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樹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133000)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 年)是法國著名的印象派音樂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法國巴黎的圣日耳曼。少年時的德彪西,得到莫泰夫人的賞識并師從她學習鋼琴,得到了前往巴黎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更好地學習鋼琴和有關作曲的知識。在校期間德彪西因為聽覺天賦極高,對音響效果進行大膽嘗試而受到關注,德彪西1884 年以康塔塔曲《浪子》獲得羅馬大獎,然后有了去羅馬進修學習的機會,進修結束回到巴黎。
德彪西的寫作高峰期是從1890 年開始,一直到1910 年結束,他在這個時期寫出許多不同風格的印象主義題材音樂,被后人稱之為“印象派鼻祖”。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鋼琴前奏曲《亞麻色頭發的少女》、鋼琴曲《版畫》、歌劇《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管弦樂作品有《牧神午后》、《夜曲》、《大海》、《意象集》等等。不僅在創作上下功夫,德彪西曾經撰寫并發表過關于音樂創作理論方面的論文,清晰地說明他對于音樂審美上的認識。
德彪西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第一單簧管狂想曲》誕生于1909 年至1910 年間,并帶有鋼琴伴奏。這一時期涌現出大量的單簧管音樂作品,這部《第一單簧管狂想曲》就是其中一首。《第一單簧管狂想曲》不僅最吸引大眾的目光,也是演奏次數最多的“狂想曲”。他的這首《第一單簧管狂想曲》不光是給法國單簧管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也對世界單簧管的發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德彪西的音樂創作雖然規矩方整,卻不完全是保守,所以這部有著敞開式的“狂想曲”體現了他獨有的創作手法。這首樂曲的音樂雖然抒情,但卻有著銳利的風格,這就把聽眾融入到一個夢幻、虛渺的空氣里。后期的處理中,德彪西又把這首樂曲改編為由管弦樂隊伴奏,其效果得到了升華。短小精悍的主題、充足的織體、隨意的曲調、不單一的結構貫穿在整部作品中,印象派創作的風格也幾乎如此,德彪西的創作風格就是最好的體現。這首樂曲的旋律、音程、節奏有著靈活性,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方法與色彩的把控上有一定的要求,演奏者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的同時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演奏音符,這樣無法表現出德彪西獨特的音樂魅力。
德彪西的創作不僅創立了印象派音樂風格,更重要的是把印象派的創作推向了高峰。他的風格既包含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元素,同時把音樂理論和音樂創作手法上將現代因素完美的融入結合其中。
印象派的音樂框架不集中、不清晰,曲式結構也散漫不拘束,像《第一單簧管狂想曲》這樣的作品在內相當一部分作品還是清晰的保留著奏鳴曲式三部曲式結構的特征,除了這個特點外,這部音樂作品還在呈式部中還是用了回旋曲式的創作手法。
《第一單簧管狂想曲》的曲式結構主要有呈示部、插部、再現部、尾部等。這部“狂想曲”曲式結構由引子、呈示部、第一插部、展開部、第二插部、再現部、結束部、尾聲組成。所有結構的旋律里,關于情景和創作的方法不盡相同。音樂和聲色調濃烈、樂曲結構不單一、速度嚴格清晰、力度掌控得當。作品的音樂旋律和調式結構看似不嚴謹,但音樂的走向中包含著精致而又緊密的邏輯結構。
