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娜 苑帆
(1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陳化店中心衛生院中醫科 鄢陵461200;2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婦科 許昌461001)
異常子宮出血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 主要是指與女性正常月經周期和經期出血量不符且源于宮腔的異常出血情況[1]。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數量在不斷增多,已經成為婦科多發病之一,且育齡期女性達到約20%[2~3]。 對于育齡期非妊娠女性,出現異常子宮出血之后,容易誘發貧血或者繼發感染等,如果無法得到較好控制,甚至可能引發不孕,給其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4~5]。 目前臨床上治療方式和藥物較多,但如何選擇更為有效的方案較為關鍵。 本研究旨在探討育齡期非妊娠女性異常子宮出血臨床治療中,媽富隆聯合固沖湯、艾灸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 年3 月~2020 年5月婦科收治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88 例育齡期非妊娠女性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分析組,各44 例。 對照組年齡22~38 歲,平均(30.7±3.2)歲;病程3~8 個月,平均(5.6±0.9)個月; 就診時陰道出血時間7~37 d, 平均(22.1±2.3)d。 分析組年齡23~37 歲,平均(30.9±3.1)歲;病程3~10 個月,平均(5.8±1.1)個月;就診時陰道出血時間8~39 d,平均(22.3±2.1)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媽富隆(注冊證號H20171176),口服,1 片/次,每隔8 h 服用1 次,等到出血量有所減少之后可以每隔12 h 服用1 次。 治療3 d 后,需要減少1/3 服藥量,減至維持量1 片/d,患者陰道出血停止后21 d,可以停止服藥。 分析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同時接受中醫固沖湯、艾灸、針刺治療,固沖湯方劑組成:山茱萸與海螵蛸各20 g,牡蠣、炒白術、黃芪與龍骨各30 g,茜草與棕櫚炭各10 g,白芍與五倍子各15 g。對于小腹疼痛患者加入炒蒲黃15 g、延胡索10 g;對于血塊較多患者,加入三七3 g;腰酸腰痛患者可加入牛膝20 g。 患者1 劑/d,連續服用3 個月經周期,在經期內不要服用。 同時接受艾灸治療,患者仰臥,且雙手掌面朝下, 在患者斷紅穴進行針刺, 施針得氣后留針0.5 h。 之后,將艾條點燃,插在銀針上,進行15 min艾灸治療,以患者自覺有熱氣行至肘部為宜。在雙足三陰交穴和隱白穴進行施針,之后進行艾灸,足部穴位灸40 min,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宜。患者每隔1 d 接受1 次治療,需接受2 周治療,并觀察出血情況,出血停止后可繼續艾灸2 次以鞏固療效。
1.3 觀察指標 (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后癥狀無任何好轉, 陰道出血仍然較為嚴重,出血量無減少情況;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1 周陰道出血停止,且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痊愈:患者接受治療后3 d 陰道出血停止,且主要癥狀消失,患者治療后出血癥狀未見復發。 總有效=有效+痊愈。(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包括惡心、頭暈與胃腸道不適。(3)兩組臨床指標對比,包括控制出血時長、完全止血時長以及子宮內膜厚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分析組控制出血時長及完全止血時長較對照短,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較對照組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子宮內膜厚度(mm)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分析組組別 n 控制出血時長(h)完全止血時長(h)44 44 t P 55.6±2.8 27.9±2.2 51.599<0.05 85.4±3.2 50.9±1.8 62.330<0.05 13.4±2.7 13.3±2.9 0.167>0.05 11.1±0.9 6.2±0.7 28.507<0.05
異常子宮出血是目前最為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主要癥狀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較長等,且容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導致治療難度較大[6~7]。 對于異常子宮出血,各個年齡段女性均可出現,而育齡期非妊娠女性容易影響其日后受孕等[8~9]。 因此,需選擇更為科學的治療方案。
中醫將異常子宮出血歸于“崩漏、月經先期”等范疇,病因和病機主要為虛實兩端[10]。患者如果出現腎虛、氣虛或者脾虛情況,再加上存在血熱、血瘀的癥狀,則會導致“陰隨血傷、氣隨血耗”,進而出現相應癥狀。 針對此類患者,在西醫藥物基礎上選擇固沖湯方劑中山茱萸可以補肝益腎、固澀收斂,是君藥;而牡蠣和龍骨可以起到增強固澀的效果,白術可以健脾補氣,黃芪則有攝血補氣的效果,白芍可以補益肝腎、斂陰養血。 此外,五倍子和棕櫚炭可以止血收斂, 茜草與海螵蛸則有化瘀止血的效果。 諸藥共用,可以起到健脾益氣、固沖攝血的效果。
此外,艾灸可以借助火的熱力,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本研究中針對患者斷紅穴進行艾灸,斷紅穴為經外奇穴,進行針刺后可以讓體內經氣相通、經氣順暢,實施艾灸后則可以達到補氣固脫的效果,確保經氣穩固,一旦經氣穩固,就可以達到止血的效果。 對隱白穴進行施針艾灸,可以達到溫經通絡的效果,并且恢復患者脾臟統血功能,達到止血目的。對足部三陰交穴施針艾灸,達到益胃健脾、調肝固腎與調血理氣的效果。中醫湯劑與針刺艾灸聯合治療,可以達到協同功效,增強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8%,且控制出血時長及完全止血時長較對照短, 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較對照組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說明兩種方案安全性都較好,不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