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飚
(常州市錫劇團,江蘇 常州 213000)
肖邦為管弦樂隊而寫的作品不多,他的兩首鋼琴協奏曲(f小調和e小調)是他早年在這一領域的嘗試。這兩首協奏曲的寫作時間十分接近,即同在肖邦出國前的一段時間寫出,看來出國的準備也是主要的動力之一。故一般都把實際上晚一年寫出的e小調的一首稱為《第一鋼琴協奏曲》。
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蘭華沙附近的農莊里。父親是移居波蘭的法國人。母親會彈鋼琴,善唱波蘭民歌,給予了肖邦最早的音樂營養。幼小的肖邦就表現出對音樂的特殊敏感。他聽了音樂時會哭,也會在夜里起來到鋼琴上尋找白天聽到的和弦和曲調。小肖邦很幸運,六歲時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叫瑞夫尼。老師不僅為他打下了鋼琴技術基礎,而且引導他熱愛巴赫、莫扎特代表的古典優秀傳統。肖邦七歲開始作曲,出版了一首《波蘭舞曲》。八歲時首次公開演奏。十二歲時,善良、明智的老師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再給天才的學生上課了,從此,肖邦一生再未拜師,依賴自己的天資和勤奮成長為一代鋼琴大師。少年肖邦接觸了大量波蘭民間歌舞,故鄉的大自然和美妙的民歌,給肖邦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肖邦十六歲進入華沙音樂學院。院長愛爾斯涅爾也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肖邦不尋常的音樂天分和遠大藝術前程,給了他細心的關懷和良好的教育。音樂學院的學習,華沙豐富的音樂生活,使肖邦迅速成長。其間,意大利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神奇的演奏,使他看到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和威力,同時在想既然一把小提琴有那么大的魔力,那么,一架鋼琴的藝術力量必定更是無可限量的。
肖邦在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已經被公認為他們祖國最杰出的鋼琴家和作曲家。華沙各界一致認為他是民族的光榮,應當到國際樂壇上一顯身手,讓整個歐洲看到波蘭音樂的英姿。1829年他到維也納開了兩場音樂會,初露鋒芒,獲得成功。維也納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藝術風尚都令肖邦失望。不到一年,肖邦來到了巴黎。那時,巴黎云集了歐洲一大批文化、藝術、思想界的著名人物,肖邦與他們都有密切交往。其中門德爾松、舒曼、李斯特等著名音樂家的評論尤為重要,門德爾松稱他為“鋼琴家第一人”。
從此,肖邦以巴黎為活動中心,從事作曲、演奏活動和為生活所迫的教學工作。18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于巴黎。肖邦創作有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奏鳴曲》3首,《夜曲》2(首,《練習曲》27首,《前奏曲》24首,《瑪袓卡舞曲》52首,《波蘭舞曲》16首,《諧謔曲》4首,《敘事曲》4首,《圓舞曲》17首,《回旋曲》3首,《即興曲》4首,還有《搖藍曲》、《變奏曲》、《船歌》和《幻想曲》等等。在整個世界鋼琴音樂史上,肖邦的鋼琴曲怕是演奏最多的。
