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海
(淮安市文化館,江蘇 淮安223001)
人民群眾素質不斷提高背景下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下各類娛樂活動涌現出來,人們文化生活更豐富。在此背景下給文化館傳播和傳承文化帶來較大壓力,這就需要其必須加強研究自身服務,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群眾文化服務,提高對這部分工作的重視,以此為基礎制定完善的培訓措施,促進文化館公益培訓服務能力的提高。
文化館是建設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前沿陣地,各類文化資源被集中到文化館中。國家為了有效繼承文化資源和深入開展文化資源加大了財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從這個角度分析可知,文化館除了將大量的文化資源匯聚之外更是得到了國家投入的豐富資源①。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流于形式,很難發揮這些文化資源和物質資源的價值,人民參與培訓只是走過場,不僅無法學習更無法體會文化館中包含的珍貴文化資源,存在嚴重的浪費資源問題。
我國開展公益文化事業主要通過文化館進行,群眾了解和學習基本上也是通過文化館,由此可知文化館在人民學習以及群眾文化開展等不同方面均屬于重要的載體。然而結合實際情況可知,文化館開展公益文化培訓時基本上都是為了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任務,無論開班還是結班都具有一定的浮夸特點,參與培訓的人員僅了解培訓的流程和程序,并沒有深入學習培訓的內容,無法滿足群眾實際需要。
判斷傳統文化是否優秀主要從其是否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要想讓民眾接受某一種文化,必須確保這種民間優秀文化根植于民間優秀文化。由此可見,文化館在開展公益文化培訓時要獲得群眾認可以及喜愛,必須加強與群眾生活的聯系。但當前我國文化館公益文化活動培訓工作中比較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深入群眾生活,培訓工作給人一種高高在上之感,群眾無法在參與培訓中產生共鳴,更沒有根植生活,使公益文化培訓成為無根木或無本源。
文化館是公共基層建設的一種,不僅對開展社會文化活動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而且還引領了社會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宣揚且弘揚了社會文化主旋律。人民群眾可通過參與文化館藝術交流活動增強對基礎文化的了解,掌握國家文化建設方針與政策建設,還有利于人民群眾正確使用與領讀文化。文化館可通過定期舉辦各類文化的方式強化人民群眾學習基層文化,使人民群眾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
文化館可通過展示文藝工作者作品的方式推動相關事業發展,調動文藝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文化繁榮,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文化館可結合上述方式完善自身評獎機制,并于評獎時做到公開公正,嚴格把關評獎工作,提高評獎結果的公信力與權威性,確保在評獎時從思想、制作、技術以及思想等多個方面進行。統一專家的觀點,加強文化傳播②。除此之外,完善文化館現有的文化質量體系,做好嚴格把關工作,避免受到偽劣文化作品的不良影響。發揮該制度的作用正確引導文化創作,加大力度推廣優秀文化作品,從促進文化傳播渠道更為豐富,取得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社會凝聚力跟隨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也得到一定的提升,有利于社會穩定發展,為國家興旺發達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文化館的建立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有利于提高群眾文化素養,這對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充足的精神保障。
開放性是文化館提供的公益培訓服務最突出的特點,參與對象較多,并不是某一類特點的群體。在此背景下培訓人員需要溝通的培訓對象較多,溝通質量對培訓服務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為此,培訓者在文化館開展公益文化培訓服務時要注意把握技巧,加強與培訓對象溝通交流,確保每個參與者參與過程中對培訓的內容進行透徹理解,深刻把握培訓內容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最大程度地發揮公益文化培訓的社會價值③。
當前階段我國已經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不斷變化文化發展方向也發生較大變化。具體分析,在建設富含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時應以傳統優秀文化為基礎,促進社會文化大繁榮。無論存放文化資源還是傳播文化資源都是通過文化館這一陣地,新時期背景下文化館相關工作人員應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對自身責任進行明確,另一個是堅持開展公益文化培訓服務,通過公益培訓在人們生活中滲透優秀文化。
我國已經進入到“雙創”時代,再次時代背景下社會文化得到了新的發展。然而創新并不意味著對新鮮事物的盲目追求,更不是完全拋棄傳統,重點在于立足社會群眾需求,提高文化創新活動的針對性,傳播和傳承文化也是一個道理④。創新文化時相關工作人員應以文化性和文化活動為基礎,動態分析社會群眾的精神需求,在此基礎上將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引領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創新活動時應有策略地進行,賦予文化更多的新意,為發展公益文化服務起到促進作用。