德彪西《第一單簧管狂想曲》的序言段落,在鋼琴八度音程的編排和微弱、輕巧安靜的演奏中開始,使人無法理清音樂的頭緒,接著三連音中半音的效果,通過不協和的音程效果展現出來,這樣才能完美地將秘密、緊張的空間帶出來,牽引出單簧管的演奏。樂曲主奏最開始吹奏的前三個音難度較高,要求演奏者對于演奏技術和氣息的掌控,乃至單簧管的密封效果。
通過譜例就能看出,通過小三度和大二度的使用,表現出G、降B、C 三個音的關系,不完全協和、不協和在對抗上產生的火花,使得音樂效果黯淡不明亮。
樂曲第4 小節里,作者將鋼琴伴奏中三連音的最后一個音符由C 改為降C,小三度音程轉為大三度音程,看似不經意的改動,音樂聽覺上不僅產生了變化,整首樂曲的境界也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正是德彪西對于音響效果獨特的處理手法。在單簧管的演奏中,小字一組降B 的演奏通常是在A 音上加高音鍵的演奏,這樣的演奏在處理弱音的時候往往不是很干凈,如果通過A 鍵再加右側第三個琴鍵,雖然聲音干凈,但卻不好演奏,并且降B 到小字二組C 的演奏,同樣不好演奏,降B 這個音的演奏需要將按鍵孔全部打開,小字二組C 的演奏要將所有按鍵孔堵上,這時手指會產生僵硬感不能順暢流利的吹奏。因此,往往對于演奏小字一組的降B 音,經常采用第一個方式,同時將左手無名指和右手的按鍵孔全部堵上,演奏出的降B 才會色彩清晰,接下來音與音之間的順接才會順暢、工整、整潔。在演奏樂曲時,演奏者口型的保持和氣息的運用也是需要注意的。這樣才能更好地把這部作品開頭的虛幻、靜謐表現出來。接下來,隨著音符、樂曲節奏的變化也讓速度和力度發生了改變,慢慢把雜亂與焦灼的氛圍引出,隨后回到原速,回到安靜的空間里加入樂曲中。
從第9 小節開始,開頭逐漸退去,鋼琴優緩而來。通過由三連音組成的九和弦音程將主題帶出來,通過三連音結構編排的變化,使得樂曲在聽覺上也產生了從黑暗到光明的感覺。微弱的演奏處理仍舊是主要演奏手法,這樣單簧管的演奏才輕松自如。單簧管色彩的輕柔沉著和鋼琴伴奏的編配融入正正好好,單簧管清澈透亮的色彩,在一片硝煙中看見了曙光的黎明。
在第32 小節中使用了裝飾音,在降A 和C 時,降A 的演奏需要將右手的孔位和按鍵按住,裝飾音的演奏只需要動左手就可以了,這時C 音的過度才會平穩。
樂曲第36 小節中,降E 的演奏使用了顫音演奏。有關顫音的演奏技巧確實不少,但較為普遍使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左手將降E 音按住按實,顫音的發出需要左手三個指頭同期勻速地抬起、落下;第二種技法是通過右手來演奏降E音,此時的顫音演奏需要同時將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抬起;最后一種是左手要把降E 音按住按實,演奏顫音時右手的食指同時將側邊下面的兩個鍵按下。
這三種顫音的處理方法是較為常用的,這三種演奏的處理對于音準和演奏上的處理較為準正確、辯解,其他的演奏技巧左手的處理會出現前后相繼抬起的效果,從而其他音也會出現問題。
第39 小節里使用了音階的走向,由降A 大調的五級音開始結束在降A 大調的三級音C 上,這個部分將樂曲主題呈現,繼續帶領樂曲主題的出現,還將樂曲曲調提高了八度。這里音階上行走向由弱進行大微弱,音的高度也隨之提高,演奏的力度卻沒有提高,演奏者此時要掌握高音的演奏技巧,嘴唇不能用力過猛,面部肌肉松弛,氣息沉穩有力,每個音都產生共鳴的效果,隨之進入主題。
樂曲第53 小節中有一個演奏的難點。組成樂曲旋律的音符是中音的升A 和B 兩個音。在升A 和B 的演奏時,就是演奏e 小調的,B 這個音的演奏盡可能使用右手小指。因為樂曲速度較快,演奏升A 時,手指不光只演奏升A 一個音,演奏B 音時,要將其他孔位全部按住,這才有利于樂曲的演奏。