肖邦的兩首協奏曲的風格并無多大區別,《e小調協奏曲》的基本內容同《f小調協奏曲》一樣,也可以概括為愛情的敘述和對幸福的憧憬。但是e小調這首比后者更為成熟,技巧更華麗,效果也更完美,特別是它的第一樂章寫得最為成功,音樂的形象鮮明、突出,富于色彩性的對比和交響性的動力發展。
第一樂章采用古典協奏曲的雙呈示部結構,樂章的莊嚴引子由樂隊奏出,它給音樂帶來一種戲劇性的氣氛,在樂章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發展部和尾聲中都可以看到它。樂章的兩個主題都富于歌唱性,只是(1段00分40秒)的第一主題是粗線條的,飽滿有力,但也帶點悲劇的因素;第二主題(1段01分34秒)比較明朗、溫柔,改用同名大調陳述,這樣的調性關系顯然也是越出常規的。
第二個呈示部(1段03分40秒)開始時,鋼琴獨奏依然從引子主題進入。隨后依序呈現的兩個主題在節奏上稍有變化,第一主題還由一些宣敘的音調作為補充,然后用練習曲式音型構成的美妙長句以連接樂章的第二主題。總的說來,這兩個主題的特點相近,同樣富于鮮明的民間色彩,交替著幻想的深思和熱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題顯然更引人注意。樂章的發展部(1段09分23秒)主要發展引子主題,充滿毅力和生氣,最后,有力的再現部(1段13分32秒)也由引子主題構成。“耽于夢想、優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舒曼為肖邦的協奏曲概括出的這些美質,在這一樂章中都有明顯的體現。
《e小調鋼琴協奏曲》首演時,在第一樂章之后曾經插入一首詠嘆調(獨唱與合唱)的演唱,這首聲樂曲是當時的音樂會指揮寫的,他想以此促使聽者更能專心致志地欣賞這首篇幅較長的協奏曲、即為第二樂章預先準備相應的情緒。
關于第二樂章的內容,作者曾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說過:“這并不是強有力的,而是富于浪漫氣息、優雅而傷感的,它意在喚起溫柔的回憶,正如一個人在美妙的春日月夜,面對著宜人的景色,在他心中萌生的千百美麗印象那樣。”
第二樂章用同名大調寫成,作者稱它為“浪漫曲”。樂章開始時用弦樂器(加用弱音器)帶有鼻音效果的銀白色音響奏出的一小段引子,以奠立樂章總的氣氛;緊接著出現的基本主題由鋼琴奏出,情緒安詳、平靜,猶如一首夜曲。
樂章中段(2段04分55秒)較有激動之情,但其織體同前一主題仍相近似。
這兩個主題純屬肖邦式的各種纖秀的裝飾發展,構成了一幅大自然的色彩畫面,其中樹葉的籟籟聲、流水的潺潺聲和夜鶯的啼囀均隱約可辨。最后,基本主題(2段07分55秒)轉在樂隊上再現,鋼琴則以剔透的和聲華彩為之伴奏,但音樂仍然保持原來的歌唱性特點。
最后樂章是由兩個主題組成的回旋曲,由前一樂章不間斷直接轉入。同《f小調協奏曲》一樣,這首終曲描繪的是民間的歡樂舞蹈場面,它的主題無疑是從民間曲調衍化出來的。
樂章的第一主題(3段00分16秒)采自波蘭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的節奏,它的重音突出,旋律豪放,充滿著勃勃生氣和澎湃激情,最易令人想到民間狂歡的場面;
第二主題(03段03分01秒)同樣雄渾有力,節奏明快,但它溫暖、抒情、樂隊活躍的伴奏還強調出它的俏皮的一面,從而有別于前一主題,總的形貌同《f小調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更相接近。
這兩個主題的歡樂素質,結合著鋼琴的華麗技巧,使這最后樂章具有節日歡騰的色調。這首協奏曲從首演以來,一直受到高度的關注,在協奏曲創作中有重要的地位。
這首協奏曲,用作者的話說,是在他的“幸福的日子里”寫成的。這時候肖邦對音樂學院學聲樂的女同學康斯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很有好感,但他羞于對她表白戀慕之情,只是把自己的這種純樸的熱情傾注在這首協奏曲之中。為了避免三樂章協奏曲的單調和老套,初演時在第一和第二樂章之間曾插入一段法國號的嬉游性演奏。
