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豐樂
(連云港市文化館,江蘇 連云港222001)
中國畫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人們對中國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審美觀念,也就促進了中國畫的不斷發展。在個人類藝術方面,中國畫的發展既有共性,也有其獨特性,是中國藝術的重要代表。由于觀眾思想情感的變化、社會背景的變化等,新生代人群對中國畫的審美又呈現出了一定的獨特性,了解新生代人群對中國畫審美的變化,對于促進中國化在新時代的發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相關的文獻記載,中國畫的起源更傾向與勞動創造、象形文字、神靈啟發,圣賢創造這三種理論。儒、道、釋是中國畫發展與進步的理論基礎,其中中國畫的核心是“道”。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畫逐漸形成了民間畫、院體畫、文人畫這三種創作方向。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畫就形成了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其進行了大力的倡導。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歷史的發展,在唐代,中國畫的思想以“成教化、助人倫”為主,這一時期的中國畫審美為后期奠定了理論基礎。“觀氣息、賞筆墨”是古代中國畫的主要審美方向。人們在創造美、欣賞美的過程中形成了審美觀,審美觀即人們對美的態度和看法。以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審美為例,對傳統中國畫的審美作一番梳理。
氣韻生動,古人的書法、繪畫中無不講究“氣韻”,古人認為,“氣”貫穿于世界萬物,小到一石一木、大到宇宙,“氣”都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要素。古人的作品從筆墨之間的融合銜接,到整個作品的章法、形象均蘊含著“氣”,由此將整個作品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韻”依附于“氣”,“氣”蘊含于“韻”,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古人的繪畫作品講究氣韻結合,相輔相成,“氣韻生動”的作品無疑是一幅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古人也將“氣韻生動”作為作品優劣的評價標準,也是古人對中國畫的最高審美標準。
超凡脫俗,這里的“俗”指的是匝氣、火氣、胭脂氣、市井氣,尤其是古人的山水畫中最忌諱俗氣,古人還根據“俗”的程度將其分為圖俗、筆俗、氣俗、韻俗、格俗五種,一幅超凡脫俗的作品對作者的要求較高,作品品味的高低與作者的人格修養和繪畫技巧密切相關。
天人合一,自然是天之生成,不是人力所能為,“人、地、天、道”即是萬物,古人講“不假乎人之力而萬物以之生也”,好的繪畫作品必定是情景交融、氣隨心走、心隨筆動,達到筆到情涌、手到心至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自然天成的審美。
西方藝術的審美方式與新生代人群對中國畫的審美方式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西方藝術的發展過程不同于中國儒、道、釋等思想的制約,其發展更傾向于藝術家個體或觀眾。西方繪畫作品更加大膽、抽象、跳躍性很強。在歷史的發展中,西方繪畫在社會中的地位顯然不如中國畫,更多的表現藝術家個人的思想,社會、媒介、觀眾、藝術家在作品信息傳輸中的位置經常會發生變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和各種社交媒體不斷發達,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不斷滲入,尤其是新生代人群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在這容易環境下,世界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快,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理念不斷發生著變化。隨著文化交流的加快,更多的新生代人群對外來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對中國畫來說,“筆墨”、“線條”等都有其獨特的內涵,“筆墨”是中國畫的精髓,其技法是世代相傳的,古代人講究書畫同源,在長期的寫毛筆字的過程中,古代人對書畫等從小耳濡目染,古人在中國畫的創造上有絕對的優勢,也就造就了古人對中國畫獨特的理解。反觀現代,人們的寫作以硬筆書法為主,現代人很少使用毛筆寫作,而且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以打字代替了寫字,對筆墨紙硯的理解也容易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這點上就難與古人相提并論。基于書畫同源的思想,如果要完全理解中國畫的含義,就要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人物特征等,而這些也只有相關的專家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生代人群往往很早就步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思維不斷強化,多媒體取代了很多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下,新生代人群就更難理解中國畫的內涵,也就導致了其對中國畫審美的改變。
