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芳
(天津市群眾藝術館,天津200000)
培育四有公民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目標,結合其藝術性和道德文化修養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以此作為目標,對群眾文化進行建設。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水平在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進一步強化,通過對群眾文化和音樂文化的推廣,使廣大群眾更好的融入文化生活中,群眾精神生活得到滿足,可確保群眾文化建設進一步發展。提升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化修養,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都是好事,可推動全民綜合素質的改善。民族音樂是一類重要的音樂形式,群眾文化建設中融入民族音樂,可以以對群眾文化的建設起到重要的指領作用。
群眾文化也稱為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是社會成員認可的,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中以社會實踐為主導的,形成的一類文化群眾文,化主要是在群眾之間產生的,要起到一種互動的效果。群眾文化背后的主要驅動力是群眾,文化學家提出的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群眾文化的思想和匯集受到大眾傳媒的巨大影響,滲透到特定的人群中,群眾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國要進一步完善群眾文化的建設,將民族音樂融入到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推動作用。
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社會思想和藝術更好發展的前提,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藝術形式,展示了民族精神。我國優秀文化在不斷的傳承中,最終受益者是廣大人民群眾,確保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使精神文明建設更好地進行。
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流長,音樂可以集中的體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民族音樂最早在商周時期就產生了,到現在為止,從創新和發展的層面來分析群眾文化的建設具有長期性,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從古到今,音樂文化與中華人民辛勤的勞動之間關系密切。
從社會角度來說,民族音樂具有特點,民族音樂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從種類、內容、形式方面分析,促進了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群眾文化在我國民間流傳非常的廣泛,該文化得到了最好的普及,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鄉土氣息,從民族音樂和群眾文化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二者的發展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民族音樂家群眾文化的發展推向高峰,群眾文化建設也需要民族音樂作為動力和源泉,以群眾文化的發展為根基,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和完善,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我國的服務員非常遼闊,從地區和民族的層面來說,我國56個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從北方音樂的高亢明亮,到南方音樂的柔和抒情,都能體現出民族音樂的魅力。此外,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區的音樂也具有少數民族的風情,從此可以看出民族音樂在中國具有豐富的內涵,形成了多元化的風格和齊全的門類。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各族兒女的優秀傳統,借鑒了鄉土人情,從而實現了民族風格的集中體現。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根據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將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展示出來。根據民間節日和民俗紀念日等,我國已經創作了很多民族音樂。例如,山東人民創作的《一枝花》,廣東人民創作《步步高》等,都體現出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我國民間還有歌舞、音樂、樂器等。近年來,廣大民族音樂工作者通過對民族音樂的挖掘、整理和整合,從而將各類優秀的民族音樂應用在群眾文化的建設中。通過民族音樂的世代傳承和積淀,其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提升了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民族音樂的融入提升了社會和諧,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音樂的唯一途徑就是抒發人們的情感,由于音樂的表演需要與他人接觸,因此,音樂為人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民族音樂在悅耳的聲音中,使人們保持協調,從而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帶給人們一種積極和溫暖的感覺,不論是民族音樂的演出還是聆聽中,都需要演唱者和聆聽者之間的和諧溝通,增加了社會穩定的因素。民族音樂融入到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使群眾集中在一起進行民族音樂的演唱,使人們發現民族音樂的魅,促進民族音樂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促進了群眾之間的交流,使群眾在演唱中感受到快樂,在聆聽民族音樂的環節中,也會讓人們感覺到非常舒適和放松,使人們在一種和諧的環境下,完成群眾文化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群眾文化的建設。通過民族音樂的傳承,群眾文化建設中會形成一股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音樂可以激活人們大腦的許多區域,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思維,并且改善群眾的社交能力。在民族音樂演唱中,參與者就會投入到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中,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實效性。通過民族音樂的移情效果,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推動了社會的和諧。
民族音樂可以進一步增強群眾文化的凝聚力,在演唱民族音樂的環節中,群眾可以產生共鳴。民族音樂是傳達歸屬感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提升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安全感和義務感,會更重視群眾文化建設,群眾會將音樂品味和正確的價值觀聯系在一起,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民族音樂與我國的價值觀相符,符合群眾的音樂品味。民族音樂也對人們的相處方式產生影響,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群眾投入到民族音樂中,可以構建更加融洽和團結的團隊,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當群眾與他人一起進行民族音樂的演唱時,內部成員的社會凝聚力更高,人們的相互依存性也會更加的強烈。民族音樂可以將人們聯系在一起,形成群眾文化建設的凝聚力,民族音樂與語言具有相似性,可以傳達情感。而且其傳達的情感是言語無法代替的,民族音樂就像語言一樣代代相傳,給人們一種連續感,使人們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更具忠誠感。
隨著民族音樂的推廣和創新,在民族音樂中融入了愛國主義精神,民族音樂通過歌詞和歌曲的創作,潛移默化的帶給人們拼搏向上的精神和團結互助的融洽氛圍,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了教化作用,再加上民族音樂在教育和創作中都得到國家的重視,實施百花齊放的政策,通過激勵,實現了教育性、時代性、藝術性和民族性的融合。
例如,《東方紅》這類民族音樂就是大型的舞臺史詩,群眾文化建設中有必要融入這樣的民族音樂,可提升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民族音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其發展和傳承都是社會群眾的職責,群眾對民族音樂基礎知識進一步了解,陶冶群眾的情操。
民族音樂是一種軟實力,對群眾文化建設具有規范效果,民族音樂中傳遞大量的正能量。在歌詞中對群眾進行正面的教育,民族音樂以一種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對群眾的行為進行規范。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對群眾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作用的。民族音樂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呈現方式,而群眾文化則是民族音樂發展的靈感與源泉。群眾文化和民族音樂的淵源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都是人們在節日和宗教活動中進行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也必須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我國近年來都非常重視群眾文化的建設,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為基礎。這種群眾文化建設呼聲高漲,必須要求我國尊重傳統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為群眾文化建設提供服務。不同的地區應重視民族音樂的發展,倡導各個地區文化館舉辦各類形式的民俗音樂,文化館要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民族音樂源于群眾,也應該在群眾中深化與發展,各個地區應該陪一樣民族音樂家,帶領群眾領會民族音樂的精妙之處。民族音樂是在民間興起和發展的,最終也要回歸于群眾,各個地區應該注重民族音樂的宣傳。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中應該注重民族音樂的借鑒,各個地區的文化機構應定期舉辦各類活動,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我國有56個民族,形成了 多元化的民族音樂形式,各民族之間應該互相溝通,不斷交流和借鑒,形成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形式。民族音樂融入到群眾文化建設中,可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民族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博采眾長,將過去的傳統音樂形式與現代化的音樂元素結合起來,源遠流長,吸取不同地區文化的精華,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環節中,民族音樂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民族音樂文化也是世界音樂文化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目前,大部分國外音樂作品題材中也借鑒了民族音樂文化,世界音樂發展離不開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由于精神文明建設在不斷的推動,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通過國際旅游、學習等交流機會,國家將民族音樂是做友誼的紐帶,可以促進國家之間彼此的互動,文化交流,在國際發展和民族音樂的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進一步實現了群眾文化素養的改善。民族音樂可以實現群眾文化視野的開拓,并且民族音樂在傳遞交流的過程中,從內容、風格和形式等方面都得到了豐富與發展,是全新的群眾文化素材。
群眾文化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的產物,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群眾文化的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其不僅僅是民間自發組織的一些文化活動,而且也融入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民族音樂和群眾文化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民族音樂繼承了傳統的民族元素,是一種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將其融入群眾文化建設中,可發揮良好的效果,陶冶群眾的情操,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