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飛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450064)
現如今融媒體發(fā)展迅速,媒體傳播格局更新,對高校來說,如何才能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促進校園融媒體建設,也是高校新聞媒體工作者急需解決的難題。截至2020 年6 月,我國網民數量高達9.4 億,大多數網名均使用手機上網,更有大多數網民通過手機等移動端設備觀看視頻,小視頻成為網民觀看視頻的主要形式,也是傳統內容的最基礎組成部分。
隨著融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短視頻對于融媒體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得到了廣大用戶的青睞。很多短視頻開始通過真實的視角記錄大眾的生活,十分“貼地氣”,傳遞著社會正能量。
現如今,短視頻已成為手機等移動設備端接收傳播信息的主要載體,并且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碎片化趨勢愈發(fā)嚴重,短視頻能夠讓廣大用戶在簡短的幾分鐘內得到信息價值,效果明顯。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平臺、新媒體等,逐漸朝向融媒體方向發(fā)展,但是融媒體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在融合過程中,只是將傳統媒體的內容通過新媒體形式展示,甚至直接移植到微博、抖音等平臺中,缺乏對新媒體傳播渠道優(yōu)勢的認知,認為其只是提供豐富展示方法和互動方法的新的媒體平臺。因為思想觀念的滯后,技術、設備的落后以及專業(yè)化人才隊伍的嚴重匱乏,都對高校融媒體的建設產生直接影響,一些僵硬、繁雜的圖文也逐漸被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取代,無法有效發(fā)揮信息的傳播作用,更無從談起思想育人、引導學生的作用[1]。
對高校校園媒體建設和發(fā)展來說,很多高校的觀念和思維嚴重滯后,仍停留在原有互聯網思維匯總,認為融媒體只是單一的媒體的結合,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對信息進行傳播和發(fā)布,僅使用一篇通稿便能夠適用于全部媒體中,并且缺乏對新興輿論宣傳形式的了解,大學生是目前網絡使用者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但是高校缺乏對大學生互聯網接收信息習慣的了解,關于融媒體發(fā)展和建設的研究嚴重不足[2]。
在高校融媒體發(fā)展過程中,其新聞素材較少,對于一些普通高校來說,收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素材十分困難,多數素材的內容為學校會議內容、文藝活動等內容,同質化十分嚴重。僅僅將這些內容通過新聞稿播報形式利用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對師生缺乏吸引力,并且多數受眾不會養(yǎng)成良好的接收習慣,黏性不足,紙質信息使校園媒體的影響力嚴重下滑。
專業(yè)人才對于高校融媒體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結合現狀分析,目前很多高校仍使用幾名專職人員帶領學生進行校園媒體運營的工作模式,具備網絡思維的專業(yè)新聞工作者匱乏,還有很多大學的新媒體由學生管理,內容及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融媒體發(fā)展的要求,也就無法為廣大受眾提供優(yōu)質的信息。在短視頻制作方面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部分高校建設了電視臺,但是其內容和形式停滯在現場錄制和播報方面,專題性深度不足,視頻內容創(chuàng)新性較差,無法吸引受眾,也無法發(fā)揮短視頻的功能和優(yōu)勢。
在高校發(fā)展和建設融媒體的過程中,雖然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效融合,但是素材的采編工作模式仍然相對滯后,多通過文字記者寫文、攝影記者攝影,形成的圖文影像交給新媒體進行簡單排版,之后傳到各個新媒體平臺,不具備“中央廚房”的媒體融合理念,無法實現多種傳播形式的文字腳本,因此很多媒體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完善,對工作質量和效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3]。
更新思想,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融媒體發(fā)展格局,首先,高校需加強對校園媒體的重視,加大建設力度,將校園媒體作為高校引導大學生思想觀念,開展思政工作的前線場所,同時也是對外界展示學校的辦學成果,擴大生源的重要平臺,更是凝聚師生、強化輿論引導的主要載體,不僅需要具備傳統媒體具有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還需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趨勢,符合技術發(fā)展的要求,滿足大眾審美的需要,促進高校融媒體的建設,深刻認識到高校融媒體對于維護學校形象、加強輿論引導、凝聚師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該過程中將短視頻當作融媒體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提高傳播信息的價值性、深度性和時效性,吸引廣大師生的關注,提高融媒體影響力,拉近與師生之間的距離,不斷提高其傳播效能[3]。