因為藝術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中西方文化對繪畫作品的理解方式差異明顯,人們對中國畫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解讀、傳承,而西方畫往往與批判、質疑等相關。由此可見,中國畫更傾向于直線式發展,是一種自產自銷的模式。
隨著文化的融合,進入現代后,中國畫逐漸融合了西方的發展模式,但傳統發展模式依舊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出現了兩種發展模式之間的矛盾,這一階段,我國的中國畫發展出現了斷層,隨著世界范圍內人口流速的加快和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這一斷層在我國新生代群體中表現得極為明顯。
在美術館內,同時有《明清人物畫展》和兒童美術作品展兩個展覽,通過對兩個展覽的對比發現,新生代人群,尤其是兒童更愿意觀看兒童美術作品,兒童、青少年觀看《明清人物畫展》的人數寥寥無幾,很明顯地看到了文化斷層。兒童美術作品展中展品以攝影作品、Video和少部分的紙質作品為主,《明清人物畫展》則是明清人物畫中的精品,通過相關的了解,新生代人群美術課的開展等更注重多元化、現代化的藝術審美,他們在觀看中國畫的過程中只會從作品的外觀出發,對中國畫的筆墨、氣韻、涵養等無法主觀的理解,由此可見,新生代人群藝術創作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其對中國畫的審美發生了變化。在文化融合的環境下,新生代人群價值觀和思考方式的改變必然會造成其審美方式的改變,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畫也將逐漸朝著作品面貌模糊化、創作手段多樣、藝術風格多元化發展。
中國畫在歷史的長河中想要長久的保留并世代留存下來,必然需要不斷的變化、創新和傳承,這是順應歷史和時代的必然變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就很好地闡述了這種變化的原因。
在世界全球化的影響下,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國人的審美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人們習慣于科學化思維,對講究“天人合一”“氣韻生動”的中國畫顯然更難理解。近現代,中國畫的繪畫目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繪畫的手段變為目的,繪畫的內容轉向筆墨本身。畫家木心總結過:“中國畫,都是文人畫、都是文化,是把文學修養隱去的文人畫,畫家如果缺少文化素養,就沒有文人畫”中國畫不是畫出來的,是用毛筆寫出來的,不懂書法就很難理解中國畫。
新生代人群對中國畫的審美多是盲從的,人類是群體動物,“審美”是人主動地觀察外部的客觀現象,也就是客觀存在與主觀判斷的契合,人在被社會認同的過程中必須接受并跟隨社會主流,被動接受、被同化、跟隨,這也是新生代人群審美的主流趨勢。
以中國畫中的人物畫來說,現代化對“美人”的審美以“白、幼、瘦”為主,講究五官精致、輪廓鮮明等。春秋戰國時期,對女性的審美以“柔弱細膩”為主,兩漢時期,女性講究“婦容”,“面如凝脂”“殷桃小口”逐漸成為古代女性對美的追求。在反觀現代的街頭時尚,互聯網帶動著時尚的潮流,時尚圈代表頂層的審美,當代年輕人更喜歡潮流、抽象的藝術。一個人可能看得懂《蒙娜麗莎》,但欣賞不來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更看不懂黃賓虹的《棲霞山居圖》,唐代對美的定義與現代天差地別,新生代群體很難以現代的審美眼光認可唐代人物的“美”,黃賓虹的畫講究超凡脫俗,一般的“俗人”難以理解。基于新生代人群對中國畫審美的這些變化,不難看出,新生代的審美實際上已經不具備強烈的“中國范”。文化斷層將逐漸導致中國畫變成博物館藝術,而新生代創造的中國畫僅僅只是掛著名字的復合型中國畫,也正是基于這兩種原因,造就了中國畫審美的斷層。
新生代對于中國畫審美的變化給傳統中國畫在當代的發展帶來了很多難題,要想突破這一困局,必然需要為中國畫注入新鮮元素。對此,現代很多畫家也不斷進行著各種嘗試,但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是對繪畫材料和技法上的創新嘗試,生宣作為傳統中國畫的主要材料,其特性及產生的相對技法早已被古人發掘殆盡,這就導致在傳統中國畫的材料和技法上的再創新難度極大。還有很多傳統的畫家不支持中國畫的創新,不斷利用輿論打壓革新的畫家,也有很多人一味地一味地向西方抄襲,深入持久研究中國畫的畫家很少,即使有個別創新成功的畫家,也會遭到很多非議。
其次,是要在觀念上做出改變,傳統的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都代表的是時代的特色,在中國畫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除人物畫發展得不錯外,山水畫和花鳥畫卻受到了很多限制,畫面空洞無實意,缺少內涵。當代中國畫家應加強時代使命感,打破中國畫的分門別類,借鑒西方的繪畫,創作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社會也應當給創作者更大的發展空間各更多的鼓勵支持。
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新生代群體對中國畫的審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時代的中國畫要保留傳統的精華,更要有創新、有改變,被時代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