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北京100000)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還處于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們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今,我國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5億,占總人口17.9%,導致社會負擔不斷加重。我國社會人口結構呈高齡化發展,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與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相交織,社會養老保障和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急劇增加。未來2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同時,老年人對優質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這與當前社會所提供的以青年人為消費主體的文化服務逐漸形成了新的矛盾。
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國內各部委系統、文化館都建設了形式多樣的老年大學,為老年人提供文化服務,為我國老年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互聯網+老年大學作為一種服務形式,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本文旨在通過調研充分了解老年大學的工作現狀,特別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探討老年大學建設的創新模式,并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目前,文化館辦老年大學數量為865個,與同期全國2.41億老年人的總數相比,平均近每28萬名老年人擁有1所老年大學,數量嚴重不足。調研發現,無論是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還是經濟狀況較好的東部沿海地區,空間不足都是制約老年大學發展的最大障礙。比如,南京鼓樓區文化館表示,雖然他們的場館是新修建的,面積擴充了不少,但是由于現在老年人越來越多,到文化館報名參加活動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每年可達到18萬人次左右,已經超出了新場館的容納能力。很多文化系統以外的老年大學甚至沒有自己的辦學地點,而是租房辦學,場地條件較差,而且不具備穩定性。
此外,老年大學一般都位于中心城區或新城區,因此,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的老年人要想獲得相應的教育,時間和交通成本相對較高。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鑒于老年人的身體條件和生活習慣,老年大學的服務半徑一般在5公里左右。這也就意味著,老年大學的輻射范圍非常有限,在老年大學的學員中,來自郊區和農村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很低。
文化部系統老年大學2006年11月正式掛牌成立。2018年文化旅游合并后,增加了部機關南區(原國家旅游局)教學點。現在共有9個校區和教學點(朝內大街203號院1個主校區,國家圖書館、朝陽社區服務中心2個分校區,部機關南區、東直門管理站、中國歌劇舞劇院、故宮博物院、文物局紅樓、蓮花池社區等6個教學點),61個教學班班、學員1730人次,教師45人,專業涉及書法繪畫類、音樂舞蹈類、攝影數碼類、器樂類、應用興趣類五大類。從2016年到2018年,學員基本穩定在1700至1800多人次,70個班左右。由于入學無門檻,不收費,造成老年大學報名火爆,一座難求,近幾年新增退休干部比較集中,要求學習的老同志越來越多,而辦學條件有限,人力物力財力都無法滿足老同志的學習要求。
近年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高速發展,各部委、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互聯網+”相關政策措施,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依托“互聯網+”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其服務模式已日益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例如,江蘇省連云港市啟動“互聯網+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建設了共計7個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構建了全市“互聯網+社區養老”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目前已經實現了市區全覆蓋,日均服務老人3000余人次。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老年大學承擔了兩項基本功能,一個學習功能,一個社交功能。學習功能體現在現場教學更加直觀便捷,社交功能體現在老年人過集體生活的心理需求。根據上述不同形式的調研分析,我們認為,老年大學的建設仍存在以下問題:
調查顯示,我國超過90%的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退休,其中75.16%的老年人完全不工作,在這種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老年大學“一座難求”問題開始凸顯,供不應求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據統計,目前有機會享受教育的老年人約有800萬,僅占全部老齡人口的3%。通過調查發現,無論是老年大學的管理者還是老年人,都有將近八成的人認為當前老年大學供不應求。
目前我國共有老年大學約6萬所。有700多萬老年人、4560多萬人次群眾參與各類學習活動。然而,這些老年大學分屬于文化、民政教育、老干部局、老齡委等不同部門管理,呈現“五龍治水”的局面。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缺乏全國性的統籌,沒有建立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和針對學校和教師的準入制度、評估制度等。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系統老年大學招生上限為1800人,而潛在學員人數為1萬余人。全國文化館辦老年大學數量為865個,平均近每28萬名老年人1所,數量嚴重不足。老年大學屬于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學費較低或免費。也導致課程提供方很難租用到環境舒適的場地,和聘請到優秀的師資。進而很多老年大學的老師流動性大,開課不具備穩定性、連續性。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公共文化服務推出的各類活動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增加專門針對老年人文化社交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其在精神上能夠獲取充足幸福感、滿足感。
老年大學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前期的調研、準備工作以及后期的課程設計、師資投入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根據調研反饋,老年大學主要依靠政府財政為資金來源,依靠相關政策為基本支撐。那么就需要一個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根據統籌調配場所、師資、人員、財力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中,老年人對“互聯網+老年大學”的需求將迎來一個大的飛躍。未來的老年人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對各種硬件的掌握程度,遠遠高于現階段的老年人。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應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在現階段基本滿足當前老年人的需求,在未來,隨著用戶人群的變化、技術手段的升級,老年大學需要在建設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
目前,各地老年大學分屬文化、教育、民政、老齡委等不同部門管轄。除文化館下屬的公益類老年大學,還有各機關單位下屬的針對老干部的老年大學,以及眾多民營老年大學,存在設施重疊、資源交叉的情況,民營類的老年大學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部門的老年大學數字文化平臺可以將這些部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加以整合利用,采取課程打包、點單自選等方式,與各部門老年大學以及民營老年大學共建共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調研的老年人中,高達80.47%的人認為網絡老年大學也需要師生線下交流,他們對線下才藝展示的需求也很高。老人學習了舞蹈、書法、歌唱等技能,均需要通過活動的方式展示出來,以增強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成就感。文化館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老年人的演出、活動可以直接與文化館的相關活動對接,這樣既豐富了文化館的演出內容,又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平臺,一舉兩得。
此外,文旅部系統老年大學在培訓教學之外,還于2015-2016連續2年在中央歌劇院音樂廳分別組織了“文化部老年大學教學成果匯演”,中央國家機關多個部委的領導和老干部工作人員到現場觀看,讓參演的老干部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
從老年用戶的角度看,老年大學不僅僅是一個學習場所,更重要的是一個社交場所,很多老年人還是更喜歡現場教學模式。目前各社區的活動中心閑置率較高,組織成熟的老年大學通過與社區活動中心深度合作,由老年大學提供師資、教學資料以及相關設備等,充分利用社區的活動場所及其便利性,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和交流。根據文旅系統老年大學的朝陽社區服務中心(東區分校)和六里橋蓮花池社區教學點的成功辦學模式,我們建議:根據社區規模,較大的社區可組辦老年大學分校,較小的社區可組辦沙龍模式,將多個社區建設為網格型老年大學群組。通過數字平臺整合整合群組資源,統一調配,形成優勢互補。
為了增強老年大學數字文化平臺的活力并形成競爭機制,應當引入社會力量,讓企業充分參與。許多視頻網站平臺擁有現成的平臺支撐、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及靈活的組織機制,這都為老年大學數字文化平臺的建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社會力量可以在課程設計、學校建設、運營、管理中全程參與。政府應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范的準入制度,對進入老年大學的企業進行資格審核,并對其提供服務進行內容審核。特別是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參與企業的盈利以及廣告尺度應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