第一樂章沿用古典協奏曲傳統的雙呈示部結構,但是樂隊的第一次呈示比較簡練,更多的裝飾和發揮留給鋼琴的第二次呈示。
樂章一開始便由小提琴莊嚴地奏出第一主題,這是一支從容、悠揚的旋律,和聲配置純樸,煥發著青春的光輝,強調出生活的光明和美的一面,其崇高、優雅的意境令人神往,其中雜有的幾分憂郁音調,純屬青年人浪漫主義的想象。
樂章的第二主題(4段01分14秒)是肖邦最典型的優美動聽的旋律之一,先由雙簧管奏出,然后轉由第一小提琴接奏。這個主題雖較明亮一些,但保持同樣寧靜的抒情色調和筆法,同前一主題并不形成對比。
鋼琴的第二個呈示部(4段02分27秒)另由一小段引子引入。在這里,作者自由地發展和豐富樂章的基本主題,為它飾以各種具有獨立意義的細小樂句。例如,緊接在第一主題之后出現的旋律片斷,就略帶憂郁之感,但這一點傷感之情立即為連接段爆發出的果斷、剛毅的力量所取代,練習曲式的活躍進行、新奇的織體和豐富的色彩,同樂章的兩個主題在明朗愉快的總的情緒范圍內相映成趣。此外,呈示部的結尾段也很突出,它的效果晶瑩、燦爛,充滿著勃勃生氣。
樂章發展部(4段07分13秒)中第一主題的一些動機雖有長足的發展,但依然保持著全樂章中占主導地位的那種愉快情調。只是到樂章的再現部(4段10分07秒),音樂才比呈示部更加動力化,性格也有所不同。為了著重體現充沛的活力,第一主題只是稍稍露面,而結尾段的樂句卻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整個樂章最后還是以第一主題的動機作為有力的結束。
肖邦在這一樂章中傾注了他對康斯坦莎的戀情,他在給友人的信上曾經坦率地講到,他在創作這小廣板樂章時“心里是想著她的”,這是渴望愛情的真誠表白,是內心的深情流露,它的旋律進行深具作者的風格特點,裝飾發展的手法豐富多樣:開闊的琶音樂句,常同音階式進行(包括半音階)或震奏(同音反復)相交替;旋律的別出心裁的裝飾,往往接上流暢如歌的詠唱,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作者在擴大表現手法方面的探求。
樂章中段(5段04分10秒),情緒出現轉折,音樂從深情的幻想轉為熱血沸騰的激情。這時弦樂器組提供的震音背景,氣氛多少有點神秘和緊張,而鋼琴的一些宣敘調式樂句,則成為作者激起的戀情的奔瀉,掀起一個情緒的高潮。
高潮過后,樂章基本主題的重現(5段06分27秒)恢復了原來的抒情拆述,最后,樂章以開始時的對答作為結束。篇幅不滿一百小節的這短小樂章,十分具有魅力。現在,完全是節日舞蹈的場面,正如許多評論家經常指明的那樣,在這里是瑪祖卡舞曲的節奏占優勢(特別是它的第二主題)。
樂章開始時,鋼琴立即奏出步調急速的第一主題,這是一支圓舞曲風的美妙的旋律,它所擁有的鮮明的舞蹈性特點是不會被誤解的。這一主題的反復陳述導致一段樂隊的全奏,它那音響強烈的效果,更加生動地襯托出前一主題的優雅和接踵而來的連接段三連音樂句的輕巧。然后,樂章的第二主題(6段02分09秒)同樣直接由鋼琴奏出,這是真正熱情煥發的瑪祖卡舞曲旋律,聽到其中堅實的頓腳聲,很容易令人聯想到舞蹈者的各種舞姿,這里描繪的生活風俗性畫面,猶如親眼可以看到似的。
樂章的發展部(6段02分55秒),主要成為疾速而優雅的三連音音型的廣闊活動場所,但樂隊猛烈的全奏也時可聽到。至于主題的再現(6段04分05秒),同第一樂章的的再現部一樣,較之主題的呈示更為簡練,但更富于動力。
最后,一長段極為華麗的尾聲(6段06分30秒)由法國號的號召性獨奏樂句引入,這里充滿著蓬勃的活力和燦爛的光輝,它用生活的歡樂結束這最后樂章和整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