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悅菁
(蘇州市吳江區平望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215228)
苗族地處湘西,其民歌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源自大自然動物的聲音,逐漸演變為現代苗歌唱法。但現代社會的發展,諸多流行文化的沖擊,導致眾多少數民族歌曲被湮沒,很少人會唱少數民族歌曲,而少數民族歌曲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事實上,湘西苗歌所體現的獨特演唱以及表演,與往通俗唱法、美聲唱法存在明顯區別,同時,山寨唱法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研究其唱法有助于進一步豐富音樂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有效地傳承湘西苗族獨特的文化。
湘西苗歌的叫法體現了民族特色,按照苗語習慣,苗歌稱為“薩”,主要指的就是用于古代祭祀活動的歌曲,經過歷史演變,最終演變為多種形式。在演唱腔調方面,主要劃分為“韶吾”和“韶薩”[1],“韶吾”是利用高腔演唱,在旋律上要更加激進,演唱比較自由,所以,演唱的歌曲也多為高亢激烈,讓人興奮。而“韶薩”屬于平緩型,不會出現較大的旋律變化,一般情況下,是敘述一些故事,所以,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往往會增加即興演唱部分,速度上可以結合演唱隨時調整快慢,非常靈活,充分體現了湘西苗族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比如《開天辟地歌》、《萬物起源歌》等創世歌,主要是敘述天地日月的起源,萬物的產生。還有《人類起源歌》、《洪水滔天》等祖先歌,講述人類的產生,民族的來源和遷徙等內容,這類歌曲一般體現的是積極的思想,與此同時,也真實的反映了歷史情況,具有較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從湘西苗族民歌音樂內容看,多數是源自百姓日常生活內容,與西方系統化音樂形式不同,同時,也不同與流行音樂編曲形式,所以,從音調以及框架上與西方音樂表現形式形成了較大差異。從湘西苗族民歌音樂情況看,以三到五音階為主,同時,運用的音調方式也與其他音樂形式不同,屬于混合式音調,當中包含了微、羽、商、商微、羽商[2]。而湘西苗族民歌在音調上以自然音程居多,其中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是民歌主要形式,使得湘西苗族民歌的民族性充分體現。而在實際演唱苗族民歌時,在演唱方式方面,體現出了與宮廷式演唱相似之處,這一點主要強調的是旋律上的平穩,從而更好的將情感表達出來。相比之下,商調式則與之不同,其表現出來的音樂更加具有跳躍性、起伏性,所以,演唱更加活潑、靈點,這一調試多用于高腔演唱中。通過音調、音樂框架方面的不同展示,促使湘西苗族民歌音樂特色愈發濃厚[3]。
音樂結構的獨特性,促使湘西苗族音樂的獨特性得以充分展現,并與其他音樂形式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差異。分析苗族音樂,不難發現,主要以起腔起始,所以被稱為“起薩”,與其他音樂形式形成了較大差別,而后是沙阿拓初、撒絞邊等唱法,作為音樂的起始部分,成為起腔中的一部分。而進入到音樂正文部分,即為“加腔”,與開頭部分銜接的歌曲[4]。最后是苗族歌曲的結尾部分,即音樂的“絞腔”。這三部分構成了完整的苗族歌曲,經過不斷變化、重復后,使得歌曲更加活潑有趣。在表演湘西苗族民歌時,主要是以起腔為開頭作為后續音樂的基調基礎,重復性也是湘西苗族民歌的重要特點之一,此外,還會增加一些即興演唱的部分,通過此種方式賦予了民族歌曲豐富且具有獨特性情感,從而使得苗族音樂表演形式以及演唱風格,更具有變化性。
寬廣的音域,促使湘西苗族民歌的音樂形式得以充分展現,從大部分苗族音樂作品看,主要以兩個八度以內為主。如果音樂作品起伏情況較大,則需要演唱者具有較高水平的音域,即使是男生演唱,也需要達到兩個八度,如果演唱者為女性,則要求更高。此種較為寬廣的音域,對演唱者具有較高要求,而八度以上的跳音也增加了演唱難度[5]。
