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琦
(延邊大學 藝術學院,吉林 延吉133002)
“盤索里”朝鮮曲藝的主要藝種是“盤索里”,出現于18 世紀。在這里要從韓國“盤索里”研究的相關材料中與中國“盤索里”的現在完成對比,在對比研究的同時寫這篇文章是為以后研究“盤索里”提供材料,同時為保護和傳承中國“盤索里”提出一點自己的建議。希望“盤索里”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承能越來越好,源遠流長。
筆者以“盤索里”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上進行相關文獻檢索并進行了閱讀、歸納,發現“盤索里”有效文獻共有76 篇,其中著作1 部,學位論文5 篇,67 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16 篇,核心論文8 篇),時間跨度由1987—2019 年。
其中對中國延邊“盤索里”進行研究分析的文獻12 篇,韓國“盤索里”進行研究分析的文獻14 篇,中國、韓國、朝鮮“盤索里”比較研究分析的文獻5 篇,“盤索里”傳承活人保護研究分析的文獻10 篇。
1.關于“盤索里”形成的與發展。田聯韜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傳統》、馮光飪、袁炳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崔英九《中國朝鮮族文化史大系——藝術史》任范松《中國朝鮮民族藝術論》《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史》、張師勛《韓國音樂史》以上諸多書籍里為“盤索里”的叫法、流派、表演形式、作品等都進行了講解,同時“盤索里”片段也在諸多書籍中有非常多的收集。
2.關于“盤索里”傳承與保護。寧穎的《朝鮮族“南道盤索里”傳承研究》、李紅梅的《從韓國盤索里的傳承現狀談京劇的保護與發展》、樸恩燕的《關于盤索里唱法的樣式變化的研究》、金藝蘭的《“盤索里”音樂研究及文化闡釋》,這些論文以“盤索里”傳承方式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進行研究。
1.形成期。“盤索里”從古代到現代的今天已經有大概400多年的文化歷史,肅宗(1674-1720 年)時期,出現文字記錄逐漸消失,同時出現了以口相傳的文學方式,當時盛行的說唱形式相關作品大約有12 部,例如當時的《赤壁傳》、《春香傳》、《水宮傳》、《沈清傳》、《興甫傳》。到現在柳振漢老師的《晚華集》中出現最早記錄“盤索里”一些相關內容,書中講到了有關于《春香傳》流傳在全羅道地區,描繪了李夢龍與春香“結緣→相愛→離別→春香受難→重逢”過程的細節,《春香傳》中故事的大概內容與人物人情緒、情感與現在表演者們演繹的沒有什么較大的區別。①
2.興盛期。在19 世紀的整個時期,后半哥時期的“盤索里”的表演方式、體裁內容與19 世紀前半哥時期的體裁內容、表演方式相比,后半個時期的更加豐富。盤索里最初是在市井中多為平民演繹、娛樂,到后來慢慢的中心流行到享有階層。從中期開始掌權階層與兩班逐漸關注“盤索里”,這樣才使得宮中的舞臺上逐漸的出現了“盤索里”的一席之地,宮中的高官、大臣許多氏族把“盤索里”名唱邀請進宮里完成公演。②
3.衰落期。在19 世紀末西方文化走進朝鮮,導致封建統治制度被推翻,朝鮮王朝時期實行的制度引起了世人對統治階級的季度不滿,引發了階級矛盾社會動亂,最后西方侵略者的到來被日本統治,國家政權被掠奪,人民的命運開始了坎坷的足跡,這時期“盤索里”的變化非常大。從音樂文化方面來說,改變了“盤索里”這門藝術傳承的方式、途徑,經濟的發展、交通帶來便利大大的促使盤索里唱片的普及與推廣,國內非常多的舞臺出現傳統的音樂,也出現了日本音樂,為兩個的音樂文化交流與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③
4.恢復期。從1940 年以后侵略者進行對朝鮮本民族文化藝術抹殺或者說是抑制政策,使得日本文化在朝鮮逐漸發展與延續下,但是朝鮮王朝的文化藝術“盤索里”同時也沒有幸免,這種情況延續至1945 年朝鮮解放。在朝鮮族解放沒多久,朝鮮族馬上組建國樂建設組織,出現了女性國樂同好會,國劇社、朝鮮唱劇團等諸多藝術組織,盤索里的演出便多了起來。1950 年“6.25”時期社會動蕩,政府提出一些政策限制盤索里的表演,就在社會動蕩時局不穩情況下許多人還是堅持著要把“盤索里”傳承延續下來。“6.25”以后很多的女性國劇團形成,“盤索里”的情況大為好轉。這段時期以來“盤索里”一直處于停滯階段,朝鮮政府有一些自省,韓國國樂協會于1961 年建成了國立唱劇團,1964 年“盤索里”說唱藝術被韓國認定非常重要無形文化。④
1.傳入期。“盤索里”在20 世紀初隨著朝鮮南部全羅道、京畿道、慶尚道等地區移民的遷入中國東北部分地區開始發展開來。20 世紀20 年代在沈陽、吉林、延吉、丹東、牡丹江、哈爾濱等城市的很多娛樂場所中出現表演者演唱“盤索里”。⑤
2.發展期。20 世紀50 年代中國諸多藝術工作者進行朝鮮族文化藝術的探索,其中包括收集、整理盤索里傳統曲目。1952開始陸續發現“盤索里”的藝人李鮮花、勝齊等進行演唱。1957年,民間藝人申玉花、樸貞烈接到延邊藝術學校聘請開始擔任延邊大學藝術學校(現延邊大學藝術學院)民族聲樂系的老師開始教授“盤索里”。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現文化大革命,在這時候,盤索里藝術被停止演出、傳授,1966 年下半年至1969 年9 月,文化大革命導致延邊藝術學校停課,1972 年開始才恢復上課,在恢復上課后沒有進行課程設置。⑥
