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凈歆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00)
姿態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身體行為,用于我們之間交流、表達信息等。音樂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語言,而音樂姿態的研究也是音樂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種研究。這項研究在國際上已有了一些成果,但是國內的研究成果較少,關注的人也不多。這項研究對音樂表演也存在著巨大的意義,了解并研究音樂姿態與音樂表演以及音響之間的關系有助于表演者更好的去呈現作品。
所謂功能性姿態,就是我們理解的字面意思,身體上的姿態,即人體及其在空間上的運動,這是我們身體的肢體語言。根據身體運動學和音響效果可以大致分為四類:“音響生成姿態、音響輔助姿態、演奏交流姿態以及音響伴隨性姿態。”
當然存在著除了這四類意外的姿態,但是這四類包含了演奏過程中的各種姿態類型。
“亞歷山大·詹森紐斯(Alexander R·Jensenius)和馬塞洛·萬德萊(Marcelo M·Wanderley)等人總結了以往研究中的四種表演姿態:產生聲音的姿態(sound-producing gestures),交流的姿態(Communicative gestures),促進聲音的姿態(sound-facilitating gestures)和伴隨聲音的姿態(soundaccompanying)。不同樂器的發聲方法不同,所以產生聲音的姿態有所區別,也稱為‘器械的姿態’(instrumental gestures);交流的姿態發生在合作表演的表演者和表演者之間,或者表演者和接受者之間;促進聲音的姿態是在產生聲音的基礎上修飾聲音,比如樂句的表現手法,同時具有交流的功能;伴隨聲音的姿態是指并不與聲音的發出發生必然聯系的一些身體動作,比如頭部的擺動。”當然,在低音提琴演奏過程中,不同的身體姿態對最終產生的音響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演奏者在演奏器樂的過程中需要采用一種符合器樂的發聲原理、樂器結構等必要條件制約下而形成的一種固有的身體動作和姿態。如果不遵循這種姿態,那么會影響到器樂和演奏者所呈現給觀眾的音響效果。在這些有限的情況下,持琴姿態通常分為兩類:坐姿和站姿。除了極少數的樂器,只能采用一種姿態外,例如:馬林巴等。一般這兩種姿態可以放在大部分人樂器中,像鋼琴和大提琴這樣需要坐著的樂器,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采用站姿。
在坐著演奏的過程中,左手可以更加放松的換把、揉弦,同時也可以不使用拇指來控制琴身的平衡,運用與左手手臂,尤其是大臂。但相反,在站姿演奏過程中,如果我們不即時放松左手,那么手臂很快就會僵硬和緊張,不能夠很容易的運用大臂,從而增加了小臂、手腕以及手指的壓力,大拇指的壓力也會因為需要控制琴身的平衡而增加。樂器演奏是雙手配合的過程,那么我們右手在姿勢不同的情況下,也會有著不同的問題。在站著演奏的過程中,隨著重力,我們的右手放松的狀態下無需弓壓也可以使得琴弦振動,得到很好的音色。同時,低音提琴在站著演奏的過程中,琴本身的聲音也可以更好的傳導出去。但是在坐著演奏的過程中,右手手臂很容易會架起來,不能完全放松的放在琴弦上,相對會比站著演奏的音色遜色一些。
弦樂器都是通過琴弓的運動將弓毛和琴弦之間產生摩擦,通過琴馬將振動傳導給琴身,從而使得琴身振動產生共鳴而發聲的。右手如何運弓也決定著產生的音響效果,使用弓子的不同姿勢也對最終產生的音響效果產生著一定的、也是最直接的影響。
通過演奏發現:在演奏強音樂時,我們會將琴弓靠近琴馬,并且加大弓壓,使用更多的弓毛,來達到扎實并且具有爆發力的聲音。為了保持音色、音質的平衡,琴弓也會隨著音高的變化而變化,低音我們會靠近指板,并且使用少量的琴弓來演奏這個音符,而高音相反,我們會盡可能的靠近琴馬。演奏拇指把位的音符時,我們會逐漸向琴馬移動,從而使得琴弦更好的振動。同樣,為了聲音平衡,在低音部分,我們會使用少量的弓子,弓速較慢;相反,高音會使用更多的弓,弓子的速度也會快一點。
“在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力度等會使用不用程度的揉弦,揉弦是一項技術手段,使演奏者可以通過改變震動頻率來更好的將自身對作品的理解表達出來。它是通過肘關節帶動小臂、手腕來上下變化按弦手指的手指面,從而達到一種具有更大波動性的音色。揉弦姿態就是通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來抒發自身情緒的一種姿態,其可以促使演奏者給予音樂的生命力,充分的抒發演奏者內心的情感,也可以更好的使觀眾有更多的音樂共鳴、情感共鳴。
