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后”與“君”在表示尊者時的同與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雪苗青
(懷化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懷化418099)
1.《墨子·節葬下第二十五》:
“妻與後子死者,五皆喪之叁年。”①
2.《墨子·公孟第四十八》:
“喪禮,君與父母、妻、後子死,三年喪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數月之喪。”②
3.《荀子·正論第十八》:
“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矣?圣不在後子而在三公。”③
說明:傳統認為此“後子”指堯的長子丹朱。古傳丹朱不肖,堯把聯盟首領之位禪讓于舜,舜取代了丹朱舊有的繼位者地位。
4.《戰國策·秦策五》:
“梁君伐楚勝齊,制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後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④
說明:此“後子”指太子;具體到個人,指魏太子申。馬陵之戰,魏惠王(梁君)以太子申為魏軍的主帥,申被田嬰俘虜、死于齊國,惠王則為秦囚。
《春秋繁露》說:“君也者,掌令者也。”國君、家君等皆發號施令者。
“後子”最早是出現于《墨子》所載禮制環境。周朝禮制反映貴族家庭的生活,周朝“禮不下庶民”是對庶民沒禮制要求。“後子”在貴族家庭的諸子里地位獨尊:在喪禮用時的等級制里,後子比他子高出了檔次。因此,《墨子》里的後子是家之儲君,即家主地位的主要繼承者,異于表示國之儲君的太子、世子。“後子”是繼(或居)君位之子,是其父之地位和身份(宗祧、權位和爵位)的繼承者及財產的主要繼承者,他子一般是繼承部分財產。
《荀子》比較“後子”與三公,則此後子的地位在國家層面了,《戰國策》的後子是太子。可見,《荀子》和《戰國策》的“後子”是國之儲君。
因此,先秦詞“後子”就是指儲君。宗法制社會,家(貴族家庭)國同構,有的地位詞可通用于家和國。
子輩里地位獨尊者,在古代有三種情況:首先是嫡長子;無嫡子則立庶子之貴者;無子則從親戚家過繼一個立為嗣子。周王室擇立太子的標準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庶以貴不以長”,這個標準也影響其他貴族群體。
清代孫詒讓《墨子閑詁·節葬下第二十五》曰:
“孔廣森云:‘後子者,為父後之子,即長子也。《戰國策》謂魏太子申為後子,《荀子》謂丹朱為堯後子,其義并同。’畢云:‘後子,嗣子適也。’”⑤
現代作品吳毓江《墨子校注》也采用之。
孔廣森所謂“父後”即“在父之后的”,指向長子。可是,“後子”未必是長子,無嫡則立庶子之貴者而非庶長子。因此,他沒有解釋好此“後”字的本質。——“後子”重視社會地位,長子(嫡長子或庶長子)是生物學排序,彼此不能劃等號。唐代韓愈《唐故河東節度觀察使滎陽鄭公神道碑文》語“仁本為後子獨存”,此“後子”是尊稱仁本這個淡泊仕途的長子或嫡長子(他兩個弟弟皆不幸早逝),而長子或嫡長子是自然稱呼,非尊稱。
以嗣子解釋後子,也不全面,不反映“後子”的自身本質。“嗣”,甲骨文為“子”“大”“冊”的組合,東周時期也寫作上“司”下“子”,本為大貴族群體里大子被冊封而獲得尊位繼承權。嗣子具有冊封性,如果只有一個嫡子,就不需冊封;如果冊封,貴族家庭一般是冊封一個,但也可能不止一個,例如,周公旦讓長子伯禽繼承封地魯國而讓次子君陳繼承采邑“周”及爵位,有大嗣子、二嗣子。
《漢語大詞典》“後子”寫有兩個義項:(1)嫡嗣;長子。(2)后妻之子。⑥
前個義項是采用清代孫詒讓所錄孔廣森的說法,配套語料從《墨子》的“後子”到唐代韓愈《唐故河東節度觀察使滎陽鄭公神道碑文》語“仁本為後子獨存”;后個義項的語料為明代李贄《四書評·孟子·萬章上》語(舜父瞽瞍)“惑于後妻後子之言”。
關于先秦“後子”:釋為“嫡嗣”、“長子”,只反映部分情況,不反映“後子”的本質、共性。嗣子有嫡嗣、庶嗣、過繼的嗣子,三者都可以是“後子”。嫡長子只是“後子”的一般類型。
另外,“後子”的第二個義項“后妻之子”也是誤釋,“後妻後子”的兩個“後”字相同,皆表示“晚”,因此“後子”的此義是“晚出之子”。如果前妻無子而后妻多子,則后妻之子又分長子、晚出之子等。由此可見,《漢語大詞典》里一些字的釋義經不起仔細推敲。
“後子”為儲君,其“後”的語義有主位性、君位性,而“後”的本字沒有可表示主位的意思,“後”作動詞可為“繼”,沒有與世代有關的特質,“繼子”不能表達“後子”之意。
又比較:中國古代對長子有很多稱謂,如長子、元子、首子、尚子(尚義上)、鼻子等,其中的關鍵字有其特質,可與長子相關,有的是個人化用語,關聯弱。
“後子”作為周代禮制用詞,應該是慎重思考過的,其關鍵字是“後”,與尊者肯定有關,但怎么相關呢?
