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安徽樂團交響樂團,安徽 合肥 230022)
不同時期的中提琴本身的結構也稍有不同,在演奏團體中的地位具有明顯差異性。由于人們在不同時代的精神追求不同,對音樂內容的喜好也有很大區別,導致一些樂器在某些特殊時期可能得不到重視,相應的演奏技巧也并未得到較好的精進和優化的機會。中提琴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樂器,作為弦樂器的一種,在演奏團體中往往不可或缺。無論是在巴洛克時期,還是古典音樂盛行的時期,中提琴在演奏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右手運弓的技巧在不同時期得到了長足發展。現階段,中提琴右手運弓的方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并且此種運弓方式也擴展到了小提琴、大提琴中,從而對提琴類樂器的運弓技巧的發展和優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教師在講解中提琴的運弓技巧時,往往會要求學生做好身體關節的放松工作,在調整呼吸節奏的基礎上,將身體的力量集中在手腕上,從而獲得更為有力靈活的運弓效果。一般而言,手部動作變化越快,力量越集中,中提琴音色的變化也會更為明顯,人們聽感的變化也會更加強烈。為了增強中提琴運弓的靈活度,在使用右手運弓的方式時,演奏者應注意握弓手指深度以及運弓的提前量。首先,從中提琴握弓手指深度的角度分析,限于中提琴本身的結構特點,琴弦振動的傳遞時間比較長,聲音的削弱現象比較明顯,為此,為了保證音質和音色的整體質量,在演奏時,演奏者應盡量擴展手指與弓桿的接觸面積。一般而言,弓桿與食指的接觸位置為食指的第二關節處;其次,從中提琴運弓提前量的角度分析,由于中提琴本身發音的滯后性,為了配合其他樂器,在演奏時,演奏者應準備相應的運弓提前量,將中提琴的發音點靠前一些,這樣可以提高樂團演奏的整體質量。
演奏者在演奏中提琴時,應注意手部動作的協調性,與演奏小提琴不同,左手的按弦上音位距離更寬,四根琴弦平面弧度也更大,導致右手在換弦時的運動距離更多,不單需要左右手的協調,還需要身體的協調配合。在調整身體整體的演奏狀態時,演奏者應依據演奏音符的特點靈活變換,在演奏c弦或者a弦時,盡量及時調整中提琴的把持角度,配合正確的換弦動作,靈活調整中提琴的運弓時間。在此基礎上,演奏者還應選擇合適的動作幅度,不同幅度之間的運弓時間不同,對中提琴演奏節奏的影響也不同。這種節奏調整的方式具有非常強的經驗性,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應積極總結演奏經驗,不斷打磨自身的運弓技巧,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演奏節奏,提高中提琴演奏的整體質量。
首先,樂器本身具有其獨特的發展時,無論是結構性的調整,還是演奏方式的變化,均是一個時代音樂風格的體現,也凝結了不同時期演奏者的智慧,研究并分析不同時期中提琴右手運弓的技巧,即為與不同時期的演奏者進行對話,從而汲取不同時期演奏者的演奏經驗,將其作為營養,加入到現當代的中提琴演奏過程中,可為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提供良好優質的參考資源;其次,從音樂藝術的發展史角度分析,不同時期右手運弓的技巧也代表了不同時期中提琴的演奏歷史,一個具有歷史的樂器才是優秀的樂器。在研究和分析此類歷史內容時,現代的演奏者可真切感受當時中提琴演奏的氛圍,并從中得到與中提琴演奏相關的經驗。另外,右手運弓技巧本身的適應性問題也可在不同時期的演奏歷史中找到。無論是表現演奏者的音樂素養,還是表達演奏者的音樂思想,中提琴的演奏方式均會對此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演奏者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借助此類問題,演奏者會在中提琴的運弓方式上不斷變化、精進,最終形成適應性較強的運弓方式,從而為后世中提琴的發展提供了奠基性的資源,引導后來者借助此類資源精進演奏技巧,發揮中提琴演奏的優勢,提高中提琴演奏的質量。
