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倫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現代音樂的發展除了要做好創新工作之外還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因此有很多作曲家開始對中國現代鋼琴音樂展開探索,進而通過與族元素的融合呈現出全新的音樂效果。而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距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歷經多年的發展,京劇已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一套舞臺表演形式。將京劇元素應用于中國鋼琴作品中,可以進一步推進兩種文化的有機融合,從而呈現出獨特的生命力。
京劇是我國的國劇與國粹,到今天已經發展了二百多年,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京劇歷經了歲月的沖刷與沉淀,已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舞臺表演風格與模式。隨著世界工業革命的開展,我國的京劇表演藝術開始走出國門,其中《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優秀京劇作品成功登上了世界的舞臺,進而使得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開始關注這一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在世界音樂文化中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鋼琴的興起,鋼琴曲就受到了廣泛地關注,并憑借其音色以及表現力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了廣大音樂演奏者的歡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音樂家在了解鋼琴的演奏模式之后開始加強了對其的創新與研究,將京劇元素融入到鋼琴作品當中,進而創造出包含我國特色的音樂表現形式。
隨著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化,將中國鋼琴作品中融進京劇元素的實踐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紅燈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二者融合的音樂作品,對推動京劇元素與鋼琴的進一步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總體上來看,在中國鋼琴作品當中加入京劇元素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大大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與此同時,京劇元素與中國鋼琴作品融合的獨特音樂表現形式越來越得到世界上廣泛的關注,強烈地體現出了我國獨特的文化背景與內涵,對世界音樂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
1.鋼琴作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鋼琴作品開始與京劇中的唱腔、伴奏、音調等元素加以結合,例如在《蘇三起解》中運用了京劇的曲調,而《紅燈記》則將京劇旋律融入其中,進而可以讓聽眾們可以在鋼琴作品中感受到京劇元素的魅力。不同的音樂家在進行二者融合的過程中往往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更加廣泛而多樣地豐富鋼琴演奏曲的表現形式;同時,京劇唱腔元素的加入也為原有作品增加了宣泄情感的途徑,可以更好地激發出聽眾的情感共鳴,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為我國音樂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例如《遺失的日記》、《京韻》等作品都是充分將京劇特色與鋼琴結合起來,進而在京劇元素中找到鋼琴作品的創作靈感。當這些富含京劇元素的鋼琴作品可以在世界舞臺上演奏的時候將會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廣我國的音樂文化,不斷豐富我國音樂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品質。
2.鋼琴練習曲
在日常彈奏鋼琴練習曲目的時候如何可以將京劇元素融入其中,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鋼琴演奏的技巧,還可以為我國鋼琴音樂家的培養提供有利條件。
拿《單音斷奏練習》來說,里面就蘊含了大量的本民族文化,進而在練習的時候不僅可以加強對彈奏技巧的了解,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時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過程中,鋼琴的練習曲目的數量與質量也發生了顯著提升,例如《京劇曲牌鋼琴練習曲四首》等練習曲就為原有的彈奏練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進而幫助學習演奏者可以接觸到更多的音樂作品,進一步提升學習彈奏的積極性與專注程度,最終實現提升文化遷移效果的目的[2]。
以孫以強創作的《谷粒飛舞》為例,就是借助快速同音敲擊的方法來突出音色的表現效果,也正是京劇元素在鋼琴曲中的有效運用為鋼琴創作打開了新的局面,進一步推動了鋼琴演奏曲的深化發展。
1.音響與表現力的應用
