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華
(淳安縣文化館,浙江 杭州311700)
民間美術源遠流長,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美術形式,凝聚著勞動人民樸實的智慧,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與各地的民俗活動、風土人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與老百姓的生活血脈相融。不僅影響著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豐富性,同時在民俗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旅游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持續影響和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我國疆域遼闊,地域環境差異大以及民族的多樣性,孕育了大江南北各具特色、又精彩紛呈的民間美術,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充分提升對中國民間美術的認知,促進民間美術融入當代社會生活的新格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民間美術為人民創造出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民間美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以厚重、淳樸和原生態的特點存活于民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長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隨著現代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化程度不斷加深,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傳統手工業和與之相匹配的社會生活,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這導致了民間美術賴以生存的“土壤”迅速瓦解、消亡。民間美術之所以出現了現如今發展式微的局面,主要是因為沒能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沒能適應新的經濟模式。加上新興文化娛樂方式方興未艾,以及外來文化的長驅直入,導致人們對傳統的民間美術認識不夠、發現不足、轉化創新滯后,宣傳推廣不力。
在中央美術學院創辦國內首個民間美術系的楊先讓教授,在其考察著作《黃河十四走》中提到民間美術的消失將是世界性的,很多幾百年數千年傳承下來的民間藝術,還沒有來得及記錄“就沒了”。但幸運的是,一部分民間藝術因保留了民族民間文化、或因旅游產品的開發而存在。所以如何保護和傳承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如何讓民間美術和文化與旅游相融合,是一個迫在眉睫又具有深遠意義的話題。
2018年,國家組建了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這項重大決策部署有利于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當它融入到旅游產品和服務當中,可以提升旅游的品質和深度,豐富旅游的內涵,讓游客體驗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間文化。同時民間美術與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相融合,主動擁抱現代經濟模式,又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讓民間美術成為鮮活的、當代的,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
文旅融合后,在組織開展民間美術的工作過程中,可以調用更多的內部資源,有利于保護和傳承、研究和發展民間美術。我國完善的公共文化體系是民間美術保護工作能夠廣泛開展的重要基礎。文化館和博物館雖然因其自身的職能要求,導致日常業務范圍和側重點不一樣,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卻有著共同的社會職能。文化館在開展社會教育和群眾文化服務中,在文藝團隊建設和文藝骨干培養方面經驗豐富、能力很強,而博物館則更側重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研究。兩者應該加強合作,分工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博物館在依靠基層文化站的基礎下,需加強對本地民間美術的發現和挖掘,及時了解并掌握著當地更多的民間美術資源,特別是對于具有當地特色、有文化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民間美術及時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早進行保護和傳承。目前很多非遺項目的民間美術傳承人都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現象,老一輩的手藝人日漸衰老,新一代年輕人對傳統的東西又缺乏興趣,有些年輕的傳承人在面臨現代社會的生存壓力下,也沒辦法很好的學習、繼承,更談不上研究和創新。所以,對重點民間美術項目的傳承情況及應及早排查,鼓勵工作在基層文化戰線上的年輕人學習民間美術。同時相關主管部門對于能夠納入不同級別的非遺項目的民間美術傳承人,給予不同等級的經濟補助,一定程度上緩解、解決傳承人在經濟上的后顧之憂。
解決民間美術傳承人的問題防止當地民間美術消失滅絕,是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也是普及和推廣的前提。文化館應積極對接博物館,共享資源,有計劃、有目標的開展民間美術的普及教育和民間美術人才培養項目。通過開展民間美術的公益性輔導,提升普及的人數。在加強輔導力度的過程中,擴大群眾基礎。挖掘有強烈學習意愿和培養潛力的學員,納入到人才培養隊伍,并邀請省市縣民間美術非遺傳承人和專家長期授課、系統培訓。
共同組織當地民間美術傳承人積極參加相關展覽、比賽、博覽會、展銷會等活動,進一步提升民間美術人才的手工技藝、創新意識。并積極搭建平臺,讓民間美術作品進入當地的旅游景點、商業街。讓民間美術傳承人能夠獲得精神榮譽的同時,幫助他們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將手中的技能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并為本地的旅游事業貢獻力量。
文旅融合后,因為組織內部之間加強了分工配合,所以在對外開展民間美術的工作中也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可能性。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明了各級學校應該充分認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切實落實美術教育的職能。學校對于普及當地的民間美術有著重要責任,并且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在普及民間美術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和教育系統的合作,和有需求的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讓民間美術走到更廣泛的社會民眾。不僅可以通過開展第二課堂的方式,邀請學校的孩子到文化館、博物館、文化站體驗民間美術的魅力。同時民間美術也可以走進校園,讓學校各年級的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學習和體驗當地的民間文化。指導學校在開展校園社團活動中建立民間美術興趣小組,并在有能力把民間美術開發成特色課程的學校設立民間美術傳承基地,開展長期、深入的教學活動。協助教育系統選拔一批優秀的美術教師,建立民間美術教研小組,開設課題研究,將民間美術與日常的美術教學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文化認同是各地區人民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當學校的美術教育不只停留在完成教學任務和考評要求,而以延續當地的民間文化為歷史使命,民間美術才能有更有群眾基礎,更有生命力。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情。只有將民間美術和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結合,納入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去,在挖掘民間美術的市場需求中談創新和發展,民間美術才能迎來第二“春”,再一次綻放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近年來,我國旅游產業迅猛發展,可很多旅游景點的紀念品卻千篇一律,毫無地方特性可言,缺少旅游紀念意義和文化內涵。通過加強和文創辦、文創協會等機構團體的合作,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對本土文化產品進行一次系統的整合包裝,挖掘客戶需求,創新產品款式,講好本土故事,讓傳統美術借助創意的力量轉變成受消費者歡迎的文創產品。在具體的開展過程中,可以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以某一項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為突破口,在取得一定市場知名度、品牌效應后再帶動其他民間美術項目的共同發展,積極、穩健地推動民間美術文創產業的發展。
讓互聯網為傳統手工藝賦能,幫助民間美術傳承人、從業者創收。我國網購和物流行業發展成熟,可以組織民間美術傳承人、從業者開展互聯網銷售培訓,教大家掌握咸魚、微信、微拍堂等在線銷售平臺的經營方法,將民間美術文創產品與更多潛在客戶鏈接,推廣和銷售到全國各地,實現經濟上的增收。但以個人為主的經營方式能量畢竟有限,可以搭建本土文創產品銷售平臺,整合資源,分工合作,共同發展。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把民間美術創意產品的設計、制作、銷售等環節分工出來,把專業銷售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讓民間美術從業專心制作、研發文創產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歡迎度,從而讓民間美術轉變為可以真正賴以生存的工作和事業。當然,還可以大膽嘗試,借助影視、綜藝娛樂節目在互聯網上掀起的熱度,借助明星和網紅的流量宣傳當地特色旅游景點、文創產品。
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民間美術融入近年來時興的研學活動,發展研學旅游,讓游客體驗當地民間的風土人情。在開展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參與性和操作性,將那些具有當地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民間美術納入其中,這樣富有地方文化特點的民間美術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群體,而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可以更好地將本土文化推廣出去,并且兩者互相促進。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對現有民間美術進行保護和研究、普及和推廣、創新和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應該謀劃全局,在宏觀上布局、經營,并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進行引導和鼓勵,在資源配置中更加高效地發揮有關部門的職能和作用。
弘揚民間美術需要曠日持久的堅持和努力,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民間美術的重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地域文化煥發新生,讓民族文化更加精彩紛呈,從而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樹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