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豫川
(黃淮學院,河南 駐馬店463000)
素質教育在現階段的大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素質教育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還可以確保學校具有良好的教學氛圍,這對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重視素質教育的開展,并積極在教學中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對素質教育工作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基于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落實引入紅色歌曲,這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代高校大學生會受到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從而使其思想道德和行為舉止方面會逐漸表現出了一定的時代特點:
1.從當前高校大學生的總體情況來看,多數學生思想還是比較積極向上的,且具有一定的愛國情懷,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關心社會熱點。但是在實際行為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普遍存在思想脫節的現象,且很具有較強的功利性。
2.絕大多數學生理論知識比較薄弱,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會產生抵觸情緒,對于教師傳授的知識接受態度不夠端正。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還會對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
3.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但是基礎學習能力比較薄弱,因此他們在理論學習上往往都會不夠積極,且嚴重缺乏抗壓能力。
4.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來講,由于受到年齡和知識的限制,所以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會表現的非常沖動。且大多數學生都會對家長的意見產生排斥現象。而且在產生負面情緒時無法及時有效的找到合理的傾訴渠道,導致產生負面心理傾向。
良好的素質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品質,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具備正確的三觀,因此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必須要將文化與教育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具備文化素養的同時還可以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針對目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思想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缺乏對于文化的滲透以及精神的洗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目前我國高校素質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過分重視政治素養教育,從而嚴重忽略了人文精神培育,這樣就會導致教化與文化分離,兩者一旦分裂就會使學生失去文化自信。包裹著不同價值觀的多元文化及意識形態借助互聯網涌入我國,在百家爭鳴的文化取向中,如果缺少文化自信支撐學生就會產生迷茫,使其意識形態不夠堅定。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并沒有將文化自信融入到其中,使思政教學主線內容缺乏。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從來都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底色,只有將兩者進行全面的融合,才能促使素質教育質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源泉,因此作為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定要利用話語媒介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靈魂,話語是否有效、是否擲地有聲是影響思政教育實效的關鍵。但是從目前高校的素質教育情況來看,仍存在教育理論“失語”的情況,究其根源在于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能將傳統文化徹底的融入到教學當中,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教育缺乏根基,使其理論應用何種教學模式和方法都無法提高學生思政綜合素養,使知識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喪失活力與說服力。
做為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必須要率先垂范自己的能力和思想。但是當前由于教師缺乏文化自信,使其在教學中面對文化方面的教育經常表現出底氣不足的情況,這種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中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對素質教育不夠重視;輕視思政課的作用。現階段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不能僅從道德、政治素養方面培養學生,同時還要在文化素養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采取多元化的教學融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頭腦清晰度,使其具備較強的價值判斷能力。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其它教學活動存在很大的不同,是觀照人本身的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進行人文關懷,然后在此基礎上塑造學生完美心靈。如果在教學中不能將傳統文化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融入到其中,素質教育也將失去應有的意義,使教師與學生間存生較大的疏離感。
音樂有著較強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可以作為開展美育的重要資源,將其應用在素質教育中不僅可以提高教育活動的育人價值,同時還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具備較強的人格魅力。
對于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來說,主要集中在思政課堂上,大學思政課堂的學習內容實際上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縱觀中國近現代史,與我國的傳統化和命運緊密連接。其中含有大量愛國主義歌曲資源,不僅是文化意識的特殊形態,同時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積累出來的寶貴財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近代愛國主義紅色歌曲與思政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利用歌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來感染和吸引學生,這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非常重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具備較強的憂患意識,并在日后的學習中努力學習,為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有助于學生良好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教師在開展素質教育前,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搜集有關的愛國情懷類歌曲、歌詞、歌譜、音頻等素材,然后在其中滲透思政教育相關內容。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主要是圍繞中國近現代史展開,在我國近代歷史中,也有很多與之相關的紅色歌曲,可以說是一種集革命教育、愛國教育、道德教育為一體的重要優質教育資源。對此,教師應該重視起來,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合理選擇。積極探索課程內容與紅色歌曲的結合點,在不同的教育階段運用不同的歌曲內容。比如在林則徐禁煙和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我國處于一種危亡圖存階段,教師可以引入有關歌曲《種大煙》《義和團》《光復紀念》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努力爭取解放,希望當家做主,對此教師也可以選擇有關歌曲《長城謠》《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團結就是力量》等;改革開放新時期,這個階段我國勵志積極打開大門走向世界,實現民族富強,對此教師可以引入歌曲《歌唱祖國》《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以此來構建相應的紅色歌曲資源庫,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歌曲輔助教學,這樣可以更好的創造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高校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在整個教育中全面貫穿育人理念和精神,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覆蓋面廣泛,將“兩課”作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現階段,絕大多數愛國主義歌曲都能承載和傳導思想教育內容,可以將近代史和現代中的思想道德觀念有效的折射出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作為高校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積極借助音樂元素將愛國思想內容和價值折射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歌詞、音樂創作者的感人故事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學習和欣賞音樂的同時可以形成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并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等。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
在素質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注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結合實際情況優化教學環節,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
在教學中,針對每課的不同目錄匹配不同的歌曲,以此作為教學資源。首先播放相應的歌曲,組織學生聽賞,然后采用歌曲作者簡介、愛國歌曲試聽、賞析、學唱及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板塊來靈活安排。在這一環節為學生介紹作者生平、歌詞大意、歌曲創作背景等等,“歌讓學生把握整體的輪廓,然后再指導學生進行聽賞和學唱,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在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氛圍之后,再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入到與歌曲以及教學內容有關的年代歷史中來,以此加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此外,在課余時間,教師也可以積極組織紅色歌曲演唱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受到感染和影響,最終培養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有效的豐富教學內容,讓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多樣性、趣味性,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落實大學生的人格品質養成教育,有助于促進當代大學生良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綜上所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教師要想提高素質教育質量,就必須要將文化自信內容融入到教育當中,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教學內容,積極利用紅色歌曲開展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還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