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超偉
(陜西省寶雞市群眾藝術館,陜西 寶雞721000)
文化產業是生產、創作和銷售精神文化產品的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根本目標。文化產業大規模發展使審美的商品屬性更加明晰,文化和旅游是國家文化發展的兩只臂膀,只有共同協調甩開了走,才能真正繁榮文化市場①。近些年來,在國家文化復興、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寶雞在文化產業新興和文旅融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有些方面還亟需提升進步。
寶雞有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分別是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西秦刺繡、炎帝祭典。這些項目一直承載著本地民眾對生活的熱愛和精神世界的豐富追求,從非遺項目的自發性保護傳承到《非遺法》的頒布,非遺作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直被熱愛文化的人們推崇放大,在不斷衍化和進步的過程中,它取精華棄糟粕,形成了獨立自主的產業經濟鏈,在“非遺扶貧奔小康”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20年10月,陜西省公布了首批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寶雞的“千陽美苑刺繡非遺工坊”等四個赫然在列,這些工坊之所以入選是因為其從建立伊始就著力于非遺產品的線上線下的宣傳和營銷,如通過抖音、網絡直播、網購等現代化的手段,帶動本村本地區的農民依托非遺產品致富脫貧,將家鄉祖祖輩輩守著的傳統文化、非遺產品變換為可以提升物質生活的經濟收入,這是文化助力精準扶貧的最好典范,所以說這是非遺保護傳承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最好決策和手段,進一步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②。
寶雞,是一座文化深厚的城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已建成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13個,在文化和旅游融合過程中,一直堅持文化效益帶動經濟效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決策③。著力保護非遺,推進遺產資源合理利用進而推動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根據寶雞天時地利的先天文化優勢,取長補短,因勢利導,不斷擦亮文化新名片。利用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對環境污染小,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角度來發展經濟,近年來,寶雞積極投資建設古魚國公園、翻新提升道教文化景區金臺觀、關學文化景區建設、燕伋望魯臺、城市書房等,根據寶雞地理位置狹長這一特點,不斷推進關山草原——九龍山——大水川一體化等5A級文化旅游精品景區建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人文理念滲透到文旅產業中去。近年來,寶雞市始終堅持文化自信,不斷追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經濟價值追求的契合點,把歷史及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真正讓寶雞的旅游“熱”起來,文化“紅”起來,文物“亮”起來④。
據悉,2019年寶雞全市文化產業增值首次突破50億元大關,達到52.8億元,增加值增速15.8%,居全省第二,彰顯了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無窮魅力。非遺與研學、科技等的深度融合也有著巨大的潛力,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等在傳承保護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鳳翔建立了環境優雅、傳承環節完整、理論構建全面、傳承人帶頭負責的非遺傳習教學基地,通過和各類高校研學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升完善,每年接待游客達數萬人次。
2020年1月,寶雞市舉行文化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當會簽約文化產業項目29個,簽約項目總金額116.9億元。近年來,寶雞文旅系統著力開展大招商、招大商,先后在西安、成都、深圳、廣州等城市舉辦文化創意創業和文化旅游推介會,積極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以文促旅、以旅顯文”、打出“看中國,來寶雞”的宣傳牌,將博物、旅游、文化三者有機結合,城市動能持續增強。近五年來,寶雞市每年舉辦文化產業高峰論壇,文化產業發展大會,不斷擴大對內引資、對外交流的合作平臺,對于加快寶雞文化創新創造,產業發展升級,在更高水平上建設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一帶一路”上的國際化城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⑤。