提高文化館公益培訓服務能力時必須以較高的文化自覺性發揮職能并做好相關的服務,意識到人民群眾是建設文化工作和宣傳藝術文化的主體,樹立良好的服務理念,只要人民提出合理的需求都盡可能滿足,給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服務,更好地把握新時期文化發展的大方向,使工作人員以自我為中心增強自身文化素養,這個過程中包含的內容較多,除了理論文化知識外還包含服務技能⑤⑥。相關工作人員應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并及時更新自身知識儲備,創新自身文化理念,使人民群眾文化知識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
對文化館而言,發揮“互聯網+”模式的作用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無疑為其發展帶來較多的機遇,這個過程中為創新文化館公益培訓服務奠定良好的基礎,還有效拓寬了服務范圍,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傳統的文化館給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時惠及的人數相對有限,部分群眾受到各方面的原因如年齡、交通、身體等影響很難參與。但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后則可以改變上述現象,群眾就算不出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接受到文化館提供文化相關的服務內容。尤其是VR和AR等技術的發展成熟的時代下,為文化館增強虛擬現和現實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撐。近年來各種APP的出現,文化館實現了為人民群眾提供線上交流互動營造了新途徑。可見,互聯網時代文化館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文化館給人民群眾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更貼心且更優質。
群眾文藝與專業文藝兩者對比前者發展難度較大,面臨較多困難,即缺乏人才和資金。為此,群眾文藝工作者必須在創新文藝作品時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立足人民群眾具體情況創造形式⑦。眾所周知,創作群眾文藝時從形式方面分析主要以音樂和文學作品為主,雖然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歡,但是不注創新也會使人民群眾產生乏味感。為此,群眾文藝工作者必須提高對文藝創造創新的重視,在創作傳統文化形式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元素,比如將舞蹈和雜技,聲樂和樂器等有效融合。還可將地域色彩加入公益文化中,提高感召力,提高人民群眾的認可度。
通過對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現狀可知老人和兒童是文化館公益培訓活動的主要對象,這并不利于提高文化館公益培訓服務能力的全面性⑧⑨。文化館在具體分工作中必須全面考慮社會環境和未來發展趨勢等問題,在服務群體中延伸培訓服務,設計培訓方案時盡可能針對不同群體設置不同的方案,給群眾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這是提高培訓服務有效性的關鍵。
除此之外,制定培訓方案時應立足社會發展需要,盡可能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獲得更多群眾對培訓服務的認同,提高其滿意度。
大眾屬于多元的群體之一,受教育不同,素質不同,對文化理解也具有較大的差異。最重要的是群眾除了包含身體無任何問題的普通人之外還包含特殊群體,特殊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聾啞人。他們也應該與普通居民一樣享受同等的培訓權利,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因此,很有必要加強給聾啞人提供專項培訓服務,這也是文化館功公益培訓的重點。在具體的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可結合聾啞人的特征給其制定專門的文化轉向培訓活動⑩。因此,可通過專門的培訓板塊和培訓程度,結合手語給聾啞人講解;可通過打造手語交流場所等給聾啞人自由表達自身想法的機會,不僅為聾啞人與聾啞人之間提供溝通場所,更要為聾啞人提供與正常人溝通交流的場所,確保其享受到的公益培訓服務與正常人一致。
綜上,文化館要想提高公益培訓服務能力,必須從人民群眾出發,盡可能滿足大眾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雖然當前階段我國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能力仍有有待加強,但相信在文化館以及相關部門共同的努力下,我國的文化事業必然更上一層樓。
注釋:
①鄭維佳.關于提高文化館公益培訓服務能力的探索[J].知識文庫,2016(10):252.
②劉峰.文化館公益藝術培訓服務的社會效益初探[J].鋒繪,2018(04):165-165.
③李紅立.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相關探討[J].卷宗,2018(10):245.
④鐘亞冰.以人為本 提升基層文化館公益服務能力[J].神州,2014(18):22-23.
⑤湯建明.對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幾點思考[J].藝術科技,2019(09):212-212.
⑥姚季方.淺談文化館的公益藝術培訓--以德清"英溪藝術課堂"為例[J].藝術科技,2016(05):362-362.
⑦于娟.淺析如何加強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工作[J].中國文藝家,2018(07):280-280.
⑧余遠.對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探討[J].大眾文藝,2015(17):7.
⑨安瑜琴.關于文化館開展公益藝術培訓的相關思考[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09).
⑩王志明.現階段對文化館公益文化培訓服務的見解[J].藝術科技,2014(01):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