在演奏過程中,強的音符密集的片段,我們的采用的揉弦多運用手腕,使得幅度變小,頻率加快,反之,我們則達不到強的音響效果。在演奏慢樂章,抒情、緩慢的片段時,與強片段相反,需要多使用到手臂,將揉弦的幅度增加,速度減慢,這時候所產生的音色是與強片段截然不同的振動起伏較大的音色。在需要極具爆發力并且音色需要極強或是很結實時,演奏者會通過加快揉弦的速度,加大音色的緊張感和密度,在拉響音符的同時加速揉弦,獲得一個具有爆發力的音響效果并保持音樂的張力。而在舒緩的慢板演奏過程中,我們則將揉弦速度減慢,使得音色更加柔和、抒情。在時值較長的音符演奏中,我們會將揉弦延遲,逐漸上下起伏,幅度也會隨著音樂的走向隨之變大,獲得一個優美、柔和的音色。同時,揉弦的連續性也是產生音響效果中的一大因素,只有保證揉弦的連貫性,再加上右手的配合,我們才能夠達到聲音上的連貫,也可以使得觀眾有更好的音樂體驗。揉弦的連貫性也可以提高音樂的感染力,像是在演奏慢板的樂曲時,更多的揉弦可以抒發演奏者的情緒,就像是在水中添加不同的佐料,使音樂更加豐富多彩。
生活中,音樂是無處不在的。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的人們當聽到音樂時,也會揮舞雙手,或是使用腳掌拍打地面等。我們可以發現,人們通過這些姿態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熱愛,甚至還會通過身體的運動將音樂的旋律線條表現出來。事實上,音樂體驗與身體運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姿態也是一種音樂的表達,是音樂與運動中的基本聯系。姿態問題在我們演奏表演過程中并不少見,其一直都存在于我們的音樂,音樂表演離不開姿態,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會有學者來研究音樂姿態的問題。低音提琴演奏時的音樂姿態是演奏者演奏的重要肢體語言,而通過探究音響效果以及姿態問題可以使演奏者能夠在表演過程中將音樂得到更好的體現。
不同的姿態會對表演最終呈現的音響效果有著不同的影響。在演奏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姿態形式,可能是生成音響的姿態,也可能是阻礙到音響發生的姿態。在上面所提到不同的表演姿態都可以幫助到我們生成音響效果,或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音樂時的下意識姿態。當然,也會存在一些阻礙聲響的姿態。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在低音提琴演奏過程中,持琴姿勢有兩種,一種是站姿,另一種是坐姿。這兩種姿勢各有利弊。通過抽樣調查,發現絕大數人會采用的是站姿,原因是因為傳統的低音提琴坐姿,左腿會大面積的挨靠著背板,會使得背板有一部分無法得到震動,聲音也會相對降低。并不能說這樣的姿勢是不好的,兩種姿勢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隨著當代科技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改正的辦法,例如:改變坐姿的姿態或是增加一個小裝置,讓腿部與背板產生一定的距離,在演奏時,使背板發生充分的震動。
同時,姿態問題可以使得觀眾產生一定的共鳴,讓他們通過視覺效果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姿態問題不光在表演者身上有所體現,在觀眾身上也會存在著姿態。當觀眾聆聽音樂的時候,也隨著音樂產生一系列的動作,通過調查發現,這一系列動作大多是下意識的。通常會是運用腳部或是身體其他部分輕打節拍或是點頭等,這個姿態是說的觀眾自身對觀看到的音樂產生的怎樣的聆聽姿態,但是表演者的姿態也會對觀眾產生著一系列的影響。視覺通常是賦予觀眾最豐富體驗的一種感覺,通過視覺加聽覺的感受,會使得觀眾產生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這也說明了姿態問題在音樂中存在的重要性,音樂歸根到底最終都是呈現給觀眾的,表演者所演奏的音樂以及為了音樂所產生的一系列表演姿態也都是為了呈現給觀眾情感豐富的音樂作品。
音樂姿態是一門綜合了眾多學科的跨學科研究,影響著演奏者所呈現的音響效果,也決定著觀眾聽到的音樂。姿態問題總是伴隨著表演藝術,并決定著表演的最終效果。最初,音樂起源時,也有著其音樂多帶有的姿態。隨著時間的變遷,這些姿態都在發生了改變,但都存在。器樂的演變也使得姿態發生著不同形態的變化,不管是持琴姿勢還是演奏者的表演姿勢,都是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曲家創造了音樂,在紙張上譜寫了靜態的樂曲。隨后通過表演者二度創作,將音樂變為動態的,形式不同,我們所聽到的音樂維度也是不同的。音樂不僅是聽覺藝術,同樣也是視覺藝術。隨著現在科技的發達,更加便捷的方式也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許多人會選擇這樣更加便捷的方式去享受音樂,那便是通過播放器來聆聽。但是我們身為表演者,不能因為這些原因而忽略姿態問題的存在,相反,我們更加應該注重姿態。研究姿態問題可以再次讓表演者更加認識到姿態的重要性,提升其音樂素養,幫助表演者有更好的音樂表演實踐,帶給觀眾更好的音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