將京劇元素中豐富的音響手段運用到鋼琴作品的演奏當中可以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作品中節奏、旋律以及強弱的變化,例如張朝的《皮黃》就是在鋼琴樂曲演奏過程中著重強調了京劇元素中音響的表現力,進而借助一些和聲手法的運用體現出鋼琴作品的鮮明個性,通過音響的對比效果來凸顯京劇元素的獨特魅力;江文創作的《午后胡琴》也是通過對二黃音調的改編有效推動了京劇二黃元素與鋼琴作品的結合;《遺失的日記》是京腔和戲曲結合的典型代表,而《京韻》則借助雙鋼琴以京劇曲牌為靈感創造出的富有京劇特色的作品。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可以更好地為世界聽眾展現我國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將京劇音響與鋼琴作品有機結合也可以為京劇原生因素的發揚提供新的渠道,也為京劇文化的延續提供了不竭動力。京劇音響的運用對演奏者對演奏知識、演奏技巧以及視野思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可以進一步提升鋼琴的演奏效果,應不斷加強對京劇元素的探索,進而有效推動二者交融的深化,提升京劇元素的運用效果。
2.板腔式變奏體的應用
我國的京劇與西方的鋼琴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音樂形式,其中京劇是板腔式音樂,而鋼琴演奏采用的則是十二平均律制。通常情況下,板式變奏體在演奏的過程中具備著漸變的特點,既呈現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特點。
以黎英海的作品《夕陽簫鼓》為例,這首作品就是以板式變奏體的音樂形式為基礎,但卻對原有琵琶古曲的段落結構做出了改動進而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簡潔,但在總體布局以及旋律變奏等方面則依然遵循著板式變奏體的相關原則。
3.多聲化唱腔曲調的應用
每一種音樂元素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因為其單調性使得其聲化發展進入瓶頸,在這一階段聽眾也會產生相應的審美疲勞,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在鋼琴作品加入一定的京劇元素,從而有效豐富作品的內涵與特色。
以王阿毛的《生旦凈末丑》為例,就是通過對主題和音響的運用充分發揮出京劇唱腔的優勢特征;而鋼琴伴唱《紅燈記》則更是充分將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鋼琴音樂藝術演奏的特點融為一體,極大地推動了兩種元素的沖擊與碰撞。鋼琴伴唱《紅燈記》是根據中國現代革命京劇《紅燈記》所改變,在保留原有京劇元素的基礎上加入了西方的鋼琴彈奏技法,大大豐富了整體作品的豐富程度,進而這是作品也成為在國外演奏的經典曲目。外國的音樂愛好者在欣賞這首曲目的時候也可以從中體會到我國京劇元素當中的文化內涵,使得聽眾可以身臨其境。
張朝的鋼琴作品《皮黃》是京劇元素與鋼琴作品融合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通過對京劇板式體結構以及獨特鋼琴手法的巧妙運用展現出了更加豐富的旋律、和聲以及節奏變化。在結構體以及唱腔的運用過程中,整部作品的結構愈發明朗,這也幫助了演奏者可以更好地把握音響效果,增強與聽眾之間的情感共鳴。
很多時候,作曲家在進行京劇元素與鋼琴作品融合的過程中,往往會通過戲曲的音調來模仿京劇唱腔的感覺,但因京劇唱腔的音高與音色都具備十分豐富的變化特點,這也會大大增加鋼琴演奏的難度。同時,只是將京劇唱腔復制在鋼琴演奏當中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融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二者之間的變化。
在鋼琴作品《皮黃》中,作者在表現京劇元素的時候并沒有選擇直接將京劇中的腔調和音響效果照搬過來,而是提煉出了一些核心的腔調,將西皮與二黃的核心三音巧妙地融入進了和聲之中,并借助裝飾音的巧妙運用來豐富作品的風格特點。
作品《皮黃》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張朝通過大量的分析與研究將傳統京劇當中的伴奏樂器音響有機地融入到整首作品當中,進而其中可以體現出鮮明的戲曲節奏款式[3]。一開始的導板是由大量的倚音以及顫音構成,給人以強烈的舒緩、自由之感,仿佛置身于戲臺。同時,其中附點節奏搭配十六分音符也一直不斷地點綴著氣氛,而快三眼的部分也充分利用民族感節奏加強節奏的配合。
《皮黃》作品的和聲構造主要是以降E 調為基礎,加上和弦外音的配合進而營造出強烈的京劇韻味。這首作品與傳統西方音樂中的和聲形式不同,而是根據其中具體的情感與內容進行和聲的加入。例如在[流水]就運用了非常具有特色的表達特點,在完成五級對I 級兩小節的轉換之后又將V 用VII 代替,加上上升Re、升Do 這兩個和弦外音的充分配合,可以給人以更加豐富的和音效果。與此同時,左手和聲變換對旋律和聲的形式進行了有效創新,進一步豐富了和聲色彩。
板式變奏體的應用主要是以一個曲牌為基礎,通過“抽眼”、“叫散”、“借字”等多種手法的充分運用,有效形成不同的板別,在將這部分板別按照規律聯系在一起,最終形成成套唱腔。而在張朝的作品當中,并沒有直接采取傳統的格式,而是在對原有板式結構體裁進行有效創新之后再與鋼琴作品有機結合。通常情況下,板腔體音樂曲調包含著非固定旋律的變化反復,而作品《皮黃》當中也是通過不同的板式構成完成的整體結構[4]。
與此同時,《皮黃》中對散板的運用則更加突出地表現了其中蘊含的張力,打破了西方音樂中固定節奏的固有模式,通過緊打慢唱的感覺通過鋼琴演奏有效表現出了搖板里松弛的感覺,給人以悠閑舒緩的聽感。
總的來說,中國戲曲音樂結構呈現出了與西方音樂截然不同的特征,如何在二者融合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每一位作曲家都需要探索跟思考的問題。隨著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找到的二者之間的平衡,同時借助科學、合理的手段解決了我國傳統京劇元素與西方音樂形式之間的矛盾,推動二者的和諧統一,進而在進行音樂演奏的過程中,既可以展現出濃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又可以流露出鋼琴演奏的音響特點。
綜上所述,將京劇元素與中國鋼琴作品相結合是推動我國音樂發展的新的契機,京劇中唱腔、曲調等元素的展現也大大推動了京劇在現階段的創新與發展,而與京劇元素的融合也使我國鋼琴曲的發展登上了新的臺階。因此,在日后發展的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優秀素材的發掘與融合,將我國的音樂作品更多地展現在世界的舞臺上,這不僅可以推動我國音樂的創新與發展,還為世界音樂文化的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