《漢語大詞典》的“后1”羅列了hou音“后”的10個語義,摘要之:(1)君主;帝王。《書·湯誓》:“我后不恤我眾”。(2)君王的正妻,王后。(3)古代的列國諸侯。《書·舜典》:“肆覲東后。”(4)古代對長官、郡守或將領的尊稱。漢李翕《西狹頌》:“赫赫明后,柔嘉維則。”(5)主持。《書·舜典》“:汝后稷。”曾運乾《正讀》云“后,主也。”(6)后土:對大地的尊稱。皇天后土。(7)通“後”。(8)通“厚”。(9)通“姤”。(10)姓。⑦
古“后”字是“司”之反寫(因書寫自由,有時出現混同),構形是手加口,君字是手拿筆加口,都表示發號施令,《爾雅·釋詁》訓曰:“后者,君也。”《說文解字》訓曰:“后,繼體君也……發號者,君、后也。”《竹書紀年》里夏朝君主是慣稱為“后”而有時兼稱“帝”⑧;商朝君主慣稱“王”而有時兼稱“后”:某商王為祭祀其母戊所鑄的青銅器,銘文是“后母戊”,“后”指王,舊名“司母戊鼎”已更正為“后母戊鼎”⑨。
《說文》的繼體說法不對:《竹書紀年》里“帝啟”、“后啟”是換用的⑩,夏啟開創世襲制朝代,非繼體;夏朝中期的篡位者寒浞在《竹書紀年》里稱為“后浞”,他沒有繼體的性質。“后母戊”鼎之“后”即王,無它意,無關繼體性。
先秦文獻里通假泛濫。《儀禮》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制匯編,《儀禮·聘禮》語“君還而后退”,鄭玄注曰:“而后,猶然後也。”這是“后”字通假于“後”。先秦“後”字有時通假于“后”,也不奇怪。
《爾雅》所謂“后者君也”,《說文》所謂“發號者,君、后也”,在字林世界,找到了最靠近的訓義,但絕大多數的漢字都有其特色語意,難以完全等同,“后”與“君”也是如此。
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序列是:三皇、五帝、夏后、商王、周天子、秦漢皇帝。“君”字沒有如此地位。因此,“君”和“后”在做尊稱時,也有差異。《說文》曰“君(者),尊也”。“君”可以泛稱尊者,尊稱他人可以說張君、李君等。“后”做尊詞,在多層次關系里,指地位很高的尊者:王妻、大地、長官、郡守或將領。
在兩層次的尊卑關系里,即不區分大小尊者的角度上,“君”或“后”都表示尊者。《周易·家人卦·彖》云“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是著眼于兩代人的關系,父母雙親皆家君。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後”通假于“后”?,孝道論著眼于兩代人的關系,父母雙親皆家之“后”——發號施令者。
注釋:
①吳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②吳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③(清)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④繆文遠,繆偉,羅永蓮.戰國策[M].北京:中華書局,2012.
⑤(清)孫詒讓.墨子閑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⑥《漢語大詞典》第3冊[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⑦《漢語大詞典》第3冊[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⑧李民.古本竹書紀年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⑨司母戊鼎將正式更名“后母戊鼎”.載中國日報網2011年3月11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bj/2011-03/11/content_12156204_2.htm.
⑩李民.古本竹書紀年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劉霖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當釋為尊者[J].道德與文明,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