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如萱
(四川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每當春節即將來臨,在自家的宅門或室內張貼門神畫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由此可見,在門上張貼門神,期盼闔家歡樂,這一習俗早已在中華民族的心中扎根。在我國,家宅平安是勞動人民的一貫追求,早在商周時代,門神就出現了,老虎是此時門神畫中的主角,因為人們認為老虎極為兇惡,邪祟就會被嚇走,這樣一來,就能夠達到“鎮宅”的效果,小鬼惡靈等不祥之物自然不敢接近;到了漢代,神荼、郁壘出現了,人們將他們的形象擬人化,再繪制在自家宅門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唐末五代之時,捉鬼的鐘馗也成為門神的角色之一,除此之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尉遲敬德、秦瓊二位也被百姓請來擔當門神之職。唐宋時期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大大加快,印刷術迅速興起,門神畫發展也因此得以推動。至此,色彩鮮艷、具有濃郁民間神秘色彩的民俗藝術文化——門神畫基本成型,成為了中國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并流傳至今。門神畫廣泛的存在于民間,普通百姓對兇神惡煞的門神還是存在一定的忌憚心理,因此在其漫長的變遷過程中,獰厲兇惡,不可揣測的神祇逐漸演變為古代神話或歷史記載中的武將將軍或是民族英雄,逐漸變得平易近人,這種變化與普通民眾的審美需要是一脈相連的。
目前來看,門神的形象主要分為四大類:(1)將軍型;(2)福神型;(3)童子型;(4)天仙型。
下文主要將從造型、色彩兩大方面對上述類型的門神畫進行分析。
門神畫中的題材多樣,在人物造型上通常具有意向性傾向。在人物造型上,人物輪廓線規整,形象生動,描繪繁而不亂。人物動態造型多以“s”形出現。當畫面中人物體態呈s”形時,畫面能夠被最大化的填充,以雙武將的門神畫為例:武將表情肅穆,飄起的衣袋為其增添了動感,優秀的工匠通常會在畫面的細節方面頗下功夫,尤其是袖口的衣紋一筆筆的勾勒,以及鎧甲一片片的疊壓,這些小細節都顯示出了匠人極高的審美追求。畫面外部線條較為粗壯,顯得極為有力,內部線條較為纖細,粗細結合,有利于整體畫面產生穩重結實的視覺效果。作為張貼在宅門上的人物,其造型也有所夸張。頭部較大,身體較為短壯的特點在門神畫人物形象中極為明顯,這是因為身材比例被壓縮能夠使人物更加威武有力,結實敦厚。一些以武將形象出現的神祇的眼睛一般會被放大,這樣一來他們的眼間距自然會縮小,顯得雙目炯炯有神,目光似電地注視著走近的人,給人一種威懾之感,傳達出扶正祛邪的主題。
色彩是視覺感的重要載體,門神畫脫胎于百姓的生活以及神話故事,作為民間美術的形式之一,它們的色彩展現出濃烈的東方之美。門神畫用色總體來說都有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的特點,契合中華民族傳統觀念中的“紅紅火火”,但是根據地區不同,在顏色上又有細分,整體展現出“北方粗獷豪放,南方細膩柔媚”的特點,這一特性是南北方人的性格區別的體現,因此,門神畫在色彩選擇上依據南北方也是各有千秋。
一般來說,北方門神畫色調更為濃艷鮮艷,對比色使用較多,紅、綠、黃、紫、橙等高純度的原色是畫面中出現較多的色系。中國民間藝術歷來都有賦予顏色以象征意義的傳統,暖色調在門神繪畫中廣為應用,紅、紫、黃便是代表。倘若門神身上主體色彩是紅和紫,其中施以少量的藍色和橘黃作以調和,就會使畫面極富節奏感,并且我國一般在慶典節日期間都以紅色為主色,與之相同,驅邪納吉的門神畫中人物服裝基本上選擇紅色,代表吉祥和喜慶,同時,紅人類視覺最先反應、最容易接受的顏色也是紅色,選用這樣配色的畫面有很強的沖擊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對英雄人物的崇拜敬仰之情,其次,人物身上的彩帶再用淡藍加以調和,就使色彩不是呆板的大紅大綠,有一定節奏感,散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充分體現出人們的審美觀念。
南方門神畫的色調鮮艷相較北方來說沒有那么濃郁,顯現出協調雅致的水鄉特色,這里的畫匠擅長使用桃紅、粉綠、粉藍等色彩。各個畫師都有自己總結性的口訣,如“紅不靠黃,赭紅不靠黑,綠不靠黃……”
這里以揭陽的門神畫為例:門神是揭陽民間信仰最早、時間最長、流傳最廣的保護神之一,揭陽人所祭祀的男性門神主要為秦叔寶和尉遲恭,祀奉的女性形象門神是媽祖。揭陽處于廣東省,廣東省靠海,這里的門神畫深受影響,展現出一派秀而不艷,裝飾清麗且纖細的特征。豐滿的構圖是這里門神畫的一大特征,主體人物撐滿整個畫面,門神體格較大,頭至畫面上框,腳站到紙張下沿,兩邊的空隙也被填充;從工藝上來說,揭陽的門神繪畫采用傳統漆畫技法,顏料選取各種天然礦物質和金箔、銀箔、鋁箔。畫法分金銀漆畫、五彩漆畫和五彩金妝多種。下面主要談及彩漆畫這一門類,由于大多數色料只要一入漆就會變色,因此傳統漆畫只有銀珠、紅、黃、青、綠等幾個顏色,通過揭陽門神畫藝人的改進,幾乎所有色料都能入漆,有了更多可選的顏色,色彩搭配就變得更具有可能。