進行到第57 小節時,樂曲來到了第一插部第一部分的結尾,此時出現了旋律華彩技法的演奏。這個演奏需要在此處最后一拍上做一個漸慢的演奏處理。鋼琴伴奏不復雜的襯托,減三度和弦的分解及松散的使用,加倍襯托出玄妙、焦灼的空氣。
樂曲第72 小節處,再次出現顫音的演奏,小字二組升A 的演奏,這個技法同樣是難點。單簧管演奏時同時將右手和左手的食指按住,便形成了小字二組升A 這個音。它的顫音只需迅速將右手的食指抬起。這個演奏技巧通俗易懂,顫音的小二度關系也十分明了,很適用這一小節的演奏。
相同音、相同顫音演奏的第82 小節,此處升A 的演奏就要同時用到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中指,這里隨后出現了裝飾音升C,升C 的演奏就可以直接通過右手的食指按下側邊的第三個琴鍵,同時打開右手的中指,升A 與升C 的連接才會自然。這個技巧也經常在升F 大調的琶音演奏中使用,方便、干凈,還能提速。
在第189 小節進入了樂曲演奏技巧的難點。全部變化音的演奏幾乎將雙手的小拇指全部用上,速度非常快。單簧管演奏時由于小拇指需要按住很多的琴鍵,所以小拇指時刻準備好,必須輕巧,雙手需要完美的搭配,確保在互相不干擾的情況下完整演奏出旋律。這里的旋律要將結尾猛烈、焦灼的空氣渲染出來。
第202 小節和第203 小節的演奏運用了漸強手法,三個強音中強的演奏,氣息有勁飽滿,降E、降F、G 三個強音在演奏時演奏者必須鏗鏘有力的吹奏,音高的準確性同樣值得重視。筆者提倡這三個的演奏音通過氣息頂上去的音色會比直接通過舌頭吐音相對準確,且有力量,這樣樂曲的演奏才會在強烈且伴有激烈、強烈力度的高音中結束。鋼琴的伴奏盡管只有一個和弦,使用三個八度音程來演奏的音同樣具有震撼的效果。樂曲最后部分的結束音,雙手交替演奏兩個八度的大三和弦,剛勁的演奏中結束樂曲,這也充分展示出德彪西對于和聲色彩的運用,以及對于音響效果的掌控和使用,讓樂曲有了一個完美的結束。
德彪西不僅是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還是富有文學氣息的音樂家。在世紀之交的時刻,德彪西常苦惱于創作無法像新的方向邁進,此時的他就像文人墨客在創作時要達到的聲韻細膩的效果,就像印象派畫家要運用色彩的變化留住萬物的瞬息變化,德彪西從中找打了些許靈感。所以在德彪西的音樂中,簡潔的、示意的、虛無飄渺的特點直接明了,組成了德彪西特有的音樂符號。德彪西創作時常會用到復節拍和復節奏,不規則節拍的出現會削減音樂向前的力量。作品的樂句常用精巧的動機進行連接,躲避往常使用的重復、擴充、發展等創作手法,這部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作。
這首作品演奏的要求和方法非常多,要求也相對嚴格。音色首當其沖,單簧管對音色的把控也有著極高的要求。好的音色不僅能吸引聽者,還能更好地表達感情,豐富演奏的內涵。音色好似事物的外在形象,第一印象的重要勝過一切后來的裝飾。這部作品中時刻體現著音色的重要性,還有音準貫穿于整部樂曲的前后,音準的意義更是不用說的了。不完整的音準將有損樂曲主題,影響音樂審美。樂器本身的制作材質,氣候的變化同樣影響樂器音準的表現。這就要求演奏之前演奏者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校音,所以在我們練習時就要將良好的習慣養成,還要了解樂曲中演奏符號,其他符號的作用。了解作曲家寫下的每個音樂術語,規范每一個練習動作。
本文通過從《第一單黃管狂想曲》所屬的時代進行論述,對作品結構進行分析,來說明作品的演奏技法。這也使得大家對印象派音樂的風格有了基本概念,也為單黃管得演奏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從客觀角度對作品分析,有了演奏上最可靠的理解。所以在演奏這曲旋律時,會考慮到樂曲帶來的畫面感,也會去體會作曲家在寫作這首樂曲是的心境,只有理解作曲家獨特的音樂塑造性時,才會使德彪西的音樂更加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