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偉
(安徽省壽縣文化館,安徽 壽縣232200)
攝影藝術不同于其他傳統藝術,已經屬于大眾文化的范疇,在大眾范圍內的普及程度也十分顯著。隨著數字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攝影設備、特別是手機攝影模式,其在人們當中的普及度更是史無前例,低門檻的攝影藝術已經成為新的時代潮流。攝影設備的操作更加簡單,入門門檻低,使得攝影藝術有著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因此,攝影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已經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在群眾文化逐漸普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大眾化、平民化的傳統藝術觀念更加偏向于獨特審美發展。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從2014年1月16日到2020年初,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較2018年底增長7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較2018年底增長7992萬,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較2018年底提升0.7個百分點。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31億,較2018年底增長5598萬,占網民整體的80.9%;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26億,較2018年底增長7356萬,占手機網民的81.0%。在許多新聞事件報道中,社交軟件的反應速度在當前各網絡媒體名列前茅,并遠遠超越了傳統媒體。將攝影圖片類的信息進行傳播早已成為了保證新聞信息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有圖有真相則是當代網民傳播以及獲取信息的最核心手段。由此可見,傳統的貴族攝影已經真正普及到了平民大眾,全民攝影時代已經真正形成,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群眾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具備思想性、娛樂性以及知識性,能夠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參與文化娛樂過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能夠豐富自身生活知識以及歷史知識,提升文化素養的同時,也能陶冶自身情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社會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想獲得良好教育效果,不能僅憑借政治宣傳教育模式,而是要在開展政治宣傳時,借助群眾文化活動達到最佳效果,提升宣傳活動吸引力的同時,也能讓百姓深刻感受到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使人們在享受高尚精神感受的同時,也能夠主動參與相關的教育活動中。
全民攝影與基層群眾文化有著非常相同的屬性,這種行為都是建立在廣大群眾滿足自身實際精神需求的基礎之上而開展的一種文化行為。活動主體主要為人民群眾自身,活動內容主要表現為娛樂方式,人們能夠切實滿足自身實際需求。那么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各自的作用?是擺在我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面前新的課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人類已經不局限于吃吃飽穿暖,而是希望在當下先進的生活方式中,形成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更加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而攝影對全民群眾文化的創建有著不可忽視的實際作用,能夠穿透群眾文化中的全民攝影,深刻展示當代人類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本事。這種方式存在的精神影響力、藝術感染力以及社會感召力,是十分強大的。如今,全球經濟已經出現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娛樂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特別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群眾活動也變得更加靈活,富有參與性與便捷性。這些形式都能在全民攝影模式下被實現,要延續民族精神,每個民族都要具備先進的思想,如果離開先進思想,那么任何一個民族的精神都無法得到延續。
全民攝影和群眾文化的對象都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與專業文化相比,群眾文化最明顯的優勢就是與群眾百姓的生活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不管是服務對象還是活動參與者,都存在比較明顯的群眾性。且群眾文化的對象有著較強的包容性,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修養、不同性別、不同民族的人們都能夠成為群眾文化的參與者。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群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時間、區域以及對象限制,存在十分明顯的開放性。借助群眾文化開展道德思想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實際教育效果,使各方主體都能主動參與,也正是由于這種比較明顯的主動參與性,群眾才能在參與活動時實現自我,獲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也能在建立審美情趣的同時提升審美趣味以及藝術修養。這樣的好處主要是由于群眾文化既有十分明顯的社會地位性,也符合群眾百姓的審美,有著十分明顯的生活實用性、宣傳教育性以及文化傳承性等功能。
放眼當下,社會范圍內的很多群眾文化記錄都是在攝影藝術當中所體現的,這種藝術也是當下比較流行的風向標,能促進時尚的進一步發展。攝影藝術以其廣泛的群眾文化基礎為后盾,成為了一種潮流性行業,并帶動著周圍相關行業的發展,能夠主動參與群眾文化隊伍當中。