除此之外,揭陽門神畫匠人在細節部分也給予了很大的關注,他們的作品的局部圖案構成極為考究,常使用的紋飾有寫意的吉祥紋和精細的錦織圖案,極富中國韻味,譬如龍紋、鳳紋、云紋、蓮紋和連續紋。這些紋飾會被精心地描繪,每一個小點都被當作一個完整作品對待。其中,最能展現功力的地方是胡須的刻畫,不論人物是黑色胡須抑或是銀色胡須,皆根根分明,如絲線般飄逸灑脫,仿若天成。
在中華文化圈中,有些顏色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如紅臉的關公就中的“紅色”就是忠義勇敢的象征;而在歷朝歷代常常作為皇家御用顏色的黃色往往被賦予了吉祥高貴的意義。這些特殊的思想觀念,又給民間藝術中的精品——門神畫注入了更多特殊的寓意。
再說各地幾大聞名全國的門神畫地區的用色,現今,楊家埠門神畫以橙色和藍色對比為主,朱仙鎮則偏向于黃和紫的對比,天津楊柳青和蘇州桃花塢,喜用中間色、低飽和度的顏色,是畫面顯得清麗優雅。
天然顏料的使用是遠早于化學顏料的出現的,淵源甚早的門神畫早先使用的就是取材天然的顏料。這樣的顏料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在研磨成粉以后加上膠調和使用。各地根據各地區生長的植物或出產的礦物進行顏料制作,地理環境的不同是各地用色風格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福建漳州盛產漳丹,因而畫面多使用紅色打底;河南朱仙鎮的顏料配方比較隱秘,色彩畫的顏料配方都是由手藝人親手調配,秘不示人,紅色采用蘇木熬煮泡制制成,黃色由槐花籽熬煮調制,紫色是由葵花籽熬煮而成,綠色則是使用生銅刨末熬制過濾使用……天津楊柳青門神畫注重手繪,對顏色的要求很高,使用的顏色分為石色和水色兩種,不帶有匠氣,天然的礦物制作出的顏色厚重濃郁,天然植物制造的顏料更為輕薄透明,兩種顏料交相使用,使得畫面濃淡適宜,虛實相生。
由此可見,門神畫具有強烈的地域性,這些風格各異古樸自然的著色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著東方勞動人民祈求平安幸福戰勝災難的淳樸愿望。
民俗文化通常淳樸且直觀,幸福美滿是極為重要的追求。在廣大老百姓的思想中,吉利和圓滿是他們不斷地追求,在中國大家庭式的框架中,家庭和睦更為重要。與文人畫中的“留白”不同,門神畫是民間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極為接地氣的產物,講究“滿”,以祈求幸福美滿。這就表現在構圖的充實圓滿,不要留白。門神通常在畫面中是“頂天立地”的,即使主要人物沒有將畫面填滿,也要再添加一些紋飾進行填充。
此外,互相遮擋是不符合規矩的,人物需要多以正面示人,就算是側面形態出現,也至少要保證人物的五官清晰可見。在秦瓊和尉遲的門神畫中,二位中心人物充盈整個畫面,呈現出“頂天立地”之態,造型上也做了一定的夸張處理,雙臂舞動,雙腳扎馬站立,雙目炯炯有神,配置也絲毫不馬虎,裝飾紋樣在服飾、戰旗上也被精心勾勒。
在門神繪畫中,我們一般都會貼一對,使其呈現出左右對稱的視覺效果。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手法,即對稱,大部分門神成雙成對地出現在不經意間與民俗文化中的“好事成雙”形成了呼應。這也就造成了我們總是將神荼和郁壘、秦瓊和尉遲放在一起,雙方左右對稱相互呼應,體現出一種平衡之美,展現出裝飾意味,也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和諧之意。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當今的年畫大多是利用電子掃描技術、制版技術、印刷技術大批的生產,這樣的生產形式已經脫離了傳統門神畫的制作軌跡。當今,這種工藝的傳承制作者越來越少,即將面臨失傳的境況……
我們總是在抱怨,年味越來越淡,新年越來越成為程式化的產物,我們逐漸對傳統有些抗拒,更趨向于去追求新近從西方傳入的新鮮事物。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現代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門神畫的傳統制作工藝似乎不再為我們所熟悉。出于對門神畫的保護,我國已經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行列,但是這樣的保護是不夠的,應該立足于現實社會,尋找出適合自己繼續發展延續的土壤,需要年輕一代的加入才能使門神畫這門藝術在歷史長河中長久的保留,雖然目前的學者站成兩個派系(一派認為既然是保護傳統就要保留其原汁原味,所有傳統的手法和流傳下來的形象都不能改動;另一派則認為,想要更好的保護傳統是需要進行改良的,需要加入時代特征的東西。),但筆者認為,一項藝術要被長久的傳播保存是需要受到現代性的熏陶和影響的,門神畫亦是如此。
木質版刻門神畫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它是人民大眾的情感載體,智慧的結晶,這種民間藝術在過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種民俗文化藝術的探索,不僅僅是去踏尋祖先的足跡,更是我們找到文化認同與文化回歸的基石。在現代社會中,門神畫只有緊跟時代步伐,連接歷史長河,適應新時代和人們的審美變化,才能很好的創作出體現當代教育理念,鼓勵人們傳承的優秀作品,才能更好地受到人們的認同、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