從產業層面看,“內循環”模式正驅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創新讓旅行的品質與性價比凸顯。補短板、提效能、惠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一個都不能少”,“五百米文化圈”讓文化浸潤道每個角落⑥。近年來隨著大數據、借助IP設計、“非遺+市場+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進一步投放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展,這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發動能提綱挈領地帶動文旅融合切實落地。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寶雞文化資源開發、旅游產品類型還略顯單一、內涵挖掘不足,產業鏈仍不完整、科技感不夠,文化創新領域較為薄弱,缺乏創新思維、欠缺盈利模式和有效渠道,難以為傳統文化注入時尚、科技元素。
創新文化服務,引導文化消費,文化消費做為文化產業鏈的終端,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動力,又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⑦。要不斷培養大家對于文化消費的現代理念,要以“一法一條例”作為文化工作的準則,引導更多的文化消費者建立起文化理性消費的觀念,做強做大文化產業消費體系鏈,也要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自己花錢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習慣,比如看多了廣場舞和廣場文化活動,完全可以在多功能音樂廳欣一臺高雅音樂會或非遺(西府曲子),雖說這是售票形式的,是一種文化消費,但是當我們文化部門給群眾提供了這一機會和平臺,人們嘗到了文化浸潤的甜頭,以后就會慢慢地形成文化消費習慣。當然,在文化產業進步發展的浪潮中,非遺的產業化有可能形成“一窩蜂”,所以也不能一味“追名逐利”,切不能以犧牲傳統技藝及其文化內涵作為代價換取所謂的“產業化”。
趨利去弊,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現代化推廣技術的文化旅游相融合,比如開辦寶雞非遺展覽,完全可以采用線上線下一體化辦展模式,利用線上互聯網可以互通、互聯、互動等優勢,及時、高效、不斷點的持續可靠特點,充分結合線下原有辦展模式的特點,把觀眾的實地體驗和線上的互動新體驗結合起來,將民眾的個性化文化需求和文化產業發展、旅游融合起來,將多元文化不斷糅合熔融,帶動文旅產業差異化發展,求同存異地切實推動寶雞文化產業再升級。例如西府老街、陳倉老街等傳統文化新興街區,不但要有非遺作坊、還要有咖啡吧、書吧、酒吧等娛樂休閑地,甚至于中西合璧的打造舒適文化區,讓人們在情緒松散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融合的優勢,提升當地文化幸福指數。
寶雞市在不斷探索建立新型美麗鄉村的基礎上,差異化地打造文化“一村一品”模式,從各個文化視域投射出文化產業差異化發展目標,這些由非遺牽頭、鄉村旅游引領的新文化業態,再經過著力打造,目的是要形成西部文化產品集散地、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創意新高地,這些思路、這些謀劃都不能獨立存在或運行,必須進行項目聯動,這就需要各級工作者協同努力,推動各個項目共同發展進步,在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助推“文化+科技”,加快融合媒體中心平臺建設,研發文化科技融合產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從十年前開始興起的“農家書屋”、“農村文化大院”到鄉村春晚,城鎮化的發展和鄉村振興,都離不開基層文化部門方方面面的努力。以“互聯網+文化”和“互聯網+非遺”的形式逐步推進文化數字資源下鄉村,夯實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依托數字媒體,新型媒介(手機)替代傳統媒介(報紙等)促進農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搭建“數字基礎文化資源庫”及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慕課”“公共文化服務云”等電子平臺,不斷吸引農民參與進來,深入挖掘優秀鄉村文化基礎資源,融合數字媒體進行經濟理念拓展,將文化產業帶動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文旅融合是21世紀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使其國際化、全域化、品質化發展,是當下文化自信、文化復興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應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去謀求文化產業發展的康莊大道。
注釋:
①金元浦.互聯網+時代:文化科技創新-創意新特征[J].江蘇社會科學,2016(02):250,256.
②秦毅.陜西“十三五”:做大做強文化產業[N].中國文化報,2016-01-28(10).
③婁勤儉.政府工作報告[N].陜西日報,2016-02-01(1).
④廖文杰.新興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機制研究——以蘇州為例[C]//佚名.江蘇社科界第八屆學術大會學會專場應征論文論文集,2015:143,164.
⑤張玉蓉.加強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N].光明日報,2015-05-17(7).
⑥謝長艷.文化產業走進資本時代[J].經濟,2012(08):24-25.
⑦陳慶.改革驅動,創新引領——義烏文旅融合新開路[J].文化月刊,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