在演唱湘西苗族音樂時,需要將音樂的抑揚頓挫效果表現出來,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演唱者在音量方面做出改變,并運用一定的音樂技巧進行表現。演唱者要能夠合理控制演唱過程中的氣息,而后讓聲音呈現出不同強度的變化。比如在演唱高昂時,需要增加聲音強度,如果歌曲屬于較弱情緒時,則需要將聲音變弱[6],借助音量的控制,使得歌曲情感更好的表達出來,從而給人營造出一種美的感受。
湘西苗族民歌主要源自自然生活,是人們日常生活不斷積累產生的,所以,在情感表達方面,也是反映苗族百姓的生活,其中表現出了獨特的民族、民族精神,通過歌曲演唱情感的表達,將苗族地區的風土人情充分展現出來。在音樂中賦予情感,運用不同形式的語言,相互融合、交織,從而逐步演變為獨特的音樂形式,與此同時,也提升了表演者的藝術表現能力,逐步向著音樂家發展。
湘西苗族民歌表達感情主要有委婉、直接兩種,但對于不同的音樂種類、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其運用方式也不同。湘西苗族的情歌屬于較為直接的表達方式,對應的音樂形式上也多以明快、簡潔為主[7]。
而針對委婉型情歌,一般情況下主要用于表達愛情故事,所以是不能完全的直接表達,因為,故事中往往是敘述別人的情感故事。因此,在處理這類情感時,需要在直接表達中融入更加細膩情感,需要通過較多的裝飾來體現這一情感,從而更好的表達出演唱者的相關情感,以湘西苗族民族《見魚沒有網來撒》歌曲為典型代表,其中所傳達的情感,主要就是見到自己心愛姑娘時,小伙子那羞澀而又喜悅的心情,這類歌曲的表達方式,一般多與所處的環境、歷史背景等相關。
歌詞作為歌曲的重要部分,歌詞的內容與含義,可以直接將湘西苗族民歌音樂獨特形式展現出來,從中可以直觀的看到語言結構,也可以了解到演唱湘西苗族民歌音樂時,具體運用的一些技巧,尤其是咬字方面,都透漏著湘西苗族獨特的民族性。按照語言劃分,苗語屬于漢藏語系,而湘西地區的語言屬于苗瑤語方言形式之一,在聲音、音調表達方面具有多種形式的發音技巧,比如,湘西花垣縣苗族,該地區在發音中包含了清濁音、送氣、不送氣等,與漢語等語言有著明顯的區別,其獨特性較為突出[8]。我國近些年在積極推廣、普及普通話,原本就不多的湘西地區真正苗族語言就更加少了,再加上湘西地區出現的各種方言沖擊下,導致人與人溝通存在諸多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流動較大,人們大都使用普通話交流,幾乎不會應用方言,這便造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性難以傳承。
演唱苗族地區民歌音樂,要得到較高水平的表達,需要全面研究這些語言,掌握語言特點,了解對應的文化背景,才能夠很好地演唱相應的歌曲。其中“依字行腔”是湘西地區苗族民歌演唱的規律之一,在苗族語言基礎上,形成了獨有的民族曲調,從苗語特點出發,一般重音都置于音值后半拍上。在此種音樂形式下,可以較好的掌控音樂節奏,借助切分技法,實現對音樂中強音的移位處理,讓音樂更好的與苗語進行融合。根據苗語特點劃分歌曲曲子節奏,有助于突出苗語的特點,更好的融合音樂節奏,這一點在眾多的苗語歌曲中都有所體現。
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不僅可以傳遞情感,更重要的就是當中的綜合韻味,這一后是無法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事實上,韻味也是音樂的精髓所在,湘西苗族民歌的韻味主要體現:一方面,苗族歌曲潤腔的運用,無論是高腔還是平腔方面的演唱技巧,主要就是運用特殊的長音進行表達,通過此種方式,使得氣息得到不斷延長,也可以在其中加入停頓等表達方式,綜合這些表達方式,使得苗族歌曲抒情韻味非常濃厚。另一方面,在表達感情類歌曲時,一般不會使用過多的休止符,使用任何停頓都需要仔細推敲,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也可以進行再加工,將停頓運用到句前以及句中,利用不同的停頓方式,為聽眾營造出不同的歌曲意境,進而讓聽眾產生遐想,進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苗族民歌的特殊韻味也正是因此而得以充分展現。
總而言之,湘西苗族民歌作為地域以及歷史時代下的綜合產物,其獨特的形式中融合了苗族生產方式、勞作方式。通過本文對湘西民歌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技巧、曲調還是語言、結構,諸多方面都有其獨特性,對演唱者的演唱水平提出較高要求。因此,有關民歌音樂演唱家需要積極研究,探究湘西苗族民歌所傳遞出來的獨特文化,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