在巴洛克時期,中提琴的握弓方式與當時的舞蹈形式有關。一般而言,此時期的運弓方式主要包括法國式和意大利式。使用法國式的運弓方式時,演奏者需要注意提高演奏的節奏,進而適應舞曲的演奏特點。為此,在握弓時,演奏者右手的位置往往更靠近中提琴的馬尾處,并且演奏者會將拇指放在中提琴的弓毛的下方,而在弓桿的主體部分只放置三個手指。這種握弓的方式非常適合短弦類型的中提琴,而表現出非常歡快明朗的演奏節奏;在使用意大利式的中提琴演奏方式時,演奏者需要將身體的姿勢以及手部的動作與琴弦較長的中提琴結合起來,提高演奏姿勢的適應程度。為此,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拇指往往更靠近中提琴弓桿的邊緣位置,并在弓桿的主體上防治四根手指,并且適當調整手指與中提琴馬尾之間的距離。這種握弓的方式非常適合演奏鳴奏曲,在當時還是非常常見的,并且此種握弓的方法可更好地適應演唱者的歌唱性,在音樂會中的表現尤為突出。這種握弓的方式與巴洛克時期中提琴的結構形式也有關,這種弓尖較輕、弓根部較重的中提琴非常適合此種右手運弓的技巧。
在古典時期,人們逐漸重視演奏者的演奏狀態,特別是手部的狀態。此時,人們覺得演奏者本身的狀態應該比較輕松,演奏的整體風格也應更加輕松,為此,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時,往往會將右手演奏的姿勢表現得更為自然,并加大了手臂分開的角度,與弓桿本體的相對位置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9世紀初期,演奏者在演奏中提琴時,更喜歡將中提琴靠近身體,手腕的活動空間明顯增加,彎曲程度也更為明顯。這種演奏形式對后期中提琴的演奏方法產生了較為關鍵的影響。18世紀中后期,為了適應不同類型的中提琴結構,一些演奏者在實際演奏時會選擇將拇指伸直,并使用觸點式的食指按壓形式,此時的食指與其他手指的分開角度比較大,相應的壓力調整效果較為突出。相較于巴洛克時期的運弓方式,雖然兩者均為短弓的運弓方式,但右手的運弓強度不同,演奏的時長變化也不同,并且在圖特弓出現之后,基于慢樂章的連弓演奏形式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演奏的范圍更為廣泛,適應性也更強。
在浪漫主義時期,中提琴的演奏出現了極具創造性的局面,而打開此局面的藝術家即為帕格尼尼。在此時期,帕格尼尼創造出了新型的演奏形式,借助中提琴本身的結構特點,變化出了更為新穎的節奏表現形式。此時,右手運弓技巧其實與左右技術之間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表現出右手運弓技巧的豐富性和優勢,帕格尼尼在汲取了前人演奏經驗的基礎上,將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滲透進了中提琴演奏的指法、弓法以及演奏的節奏變化技巧中,這樣不僅擴展了中提琴演奏的音色范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中提琴右手運弓的形式,并將此種形式提升到了歷史性的高度。其中,跳弓、拋弓等運弓技巧應運而生,帕格尼尼也正是應用此種運弓技巧,創造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中提琴曲目,為后世中提琴的發展提供可新思路和新方向。在這種運弓技巧的影響下,一些演奏者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演奏出較多的音符,并且可靈活變化演奏的具體節拍,進而可使用此種右手運弓的技巧,創造出比較有趣的中提琴演奏效果。
進入20世紀之后,中提琴的獨奏優勢得以體現。一些藝術家,例如普林姆羅斯,創造出了更適合中提琴獨奏的右手握弓形式。具體而言,普林姆羅斯在演奏中提琴時,會有意將拇指彎曲,但彎曲的幅度不大,可恰巧碰到食指,而此時,小拇指也可按壓一些在弓桿上。這種右手運弓的演奏技巧可促使演奏者在演奏時,演奏出更大的音量,整體演奏節奏的變化也更為明顯,因此這種運弓方式非常適合中提琴的獨奏。另外,在20世紀,電子樂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一些電子樂制作者也會將中提琴加入到電子樂的制作中。由于中提琴本身的聲音比較渾厚,制作者可利用中提琴的聲音作為電子樂樂章的主要背景音,為電子樂創造出更為渾厚的音質,整體的演奏氣勢較好,這也是中提琴發展的一個契機。新的世紀,中提琴本身的發展途徑也更多了,右手運弓的技巧在藝術家的手中不斷打磨,演奏的靈活性明顯增強。
總之,本文在分析了中提琴右手運弓的技術要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提琴右手運弓方法在不同時期的具體特點和發展脈絡,并提及了不同時期的代表藝術家,也正是由于不同藝術家的創造和創新,中提琴右手運弓的技巧得以不斷地打磨和升級、優化。中提琴演奏者應明確中提琴右手運弓技巧的發展趨勢,并結合現階段音樂創造的實際特點,靈活變化中提琴右手運弓的具體形式,在發揮中提琴演奏的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提高右手運弓技巧的適應性,提高中提琴演奏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