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強 農旭安 何新強 岑煒敏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526100)
硯,也稱為“硯臺”。文書四寶中的一寶,以筆、墨、紙三寶緊密相連。其中,端硯除了可以作為磨墨和以筆蘸墨的用具作用之外,還可以作為獨特的欣賞器物。目前,硯臺慢慢變成不是生活的必用品了,在大多數生活中只能當作裝飾品,但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蘊含著無數匠人的巧思與寄意,對傳播端硯文化和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起著關鍵的作用。
端硯的硯石產于肇慶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七星巖北面的北嶺山一帶,其中端硯硯石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的硯石為極品。而硯臺的起源于人類磨制石器技藝,稱“研”。直到漢朝,硯臺才有了紋理雕飾,硯上也有承墨、硯心的區分。端硯始于唐武德年間。唐代的端硯,整體主要以方形和圓形為主,并復雜的雕飾雕刻,只存在一些簡易的圖形,硯臺的主題主要以花山水鳥和古紋為主。端硯譽滿天下的隆盛時期是宋代,當時文人墨客開始喜歡風雅之硯及賞玩硯臺的興起,其藝術和文化內涵逐漸豐富多彩,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逐漸增強。端硯逐漸從單純實用的文房用品,逐漸演化為實用與觀賞相融合的工藝品。清代端硯在制作經驗積累的過程中形成了因石的形狀去構圖、因硯的材料去施工加藝的硯雕藝術原則,增加了“隨石賦形”,就是根據硯石本身的形狀來賦予其雕刻內容,制作“天然硯”,技法也從淺雕發展成浮雕,使硯臺外觀更具有層次感。然而由于受社會動蕩、抗日時期肇慶淪陷等原因,端硯的十大名坑多數都荒廢停采,硯石缺失,端硯的生產制作幾乎中斷。新中國成立后,端硯也慢慢的恢復了生產制作。
端硯“諸硯之首”的地位在“諸硯石之首”的基礎上,與其有很強的觀賞性也是分不開的。端硯的價值貴在端硯的品質及制作工藝上,品質極佳、巨匠的精美做工的硯為極品。端硯作為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國寶,其藝術價值極其重要的。在制作端硯的過程中,雕飾最為重要,雕硯工藝水平的高低往往體現了硯的藝術價值。“端硯石巧奪天工”,端硯的雕刻工匠歷經了千百年的鍛煉,才開始形成因石構圖的工藝,因石構圖是根據石的品質和石的形態選擇最能表現端硯石特點的主題、立意、形象以及雕飾技法、等進行雕飾藝術創作。正因為這些獨特的雕硯工藝才使得端硯有活靈活現的形象,天然文雅的風致,自然增添了具有端硯特色的藝術。
從端硯政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端硯的傳承及生產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及社會的關注,但是封坑的政策使民間的名坑硯石資源越來越少,端硯石到當代的工匠手上已經寥寥無幾,有好題材、好構想,也難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封坑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硯石資源日益缺失緊張的狀況,從而出現了盜采硯石的現象,如:封坑后的抗仔巖,頻繁遭受盜采者的火藥暴力采掘。這種行為帶來了兩大災害,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及造成硯石資源大量浪費,為端硯技藝的傳承埋下了隱患。
雕刻技術的繼承主要是家族繼承和師徒繼承兩種模式。家族式技藝繼承的益處是可以體現錦上添花和積極進取的創新想法,以及保證了端硯制作的特色與眾不同、市場難求。也正因如此,家族傳承也存在在不包容性。家族式技藝傳承樣的技藝傳承方式打破了家族方式的不包容性,來繼承技藝的傳承,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概念在我國宣傳的力度起初是不大的,因加上慢慢的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許多人便缺少了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關注,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都落在了許少數人的肩上。如:端硯制作技藝的傳承不只是少數人智慧的傳承,而是我們國家智慧的傳承,與我們是一脈相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只要繼承之后這些特色才會慢慢的體現給國民及全世界的人看,展現國家獨特的文化。但是現在人們對于繼承非遺文化的意識較為單薄,基本上都是因為國家政府的宣傳、大力支持和鼓勵下才重新又重視起來,不僅如此,在追求利益的市場下,端硯制作生產的行業也出現了重量不重質的現象,相應的影響了端硯制作水平的標準。