目前,廣大群眾都有著共同心聲,那就是愛美之心,人人有之。而攝影藝術的出現,能夠達到凈化心靈的功效,從實際上推動群眾文化向著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全民攝影”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廣大群眾在參加攝影活動的同時,紀錄、歌頌新時代、新氣象、新風尚、新風貌,并在自娛自樂的同時,啟發人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自覺性。通過各類多彩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來豐富“全民攝影”的創作內容,在“全民攝影”中推動和提升各項群眾文化活動的藝術標準。
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基礎部分就是群眾文化,群眾文化也是組成先進文化的最核心部分,是提升文明程度,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工程,是當代社會開展文化工作的核心,是一項迫切且十分重要的發展任務。
對于思政工作來說,群眾文化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部分,由于它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及獨有的意義,使得它在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推動群眾文化建設,貫徹落實“十九大”會議思想,有效的豐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切實做好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著重培養和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有效的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
“參與”是群眾文化的活動基礎,受眾的創新意識是激發其參與的動力,從而引導出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問題。形式的創新是合理利用進步的、新穎的、時代化的先進文化活動,吸引群眾參與進來;內容的創新,就是要通過對科學的、民族的先進文化的運用,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及集體主義思想,進而引導人們進行自我教育和育人。
目前,我國正處于建設小康時代,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發展形勢,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定要保證改革創新。這種創新不僅涉及社會各方面,還包括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過程,當然也包括其中文化事業。然而,群眾文化的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相適應,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加強文化自信,積極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滿足我國現代化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也符合經濟新形勢與科技革命發展要求。
面對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新要求,公益群眾文化藝術培訓,已經是基層群眾文化普及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要求也正在快速不斷提高,與傳統群眾培訓相比,群眾藝術培訓面臨著全新發展形勢以及機遇,相關工作者一定要不斷探索,不斷思考全新的發展模式,必須牢牢把握這些新特點,適合時代發展變化,才能做好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開創群眾藝術培訓工作的新局面。
那么,如何把握新時代文化工作新特點,結合文化館工作職能,在基層公益文化藝術培訓工作中,做好攝影培訓工作呢?
首先,要堅持公益性、社會性,滿足群眾文化需要。公益藝術培訓,是新時代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國家惠民政策的體現,也是基層文化館免費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要按照國家的統一要求,堅持公益免費的原則。
在當前社會的需求下,藝術培訓應運而生,它有別于傳統的學校教育和專業培訓。它不僅是人員結構上的普及性,包括了教師、工人、商人、學生等各種從業人員;而且他們培訓目的多樣化,包括了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學個一技之長、休閑娛樂、圓自己的一個藝術夢等等。培訓工作者能夠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結合其基礎水平。參與目底等,設計不同類型的班級。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普及和全民攝影時代的要求,報名學習攝影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壽縣文化館從2016年開辦影培訓班以來,由本館副研究館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親自授課,已經舉辦了八期,培訓學員達160人。這些學員來自社會各界,以從事于攝影相關的工作為主,如:媒體、宣傳、工會、辦公室等,這些學員經過培訓后回到工作崗位,發揮了很好專業作用,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攝影作品,多人多次在全國攝影大賽中獲獎,先后有五十多名學員已經加入了省級攝影家協會。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學員攝影作品展,并通過多種渠道推送學員優秀作品,不僅突出宣傳了主題,又調動了大家學習積極性。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肯定。攝影培訓是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個的組成部分,也是群眾文化活動從線下向線上拓展的一個大舞臺,是推動群眾文化長效發展的載體。
總之,“全民攝影”是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新科技給群眾文化工作帶來的新的服務社會的形式,是小康社會下,廣大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后,對精神文化生活新的需求。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大力增強文化自信,想群眾所想,不斷提高業務工作素質,緊跟時代的發展,指導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在開展文化活動時的藝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