3.轉型期。1982 停滯20 年之久的“盤索里”再次出現在藝術的舞臺上,樸貞烈作為一個傳承者,用自己的一生來整理并演唱了《水宮傳》、《沈清傳》、《春香傳》、《興甫傳》的唱段。1987 年樸貞烈老師愛徒姜信子老師畢業后回到延邊大學藝術學校,與此同時,姜信子老師把“民謠”和“盤索里”一起帶到了學校。到了姜信子老師這一代,“盤索里”與以前的盤索里出現了明顯的不同,改變了以往的沙啞音色,融入了許多現代唱法的元素。在延邊大學藝術學校執教期間,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弟子,在眾多弟子中有很多可以專門演唱“盤索里”。如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卞英花。卞英花老師在參加中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獲得金獎,把盤索里帶到了大眾的視野里,同時為傳承和發展盤索里做出了杰出貢獻。⑦
通過閱讀寧穎老師《延邊朝鮮族“南道盤索里”傳承研究》、金藝蘭老師的《“盤索里”音樂研究及文化闡釋》中他們對姜信子老師的采訪得知,在中國延邊“盤索里”繼承人少,缺乏保護的尷尬境地,報考民謠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即使有很多漢族學生非常刻苦的學習但是還差存在著語言和音樂不準確的的難題,因此在傳承的過程中是十分艱難的。
保護措施:(1)建議出臺保護政策;(2)加強對外宣傳活動;(3)在國內藝術大學里建立良好交流藝術院校,建立自己的“盤索里”藝術基地或者研究所,開設課程:(1)可以讓更多藝術院校的老師、學生進行學習、交流;(2)可以起到傳承和發展的效果。
韓國“盤索里”的傳授方式是:口傳心授。在韓國有很多的傳授“盤索里”、民謠、民樂的學習場所,而且學生畢業后都有很好的去處,可以繼續讀研、進國樂團,進學校當教師等。
在韓國,韓國“盤索里”演出會場的座無虛席,在演出的過程中,觀眾的情緒高漲,會與演員進行互動和加油叫好;在韓國到處都可以看到學習民樂、民謠、“盤索里”的藝術組織,學習盤索里的人群從小孩到老人。韓國在盤索里發展、保護與傳授的工作對中國“盤索里”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中韓兩地“盤索里”的音樂本體比較、傳授方式比較、受眾體比較、理念比較、審美與鑒賞比較五個方面進行了比較。
1.兩地“盤索里”的發聲方法不一樣。姜信子老師傳授的“盤索里”是在原本基礎上增加了西方美聲唱法的一些特點,同時也把傳統盤索里的風格與其相結合;現在韓國“盤索里”唱劇一直以來運用的是傳統的發聲法。
2.在唱調方面不同,姜信子是根據來上課學生本人身體素質、聲帶結構、當時的情緒狀態來選擇旋律的音調;韓國這些方面呢完全以傳統方式來決定,完全以羽調、平調、界面調為主。
3.在共鳴方面也相同,姜信子通入美聲的頭腔共鳴;韓國是將聲帶重新塑造對聲帶的“破壞”重塑。
概括的說在韓國學習“盤索里”藝術是整個國家的文化,人人都了解,無論中學、大學都有傳統音樂公演,這些公演的人員也都是學生,除學生外很多喜歡“盤索里”的人在業余時間也會學習“盤索里”;在中國因為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盤索里”受眾層面很窄,很多人不知道“盤索里”是什么。以上觀點說明了“盤索里”在中國的傳承、發展與認識很受限制。
中韓“盤索里”在保護方面,從諸多文獻中可以看出中國“盤索里”保護的措施和效果并不理想,而在韓國,可以從“盤索里”受歡迎的程度能判斷出,在韓國“盤索里”的受眾、地位都很高。這應該可以體現出兩個保護程度上存在差異。
歷史不同同時也形成了文化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也會帶來在審美觀念上崔差異。在姜信子老師的眼中韓國“盤索里”的聲音沙啞是不好聽的,在中國姜信子老師的“盤索里”是受大眾接受的,而在韓國姜信子老師的“盤索里”音色也是不被贊同的,這就是文化背景帶來的審美與鑒賞的不同。
中國延邊“盤索里”現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從諸多學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國延邊“盤索里”傳承面臨巨大的困難,需要更多的藝術工作者、愛好者、相關部門的保護。筆者在傳承和保護方面想到看幾點拙見僅供參考:
1.在上述文獻綜述中發現中國延邊“盤索里”的傳承和保護應當立即采取相應手段,在傳承方面,我們是否可以在現有的傳承人和保護非遺的相關部門制定針對延邊的所有朝鮮族學校設立“盤索里”課程;每年多設立一些相關的比賽和學術活動;創辦“盤索里”培訓基地;當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2.增加中朝韓“盤索里”交流的次數,只有不斷的交流才能獲得更大的提升,在上述文獻中幾乎沒有看中國延邊“盤索里”與朝鮮“盤索里”的藝術交流,只有不斷的交流才能不斷提高和發展,同時也會促進傳承。
3.希望中國延邊“盤索里”第三代傳承人能夠在傳承和保護上繼續發揮自己的熱量,為接下來的傳承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釋:
①②③④金藝蘭.“盤索里”音樂研究及文化闡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21-22.
⑤⑥⑦寧穎.延邊朝鮮族“南道盤索里”傳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