現在的非遺文化傳承有一個問題,就是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都較少人提非遺文化的話題,缺少大眾的監督及高文化水平人的參與。端硯的少擁有制硯技藝精湛的師傅的力量是微弱的,雖然他們對端硯的制作技藝較為精湛,但是對非遺文化方面的問題等并不熟悉,這就需要社會及群眾的關注及支持鼓勵。
目前,非遺文化在宣傳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以端硯制作技藝為例,首先是宣傳形式的單一。在宣傳的媒介中,推廣運用最多的是報紙,報紙對于現在的社會來說,青少年較為少看,包括報紙推廣是靜止的,不夠完整的表現端硯歷史悠久及博大精深,完全把端硯文化的吸引力給隱藏起來了;再者,推廣成本高,要是沒有政府的大力資金支持下,就會缺少更多的推廣媒介,像是電視、展館等;最后,是灌輸式的推廣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在推廣過程中許多人對端硯并不了解,屬于強行灌輸知識,不建議采取。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沖突的出現,使端硯慢慢的脫離了原來的制硯標準準則,而準則也變成了是以端硯的市場需求作為前提去生產端硯。用極快及不重質的流水線來制作劣質的端硯,生產者在贏得經濟的情況下,逐漸丟失了對大力發展端硯技藝及產品的本意,使端硯藝術造詣上丟失了創新。
當代年輕人對端硯文化的接觸越來越少,特別是肇慶地區的孩子,且具有階段性特征。作為肇慶的地方名產,端硯文化的發展及傳承都不能缺少人才的栽培,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群體。加強學生孩子們端硯文化教育,既可以提升學生孩子們的文化素養,又可以增強他們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和對肇慶市情的了解。
提高端硯保護的方法有很多,端硯文化展示場館嚴重不足,加強此類場館建設刻不容緩。如:建設肇慶端硯博物館,打造端硯的實質載體。再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可以將端硯的制硯技藝帶到學校,組織學生去觀看,培養學生對端硯文化的興趣,保障端硯技藝的發掘和研究有相應的人才。
品牌效益有利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播,使得大眾對產品得關注增加等,以花西子品牌為例,華西子的一款口紅產品,其設計提醒我們重拾國學文化,包括許多的非遺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產品,估計很少有人會知道瑯窯紅、瑯紅釉、柿紅釉及霽紅釉這些都是們國色里及其寶貴的紅色。瑯窯紅是至今國外無法生產出來的一個顏色,所以包括產品包裝上都會有寫“千窯出雅瓷,萬里覓知音”,不僅寓意吉祥喜慶,還滲透著我們古代匠心的細節。一個社會在達到物質文明之后,才有余力去追求精神文明,當我們開始為文化和創意買單的時候,我們離繁榮也就不遠了。所以,重試端硯文化是我們國家富強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部分。
推動端硯創新行業的發展,與大數據信息相對的道路。國家也設立端硯創新設計獎,特別是肇慶地區,鼓勵培養新人,發現高素質人才。研究發展上下游產品,如端硯的文創產品、端硯的雕刻的結合思路、宣傳端硯的廣告海報;端硯制硯師與其他非遺文化的師傅合作,組合出不一樣的聯名端硯產品,推出新的一批當代風格及具有端硯特色的端硯產品。
端硯的價值在于它的藝術性、收藏性、古代匠心的智慧以及實用性。一直以來,書寫習慣的改變和傳統文化與新元文化消費習慣的碰撞與融合,使其端硯的現代價值和繼承等問題發展成了急需關注度的問題。在現代端硯的產業中不斷豐富端硯硯所承載的文化以及精神內容,發展完善硯雕技藝,充實端硯表現的主題與介質,提高端硯雕刻以及的現代意想和能融入現代審美系統的品味,能使端硯傳承文化更具現代感,從而實現端硯文化、傳統技藝與現代的審美融為一體。如今,我們更應該保護與發展端硯藝術,使其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富有生命力,來充實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再續端硯往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