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寰
(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重慶402560)
中日文化交流自古以來便十分頻繁,有史料記載,在兩漢時期,中日便已有了交流和往來。之后,中日交往越發密切,直到唐朝達到高峰,不僅是經濟之間的往來,文化交流也在此時有了重大突破。當時,為了交流學習,中國與日本都向對方國家派去了使者、學者以及商人等,去往日本的中國使者為他們帶去了許多文化、技術以及風俗習慣,唐風元素在日本大受歡迎,還興起了“唐風文化”。元明清時期,中日也一直保持著密切交流。也正是由于古代兩國文化交流密切,才使得古代中國繪畫藝術在歷史的長河里,地對日本繪畫頻頻產生影響。
筆墨藝術是中國畫特有的表現技法,是中國畫的“靈魂”。中國畫的筆墨語言中蘊含著中國藝術特有的含蓄與奔放,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繪畫技法,還是區分不同藝術風格的主要依據,許多畫作都是因為筆墨表現形式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區別。筆墨藝術與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缺少了筆墨藝術,中國畫便缺失了“靈魂”。
中國畫傳到日本以后,筆墨藝術也同樣豐富著日本繪畫的藝術表現。從日本許多經典畫作中不難發現,畫家在靈活地繼承中國傳統的筆墨藝術和審美觀念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本民族的藝術追求,如東山魁夷的水墨黃山、高山辰雄的寫意太湖、加山又造的黑牡丹等都是日本筆墨藝術的佳作。①
筆墨語言的應用對日本繪畫藝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它豐富了日本繪畫的藝術語言與表現形式。筆墨語言的應用,無論是在古代日本繪畫還是當代日本繪畫中都十分廣泛。
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十分豐富,無論是作品的構圖方式還是畫面中的藝術語言,都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畫的構圖不受時空的限制,通過散點透視法和“三遠”全景式空間構圖,三維世界中的景象就能夠十分完美地融于平面的畫紙上。中國畫中既有遼闊的山川美景,又有熱鬧的市井人煙,它們都是通過一些特殊的表現技法,完整地呈現在觀者眼前的“三維景象”。
日本畫家在向中國畫學習并借鑒的過程中,早就將中國畫的表現技法融于其繪畫技巧之中。中國畫特有的構圖方式也大量出現在日本經典的繪畫作品中,如日本當代畫家田淵俊夫的《風景》,畫中運用了大量筆墨暈染手法,還采用了多層次的構圖手法,創造出虛實結合的畫面。
儒家思想主張“以人為本”,認為人在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于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借著佛教思想流入日本之機,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思想中的精華,在日本得到了廣泛流傳,在繪畫藝術的創作中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日本畫家吸收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精華,再結合本民族對美、對人的理解,最終創建了一種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道家思想被稱為“自然哲學”,它是集樸素自然主義元素與人文主義自然要素于一體的哲學思想,并將自然看作一切美的原點和藝術的創作起點。中國的禪宗哲學和藝術風格在日本不僅作為文學思想和繪畫理念得以傳播,最終也成為他們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在日本人自然觀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一思想也讓當時的許多日本畫家的創作開始回歸自然、表現自然。
中國畫中的山水意境是中國畫特有的審美感覺,山水意境蘊藏在畫中通常能夠使畫面的藝術表現更加豐富。如山水畫中的畫面波瀾壯闊卻又不失秀美,但內里通常寄托著作者的雄心壯志或愁情哀思,十分耐人尋味。古代中國的山水畫以南宋山水畫和北宋山水畫最為著名,北宋山水畫整體呈現出遼闊崇高的特點,而南宋山水畫則體現出精細工致的特點,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呈現出自然與情感交融、寫實與詩意并存的特征。
日本繪畫藝術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十分推崇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如日本畫家加山又造仿宋水墨山水畫創作而成的《月光波濤》,松尾敏男的《長崎旅情》,都是在自然風光中表現了作者無限思緒的藝術作品。
佛繪是日本繪畫史上不可忽視的重大突破,佛繪的發展帶動了日本美術史的發展,而日本佛繪的發展又是以中國佛教文化傳入日本為開端的,佛教美術在日本文化藝術領域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的地位。公元6世紀中葉,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當時中國為了加強交流,向日本派去了許多佛像雕刻匠、畫匠以及建造寺院的工匠,為日本帶去了材料、技術和藝術,佛教開始在日本盛行,佛教美術也開始發展,之后初唐的佛畫風格更成為日本佛繪的源流。
日本著名的奈良法隆寺壁畫便是仿照了我國著名的敦煌壁畫,尤其是畫中的觀音菩薩像,與敦煌莫高窟第276窟中的《文殊菩薩》并無二致,由奈良法隆寺壁畫中的筆畫技法等不難看出當時日本畫家已經完全掌握了中國繪畫中的線描功能。
