱淡紅、羞明畏光進行評分,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 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眼內干澀、雙目頻眨、白睛隱隱淡紅、羞明畏光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羞明畏光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眼內干澀治療前 治療后雙目頻眨治療前 治療后白睛隱隱淡紅治療前 治療后42 42 t P 2.45±0.21 2.36±0.22 1.918 0.059 1.06±0.12 0.65±0.07 19.126 0.000 2.39±0.23 2.41±0.20 0.425 0.672 1.36±0.14 0.78±0.09 19.541 0.000 2.18±0.17 2.21±0.19 0.763 0.448 1.43±0.18 0.62±0.06 27.667 0.000 2.44±0.19 2.39±0.18 1.238 0.219 1.17±0.13 0.67±0.05 23.265 0.000
近些年,隨著現代人接觸電腦、手機等熒光屏時間增加,干眼癥發病率不斷上升。 該病病因復雜,多認為與神經失調、激素調節、免疫因素、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5~6]。 瞼板腺分泌脂質構成淚腺的表層,能夠滋潤角膜,穩定淚膜,維持淚膜穩定性。 而瞼板腺出現障礙后,則會影響脂質分泌,導致淚膜不穩定,使眼部出現畏光、干澀、灼熱感。 目前,西醫以人工淚液為基礎治療干眼癥,再對癥給予個性化治療,以緩解患者病情。 但人工淚液在眼內停留時間較短,且藥物中含有防腐劑,長期使用會損傷角膜[7]。
中醫對干眼癥的認識有悠久歷史,《目經大成》稱為神氣枯瘁,謂:“此癥輪廓無傷,但視而昏花,開閉則干澀異常,掀瞼細看,外面養精神水有若蝸牛之涎。 ”《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曰:“視珠外神水干澀而不瑩潤。 ”干眼癥病機主要是肝腎陰虛導致目睛失于津液濡潤,故治療關鍵在于滋陰養血、補益肝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眼內干澀、雙目頻眨、白睛隱隱淡紅、羞明畏光積分均較對照組低, 表明干眼癥患者應用中藥熏蒸聯合瞼板腺按摩治療效果顯著, 能改善臨床癥狀,促進疾病恢復。 本研究采用中藥熏蒸治療,方中桃仁、當歸為君藥,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生熟地黃、山藥、牡丹皮、丹參、山萸肉、茯苓、澤瀉具有養肝明目、補腎養陰之效。 諸藥合用,發揮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作用。中藥熏蒸則借助溫熱作用,可使瞼板腺脂質溶解流動,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8~9]。 且中藥熏蒸不經過體內腸肝循環,毒副作用較少,安全性較高。 配合瞼板腺按摩,通過按摩眼部相關穴位,能夠擴張眼部周圍的毛細血管,增快血液循環,緩解眼肌痙攣,使視覺中樞興奮性增強,從而改善瞼板腺功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10]。綜上所述,干眼癥患者應用特色中藥熏蒸聯合瞼板腺按摩治療效果顯著, 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