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娟
(內江市市中區文化館,四川 內江641000)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離不開以人民大眾為基礎的群眾文化建設。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人民群眾已不滿足于當前時間、地點、內容形式單一的傳統形式的群文活動,他們需要能隨時隨地的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能及時獲取群文信息,上傳、發布自己的創作作品,獲得及時的線上學習和指導,利用大數據方便高效使用身邊的和不在身邊的群眾文化資源,也期待能充分利用傳統元素、科技元素相結合的互動體驗空間等。同樣,致力于群眾文化事業的基層文化單位也希望通過豐富活動內容,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便于提前了解群眾意愿、及時得到反饋、改良群文服務內容與方式、優化各類群文活動等。如此一來,我國的群眾文化發展將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縱觀當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情況,軟、硬件都還遠遠不能達到人民的期許,主要體現在:
雖然目前的大環境提出重視大眾文化的發展、重視群文創作、大力支持藝術普及,實際上資金落實很困難,各類創作活動缺少經費的保障很難進行,持續下去更是難上加難;群文活動組織起來也非常的困難,從而傳統文化很難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
現在很多年輕人寧愿將時間花費在網絡世界中,卻不愿意去接觸學習各類傳統的戲曲、手藝等,各類群文隊伍已經趨于老齡化,時常會出現因某一位年長隊員身體不適等原因影響活動進程與效果,也存在一些手藝沒有傳承人而漸漸被人們忘卻的情況。
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建設不僅需要各類藝術人才,還需要一大批能將群眾文化專業內容進行信息化整合的特殊人才,搭建云平臺數據框架,將各類活動、作品等數字化,將各類資源進行整合。
民間不乏琴、棋、書、畫等擁有一技或多技之長的人才,但各類作品、資源并未進行專業收集、加工整合、推廣宣傳,不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他們的魅力,部分網絡平臺上的資源也是零散的存在,缺乏專業化管理,呈現出的群文活動形式相對單一、受益群體有限,線上活動太少。
針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發展中的困惑,結合群眾文化的特點和“十四五”規劃對公共文化發展要求的實際,提出以下策略:
政府投入是文化事業運行和發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基礎,各級政府必須將群眾文化數字建設這一塊工作重視起來,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與監督,并通過資金的保障落實到位,并不是單純的喊口號。目前,社會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關注度很高,但在文藝創作方面資金的投人較少,特別是偏遠地區條件有限、專業指導人員少,各類傳統技藝失傳、原創作品匱乏。
因此,各級政府對于資金的分配要嚴把關,在保障免費開放順利進行的同時,大力保障各類群文創作、群文輔導、非遺保護與挖掘、全民藝術普及等,還要改善公共文化設施條件,提升基層文化單位服務能力。
數字文化館運用網絡云平臺、藝術普及數字資源庫、線下數字體驗空間、線上線下結合的網絡課堂、藝術普及評級系統、績效評估系統等與時俱進的服務方式,增進服務便利度,提高服務均等化。數字文化館的普及是大勢所趨,突破了空間限制,通過聲、光、電、屏和智能互動展現更加生動具備吸引力的展現方式,內容更新快捷,成本低,能夠讓展館持續保持新鮮感,極大的解決了資源流動性弱的問題。廣東省文化館的數字展館、非遺展廳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數字文化館案例。
因此,各級文化館要特別重視數字化設施的建設,特別要重視數字化設施的互動參與性,將傳統的文化館從實體領域拓展到虛擬領域,運用現代化的方式將年輕群體極大程度的吸引進來,擴大群眾文化活動年輕人的參與度。同時,各級文化館運用多種新媒體渠道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及時普及宣傳,能極大的提高群眾知曉度、群眾活動參與度與方便性,將會對全民藝術的普及及群眾文化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群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開發,推進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共享,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服務效能,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2017年11月29日,國家公共文化云正式開通,各地群眾可以通過該平臺享受一站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國家公共文化云的發展需要地方資源的融入與共享,因此,我們要結合各地實際、創新實踐,積極挖掘具有群眾基礎的文化資源,將線上、線下活動進行融合,將傳統資源數字化,不斷完善基層基本公共文化資源,打造基層公共文化云?;鶎庸参幕频慕ⅲ枰獜泥l鎮文化站到區(縣)文化館分級提供與發布資源,由省、市、區按不同的權限進行管理,基層公共文化云要廣納本地接地氣、惠民生、聚人心的群眾文化類素材,大力推廣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及培訓講堂,開發直播、回放、節選等各類數字資源,同時必須實現各級公共文化云之間的鏈接與資源互通共享,從而實現隨時隨地人人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良好群眾文化氛圍。
在生產力不斷提升的智能化互聯網時代,人民群眾可自由支配的業余時間越來越多,要怎么樣讓大家充分利用起這一塊時間,激勵性的政策是完美的保障,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參與的樂趣也要能感受到收獲成果的喜悅,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才能常態化長期堅持開展。同時,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鮮血液傳承下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究,后繼人才的培養也是未來群文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整個社會對后繼人才的重視與引導是群眾文化得以穩步發展的關鍵。
此外,我們還要鼓勵群文工作者們及愛好者們不斷地探索和挖掘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藝術創作模式,提高創作質量,為我國的群文事業添磚加瓦,為我國的文藝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就當前群文隊伍專業結構來看,數字化專業人才占比很低,亟需優化提升群文隊伍專業結構,大力增加數字化人才數量。
首先,優化群文隊伍專業結構,提升數字化人才比例。通過招考、引進等多種渠道引進專業化信息技術人才。
其次,盤活現有人才資源,調整人才布局。通過提升現有群眾文化人員“數字化”素養,最大限度的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推動技能轉型,打造一支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時代群文隊伍,適應并迎接群眾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新挑戰。此外,整合各類資源對基層文化干部分期、分批次開展線上、線下專業化的,信息化的專業培訓,并進行適度的考核,這樣更有利于能力、效率的快速提升。
群文工作的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群眾,真心服務群眾,要讓所有群眾真正的參與進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并受益,才是群文工作重要意義,所以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就尤為重要。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電視、網站、廣播等媒體進行活動推廣和宣傳,同時也要開發短視頻、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將各類培訓、學習、活動、比賽、文化傳承項目宣傳出去,擴大宣傳面,營造輿論氛圍,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度。
群眾文化始終應以群眾為主體,以文化活動為客體,群眾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所以,我們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應重在參與與大眾影響力,并不以獲獎為直接導向。目前大家參加各種活動的目的就在于取得成績或者說必須是專業人員才能參與各類比賽,實際上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度才是真正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一環,建設群眾文化應該考慮到老百姓的需要,不要脫離群眾。為了吸納更多的人參與到群眾文化中來,各類群眾文化比賽在設置的時候應該降低參與門檻,廣納群眾,才能真正使群眾受益。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群眾更加重視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建設,能夠促進人們文化素質有效提升,能夠提供智力支持及精神支撐,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數字化發展是我國群眾文化發展的必然,數字化程度的高低相應的反應了人民大眾的幸福指數的高低。基層群眾化文化工作的開展與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起參與文化、發展文化、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