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鵬
(山東省濟寧市工人文化宮,山東 濟寧272073)
創新是藝術形式得以發展和延續的基本條件,如果在作品創作過程中不加以創新,那么就無法實現藝術形式的長久發展,由此可見,創新是藝術形式的核心。舞蹈編導需要具有組織能力、排練能力、結構能力以及編舞能力,她們是舞蹈作品的締造者,能夠直接決定舞蹈作品的完美與否。作為舞蹈編導應該在作品創造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改進和創新,避免一成不變,從不同的角度更好的傳達情感,提升舞蹈創作的整體水平,打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藝術魅力的舞蹈作品。
舞蹈編導是舞蹈藝術的基礎,想要舞蹈作品的創作獲得成功,舞蹈編導必須具備以下專業素養:
舞蹈藝術與音樂、文學、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都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將音樂作為精神,文學作為內涵,美術作為標準的一種人體動作。舞蹈編導首先應該具備這幾方面的專業素養,即專業的音樂素養、文學素養以及美術鑒賞能力,其中以音樂素養最為重要。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能夠幫助舞蹈編導將舞蹈的內涵真正的表達出來,也是舞蹈編導的基礎所在。因此舞蹈編導必須具有良好的音樂思維和感知能力,通過音樂主題來展示舞蹈創作的內涵,良好的文學修養又能夠給編導帶來豐富的舞蹈語匯,良好的美術鑒賞能力能提升觀眾的感官。
任何藝術形式的創作都需要豐富想象力和縝密思維能力,充分合理的利用想象力和聯想力,在縝密思維能力的幫助下,使得自己所創作的舞蹈作品更加豐滿有內涵。想象力、聯想力為舞蹈創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在大膽創作的同時,邏輯思維能力讓舞蹈作品在細微之處也能使人津津樂道,在情感和情節處理方面也顯得更加精美無暇,思維能力是舞蹈作品的骨架和經脈,只有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夠使得舞蹈作品更上一層樓。
舞蹈藝術的創作主要是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舞蹈編導應該熱愛生活深入體驗生活,善于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發現能夠用于創作舞蹈的素材。沒有生活作為基礎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作為舞蹈編導,應該切實的深入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觀察舞蹈創作素材,在收集的素材中進行創新,提煉出能夠應用于舞蹈中的素材,表達人們真實的情感,真正做到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人民。
舞蹈編導除了上述幾項專業素養之外,還應該具備最重要的創作和排練的專業素養,這要求舞蹈編導必須具有一定的舞蹈技巧、技能,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夠對舞蹈動作進行提煉、創作、組合和發展,直觀的向觀眾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和創作意圖。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積極的對其他舞蹈作品進行鑒賞,與其他舞蹈編導人員進行經驗交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揚長補短,善于積累經驗,經常進行反思,不斷學習專業技能,讓自己掌握更廣博的舞蹈知識和文學素養積累,從而讓自己在進行舞蹈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由量變產生質變,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過程中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舞蹈除了具備最必須的基本編創基本功之外,還應善于捕捉舞蹈演員的內心情感。舞蹈作品向需要舞蹈演員向觀眾們呈現,舞蹈演員的內心情感關乎著觀眾們的觀感。每一位舞蹈演員都具備豐富的內心感情,當進行舞蹈表演的時候,可能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情感,作為舞蹈編導應該細心及時的捕捉到舞蹈演員的情感的流露和轉變,當舞蹈演員流露的情感和舞蹈作品本身傳達的情感相互沖突時,舞蹈編導應該幫助舞蹈演員理解舞蹈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便于舞蹈演員能夠更加順暢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將舞蹈作品和情感相融合,更好的向觀眾進行舞蹈作品的表演。
舞蹈作品的好壞取決于舞蹈編導,客觀的生活環境對每一位舞蹈編導都是平等的,但是為何有人名揚天下,而有人卻無人問津?筆者認為主要取決于舞蹈編導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否充分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加以創新。比如美國知名的舞蹈作家伊莎多.鄧肯,在她的一生中創作了像是《斯拉夫進行曲》、《第六交響曲》、《馬賽曲》等膾炙人口的舞蹈作品。她不受舞者程序化動作的限制,無拘無束的在舞臺上肆意的通過舞蹈作品才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追尋內心的情感,給古典芭蕾藝術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引發了舞蹈藝術發展史上的革命。正是因為有許多像鄧肯這樣的舞蹈編導,才能夠使舞蹈藝術能夠得以傳承和發展。