唐朝時,中日文化交流達到頂峰,唐朝豐富的文化藝術對日本繪畫藝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初唐和盛唐前期的藝術風格隨著中日文化交流流向日本,在與中國“唐代俗同化”的進程中,日本的藝術發展也迎來了黃金時代。唐畫華麗又獨特的風格在當時的日本繪畫界廣為流傳,出現了大量模仿唐畫的作品,被稱作為“唐繪”。
唐繪的典型作品,如奈良時代的《鳥毛立女屏風》,畫中的主角是一位穿著唐裝的女性,其服飾、造型都呈現出典型的盛唐風格,但女子的氣質表現出典型的日本女性的溫婉,盡管在畫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畫師運用了中國筆墨畫的手法,但是透過畫作表達出來的依然是本民族的精神內涵。唐畫的表現技法深深地影響了當時日本畫師的藝術感受力以及對畫風的非典型追求,但隨著“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唐畫的影響力逐漸減弱,日本的繪畫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唐繪便逐漸脫胎為大和繪。②
中國對日本繪畫藝術的影響并未止步于唐朝,唐朝過后,宋朝登上歷史舞臺,宋朝的國都設在臨安(今杭州),臨安靠海,在對外交流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由此,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又開始頻繁起來。以院體畫與禪宗畫為主體的南宋水墨畫在此時大量流向日本,促進了日本漢畫的產生與發展,漢畫逐漸成為日本室町時代的主流畫種。
由南宋畫家梁楷完善的潑墨減筆畫法是當時宋代繪畫藝術中最為經典的畫法,南宋院體畫家馬遠獨特的大面積留白構圖方法也讓當時的繪畫藝術表現方式更加豐富,他們二人的繪畫方法及構圖取景方式在當時的日本繪畫作品中也多有體現,但又有不同。當時日本畫家雖在繪畫技法上借鑒了梁楷的技法,但又在此基礎上,柔化了筆觸,使作品更具有日式的溫和柔軟氣質,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宋代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以其細膩的筆觸、豐富的造型及極強的敘事性聞名于世,其宏大的場面及時空的轉換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當時日本畫師也深受這一經典作品的影響,如日本畫師法眼圓伊所作的《一遍圣繪》,畫中描繪了鐮倉時期一位畫家與高僧結伴旅行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其所應用的繪畫技巧、構圖方式、視角轉換都與《清明上河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③
明初的工筆花鳥畫十分著名,畫作的題材大多為四季花鳥,主要起裝飾作用,其畫風通過文化、經濟的交流傳至日本,影響了室町末期的狩獵派。從當時狩獵派的主要作品《花鳥畫屏障畫》,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中國花鳥畫對其的影響。
日本進入到江戶時代后,有許多明清時代的畫家帶著自己的繪畫作品去到了長崎,為當時的日本帶去了院體風格講究寫生的畫風,在這一畫風的影響下,日本繪畫作品在當時整體呈現出了注重寫實的風格特征,從許多繪畫作品中不難看出,有許多畫家完全效仿了院體畫的造型風格,但是在意向表達上還是顯現出日式獨特的細膩婉約的藝術美。
中國文人畫在流入日本前就已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歷經朝代的更迭,文人畫的影響力經久不衰。日本的文人畫畫法在借鑒中國古代文人畫畫法的同時會融入一些自己的追求,日本江戶時代頗負盛名的文人畫《江亭送客圖》的構圖方式很明顯是模仿元朝文人畫家倪瓚的《虎山林壑》中的三段式構圖,但是在《江亭送客圖》中,作者將《虎山林壑》中的三段式構圖變成了多段式構圖,從而使畫作整體看起來更富有裝飾意味,而且對線條與圖像的運用也都呈現出更加追求美感的效果,這是與中國文人畫與眾不同的地方。盡管當時日本文人畫深受中國文人畫的影響,但是其創新性的融入了本民族的思考和追求,最終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文人畫藝術。
浮世繪被稱為風俗畫,主要是表現當時庶民階層的各類人物的市井生活,在當時十分興盛。浮世繪的藝術風格形成之前,日本畫師做過許多嘗試,最早是狩野永德的作品,他善于將中國畫的畫風融入大和繪中,大部分都是以中國繪畫的筆墨為基礎。浮世繪的誕生與中國版畫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明清時期版畫的寫實主義風格、色彩的運用、人物的造型構圖無一不影響著日本浮世繪風格的形成。如,日本著名畫家鈴木春信在吸收中國畫寫實主義畫風的基礎上對畫作進行創新,引入了明快的色彩與優美的線條。還有許多其他的畫家都是在對中國古典畫進行借鑒的基礎上,加以改編,添加屬于自己民族的色彩,融入自己本土的民族審美和藝術風格,從而才造就了獨特的浮世繪藝術。④
注釋:
①韓萌.當代日本畫的中國元素探析[D].開封:河南大學,2015:28.
②李夢.古代中國繪畫對日本繪畫的影響[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S2):92-94.
③楚曉紅.論中國畫對日本繪畫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J].藝術百家,2007(S1):56-58.
④姚婷.傳承與影響——論中國繪畫技藝與日本浮世繪的產生和影響[J].美與時代(上),2014(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