對高校來說,媒體是進行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媒體發(fā)展的重視,促進媒體的全面、深度融合,并且不斷更新自身的理念,了解傳播受眾群體以及傳播的具體規(guī)律。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都習慣于在手機上收看短視頻,高校需要在媒體建設過程中不斷強化短視頻的優(yōu)勢,通過短視頻提高校園媒體的權威性、傳播力和西吸引力。
對高校管理人員來說,需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思維,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利用,進行政策宣傳、經驗傳播、典型模范樹立以及院系指導工作開展等相關工作。促進融媒體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大對視頻制作設備、財力、人力的投入,只有得到學校管理層的充分重視,才能夠確保高效融媒體的發(fā)展,為短視頻制作營造良好的空間[4]。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廣泛應用,主要原因在于其傳播內容能夠吸引廣大受眾,形成一種強烈的共鳴感,很多短視頻訴說的便是普通人身邊的故事。
對高校來說,高校也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其生活規(guī)律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可以根據廣大師生最為關注的學習、科研以及生活等客體,通過微視角切入故事的主線,使用原聲話語對校園人物的點滴故事進行講解。在進行短視頻制作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其成為其他新聞形式,不僅僅局限于對新聞內容進行簡單地播報,還不需要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深度性。如果高校條件云訊可以設置專門的短視頻欄目,定期推送短視頻產品,這樣有助于提高高校媒體短視頻的新引力和影響力,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對受眾群體的吸引力。
媒體與媒體競爭的本質便是人才與人才之間的競爭,媒體的核心優(yōu)勢也是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因此,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其關鍵便是加強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對校園融媒體建設來說,若想加快其發(fā)展步伐,則無法離不開具備新型互聯網思維的專業(yè)性人才。理念屬于頂層設計的一種,也是設計的依據,需要及時更新理念。
對校園媒體管理人員來說,還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能夠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能夠發(fā)現新的網絡傳播渠道,對受眾有充足的了解,了解互聯網傳播的優(yōu)勢。新媒體時代,內容至關重要,互聯網產品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新,對于高校短視頻來說,作為視聽產品的一種,更需要體現創(chuàng)新性和校園特色,與社會上一些質量不佳的視頻有效區(qū)分,與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真實面貌相符,能夠深入體現大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引發(fā)其對未來的思考,同時展示大學生的青春氣息[5]。
對短視頻的發(fā)展來說,新興技術對于促進其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航拍技術、豎屏拍攝技術、直播技術等,目前也得到了高校短視頻創(chuàng)作的廣泛應用。近些年很多高校也開始使用新興畫面拍攝技術。
加快校園融媒體建設,體現短視頻功能優(yōu)勢,崗位設置的優(yōu)化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需要建設好新聞中心。根據共享和資源優(yōu)化的原則,成立全媒體中心,對校園內外展開宣傳工作的過程中,可以設置采編部門、視聽部門和審核部分,采編的職責為采寫文字、視聽的職責為制作音頻視頻,加工制作為媒體需要內容,保證題材的共享,形成各部門聯動的全新媒體格局,保證校園新聞素材形成的質量,使用最少的工作人員制作和發(fā)布最多形式的作品。在這一采編模式下,可以通過多個媒體進行一同策劃、實現素材的有效共享,有效節(jié)約新聞制作的成本,并對媒體產品及受眾群體進行嚴密劃分,保證了傳播的針對性和定向性,實現了“點對點”傳播模式,并且工作人員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得受眾用戶的反饋建議,并定期組織輿情分析,不斷完善工作。
綜上所述,現如今我們正處于融媒體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對廣大高校媒體工作者來說,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對傳媒工作模式和方法進行完善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提高師生吸引力,深受大家新聞樂見的作品,不斷發(fā)揮校園媒體的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中短視頻的作用和功能,傳達師生的聲音,促進高校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