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柳州 545036)
當今社會,健康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最大的幸福、最不可逆的財富。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不斷提高,隨之預防疾病的觀念也深受人們關注,故而健康體檢及相關的健康保險已成為主流趨勢。健康體檢已是目前各單位預防職工身體疾病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通過每年定期體檢,讓教職工清楚了解自身身體健康狀況,能在第一時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避免疾病蔓延嚴重化。本文基于2020年柳州某高校所參加體檢教職工的體檢數據進行分析,了解該高校教職工的健康狀況、易患疾病的原因及主要影響因素,為制定相應預防健康指導措施提供對策和依據。
以2020年9-10月某高校在柳州市人民醫院、柳東婦幼保健院、柳州市中醫院與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四家醫院參加體檢教職工為調查對象,共677名,其中男教職工374名、女教職工303名。
(1)體檢項目。
體檢項目主要有內科(身高、體重、血壓等)、化驗(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等)、彩超(肝膽脾+雙腎、甲狀腺)、心電圖、X線胸透,集中男教職工前列腺彩超檢查,女教職工婦科檢查。
(2)診斷標準。
體質指數、血壓異常均按照當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使用的血壓標準;脂肪肝、甲狀腺疾病、膽囊等以B超診斷為標準,其余采用全國疾病調查統一標準。
(3)數據統計。
從健康體檢信息管理系統中導出相關體檢結果數據,將所要研究對象數據導入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通過對體檢結果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并討論找出影響某高校教職工體質健康的因素及提出科學健康指導建議。
本文對柳州4家醫院體檢科調查,某高校教職工共677名,其中男教職工374名、女教職工303名。通過從表1得出,男女教職工20周歲以下的教職工比例為零,21-30周歲占25.99%,31-40周歲占 38.41%,41-50周歲占 23.93%,51-60周歲占 11.67%,60周歲以上沒有。其中由下表數據可見,某高校教職工主要集中在21-40歲階段,說明年輕教職工占的總人數比例較大。

表1 某高校教職工體檢人數年齡段分布情況表
通過在柳州4家醫院體檢結果數據所示,某高校教職工主要有10種疾病或異常指標,各項指標均過10%,它們分別是血常規異常、血脂異常、超重肥胖、心電圖異常、甲狀腺結節、尿常規異常、脂肪肝、血壓升高、子宮肌瘤、高尿酸血癥,如下表2可見。
結合數據調查與訪問討論表明,某高校教職工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這些疾病或異常指標變高與教職工平時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生活規律混亂、缺少運動鍛煉、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從表2顯示,某高校教職工血常規異常、血脂異常、超重肥胖三種指標較高,分別為75.03%、64.69%、48.15%,其中血脂異常指標已明顯高于我國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18.16%。根據2020年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要求,要加大健康體重知識的宣教,繼續大力推進“三減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中的健康體重專項行動,我們要教會居民選擇食物和端好自己的每日餐盤,掌握在工作、學習、出行、家務、鍛煉等方面達到充足身體活動的方法。因此,預防和控制某高校教職工身體肥胖癥已刻不容緩;其次,心電圖異常、脂肪肝、甲狀腺結節、尿常規異常、血壓升高指標均過20%,根據醫學診斷表明,目前高血壓、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癥和冠心病等等慢性病已逐漸成為了人們的主要常見病癥,根據報告(2020年)統計說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癥發病率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這些病癥會損害人的腦、心、腎等重要臟器,而且潛伏期較長,一旦發病無法自愈,治療痊愈較難;最后,看看子宮肌瘤、高尿酸血癥指標,雖然比例沒有過20%,但也超過全國平均值,女教職工的子宮肌瘤指標變高,這與女教職工在家庭、工作任務重,心理壓力大,不良生活方式有關,而男教職工的高尿酸血癥指標變高,跟平時飲食有很大相關,如,喝酒、飲水少、常常吃動物內臟、蟹、蝦、菠菜、香腸、大腸等飲食。綜上所述,這些疾病會給教職工家庭增加負擔和影響學校教學工作,所以需要教職工和各單位高度重視。

表2 某高校教職工體檢十種異常結果檢出統計表
(1)在高校職工群體中普及健康理念,積極開展教職工文體活動。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較多,較復雜,其任務重,健康理念應該是每個高校教職工的立足之本,教職工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高校教學工作中起著主導作用,其身體素質直接會影響自身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由此可見,教育部門要重點關注教職工的身體健康狀況,以確保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上課之余,高校工會可以有規劃有秩序地開展各項文體活動,讓教職工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之后能夠參與到其中。因此,作者建議高校可以每月定期舉行一次“全民健身日”活動,體育活動項目的運動量是要符合不同教職工人群的身體承受能力,充分發揮教職工各體育項目協會的作用,豐富及適應教職工的課余生活。高校組織教職工開展多群體、多層面、多樣化的文體活動,一方面可以吸引和鼓勵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另一方面能夠增強教職工的身體素質,從而愉悅身心、快樂工作。
(2)在高校職工群體中加強體質健康教育工作的宣傳與引導。
在當今社會,雖然教師是被普遍公認的知識分子,但是大部分的教師只是比較擅長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認為運動就是飯后散步而已。那么,高校工會組織就應該多引導教職工在工作之余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便更好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此外,工會還需要在教職工群體中多宣傳健康知識,增強教職工體質健康意識,利用QQ群、微信群、釘釘、公告欄等媒介按照不同季節和節氣宣傳健康知識,使教職工積累更多的健康知識,從而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良生活習慣并及時糾正。同時,同事之間相互監督共同參與互幫互助增強身體素質,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
(3)高校教職工自覺重視身心健康問題,有意識加強體育鍛煉。
自古以來,健康問題就是人們重點關注的一個話題,并且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人的身體和心理是相互聯系的,好的體魄會讓人精神愉悅、心理健康,反之則是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對待生活工作失去信心。在生活工作中,我們要同時兼顧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用好的身體支撐強大的心理世界。因此,高校教職工需要結合自身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因素,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強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增強了,心理素質也就相應提高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觀念,并長期保持。
(4)在高校教職工群體中營造良好的工作和體育鍛煉氛圍。
高校校園中,教職工群體明顯多于中學教師群體,工作中的競爭很激烈,導致一些教師為了自身職稱晉升和學術研究就廢寢忘食,忽略身體鍛煉導致身體抱恙。其實,在高校工作環境中,教師不僅僅是置身于評職稱競爭氛圍、指導訓練學生競爭氛圍,同時也要處于一個身體與心理同樣健康的和諧氛圍,那么在工作中勞逸結合就很重要了。因此,作者呼吁高校要做到以教師身體健康為本,努力為教師創造一個身心得到寬松、健康、快樂的環境,讓教師們高效率工作,低幾率生病。在工作之余,減少一些交際上的應酬,讓更多教職工在下班的時間里,多積極參加一些體育活動或者戶外運動,以便使身邊每一位教職工都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從而更好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