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產物,是某一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形成的意識形態。理念則是文化更深層次的融合,進而形成的思想看法。舞蹈編導是藝術創作,需要依托于文化理念,其創作的作品可能會展現出某一地區的文化特色,向觀眾傳遞相關的文化理念。
1986 年,楊麗萍老師創作并演繹的舞蹈作品《雀之靈》一經問世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在楊麗萍老師的演繹下,充分的體現出了舞蹈創新的特色,并在創新中呈現出了新時期的民族精神。《雀之靈》不論是在背景音樂、服裝設計、手部動作、體型姿態以及舞蹈動律等方面都有其特點,充分的融合了傣族舞蹈,用不同的手部動作來展示不同的含義。同時《雀之靈》也充分融入了楊麗萍老師對民族舞蹈的獨特理解,在服裝、動作和音樂的共同配合下,向觀眾們演繹出了一只在森林中沐浴晨光、翩翩起舞的孔雀,也展示出了舞者對民族舞蹈的熱愛,將自己對孔雀舞的獨特認知與民族特色相結合,大膽創新融入現代化元素,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有超越之處,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
《云南映象》是我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以我國云南地區多民族特有的原生態歌舞為參照,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大膽創新,在國內外都造成了巨大的轟動。從《雀之靈》和《云南映像》這兩部作品的成功不難看出,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進行改革創新,為藝術作品注入更加強大的生命力的重要性。能夠使得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藝術作品是具有文化內涵并且融入了舞蹈編導獨特的認知和理念的作品。
表現風格指的是舞蹈作品在文學創作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個性特征,不同時代、不同編導、不同作品的舞蹈表現風格不盡相同,獨特的表現風格是獲得良好口碑的關鍵。
無論是在哪一個舞蹈作品中,想要更好的演繹舞蹈作品,表達其中蘊含的情感,就要運用好舞蹈語言,作為舞蹈編導應該深入的認識個人各個部位的結構,在編舞的過程中運用不同部位結構的特點將舞蹈語言充分的進行表達,形成具有強烈的個人表現風格,讓觀眾不論是視覺還是情感體驗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獨特的表現風格能夠帶給觀眾深刻的印象。比如楊麗萍老師的《兩棵樹》,在表現美感的同時變現出了內在蘊含的情感、《小溪·江河·大海》畫面設計引人遐想,讓人們在遐想的過程中對舞蹈作品進行深入的揣摩,想要有更深入探究其蘊藏深刻意義、楊麗萍老師的《云南映像》敢于突破傳統的文化理念和表現風格,才能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張繼剛老師在前期創作中較多是以民間舞作為表現題材,更加偏向對勞動人民的詮釋和表現,比如《好大的風》、《俺從黃河來》、《一個扭秧歌的人》等經典作品,并在當時的舞壇造成了巨大轟動,在成為軍旅舞蹈編導之后,張繼剛老師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改變,從民間舞到現代舞,從勞動人民到軍人,比如《紅藍軍》、《哈達送給解放軍》、《士兵與槍》等舞蹈作品,到后來的2008 年北京開幕式的總導演和2009 年大型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總導演。從張繼剛老師創作風格的變化中不難看出,以為優秀的舞蹈編導不僅需要基本扎實的舞蹈功底和藝術鑒賞能力,在創作過程中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特色的表演風格,還要追求表演風格的多變,以此來實現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國內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快速提升,人們對于藝術的鑒賞水平和審美水平逐漸提升,在如今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舞蹈創作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貼合當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學習和更新舞蹈知識,積極探索新的舞蹈題材,實現舞蹈作品的創新。
作為舞蹈編導不應該將自己限制在固有的表演風格和舞蹈主題之中,應該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大眾的需求,創作出主題鮮明、新穎獨特的舞蹈作品。每一位舞蹈編導在創作過程中需要靈感,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來,讓觀眾能夠直觀的體會到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總而言之,創新是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根本驅動力,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依賴的是舞蹈編導的綜合素質水平和創新能力。具有創新特色的舞蹈作品不僅要有文化理念作為依托,還要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表演主題,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在經過時間的沉淀之后再次品位不僅不會覺得淡薄,反而會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