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巖
(遼寧傳媒學院,遼寧 沈陽110136)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可見,國家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視。因此,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充分發揮高校文化資源優勢和文化傳承的創新功能,將高校文化創意產品與盛京文化相結合,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提升高校校園文化軟實力。這就要求高校將盛京文化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設計創意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對盛京文化的了解和吸收,以此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加強高校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由此可見,加強對盛京文化背景下文化創意作品設計的研究和應用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盛京文化是沈陽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1634 年,清太宗皇太極將沈陽命名為穆克敦和屯,在滿文中的意思為興盛和城池,因而沈陽也被稱之“盛京”。1636 年,清太宗皇太極定國號為大清,定國都為盛京,因此,盛京成為了清王朝的開國之都。1680年,清世祖順治效仿明朝量京制度,帶領清軍入關遷都北京,盛京成為了陪都。清德宗光緒年間,盛京開始逐漸走向沒落,陪都制度被廢除。隨著清王朝的衰敗,盛京的滿族文化在民國期間被畫上句號,并開啟了盛京新紀元。2004 年,第28 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中國遼寧沈陽的盛京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盛京文化是清王朝留給沈陽的一項寶貴的歷史財富,是現代沈陽的文化名片,并為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強大文化基石。同時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研究和應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盛京文化的發展,拉動了沈陽經濟的增長。
就目前我國高校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現狀來看,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的問題。大多數高校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都是圍繞自身發展和本校校園文化而展開的,并未很好的將本地區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其中,導致開發種類單一,缺乏特色,設計出的產品大同小異,缺乏地方性、文化性、獨特性和紀念性,不利于高校文化品牌的構建。
就目前我國高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現狀來看,普遍存在種類種類單一的問題,文化創意產品種種類主要以筆、書簽、明信片、鼠標、U 盤等形式為主。并且在這些創意文化產品設計中,大多以凸顯校園文化為主,以地區和民族文化為背景的設計相對較少,這也使得高校創意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極低,流通較少,高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緩慢。
就目前我國高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現狀來看,普遍存在缺乏文化內涵和創意構思、設計零散等問題,設計出具有民族文化和創意的文化創意產品相對較少,這也是高校文化創意產品無法形成品牌的重要因素。
另外,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更加追求產品的功能性,導致在高校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中,盲目追求功能至上的設計潮流,產品文化內涵嚴重缺失,且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高校是我國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是學科發展的基石,是前沿設計理論的搖籃。盛京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和開發涉及到了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學科,縱觀各大高校,涵蓋了文化產品設計和開發所需的所有學科。因此,在高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應充分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為盛京文化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提供可能。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學科建設,從不同學科整理設計理論成果,并將其用于指導到盛京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和開發中。
另外,從專業教育角度來看,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歷史使命。因此,在文化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高校應將盛京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并充分發揮自身設計類專科課程優勢,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認識和了解盛京文化,并將其運用到真實設計項目中,提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文化內涵和設計水平。同時高校還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平臺優勢,將專業教育和文化創意產品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契機。比如,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高校就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平臺優勢,將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與文化創意產品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真實項目,讓學生將盛京文化融入到服裝設計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專業設計人才。
沈陽政府應牽頭對盛京文化產品結構進行合理規劃,不僅需要加強對盛京文化創意產品這一有形資源的開發,同時也應注重盛京文化無形資源的開發和盛京文化特色產業鏈條的發展。另外,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教學優勢,加強與文化創意企業的合作,并采取多層次、深層次發展的思路,與沈陽本土企業建立行業聯盟,并借助企業公關媒體的策劃推廣和宣傳功能,推動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成果,促進盛京文化的普及,增強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競爭優勢,為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比如,高校可以與本土服裝企業建立行業聯盟,并將帶有盛京文化創意的服裝設計成果與企業產品相融合,推出更多具有盛京文化特色的服裝,通過企業的策劃推廣和宣傳,將這些文化創意產品推向市場,以此來加快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推廣,促進盛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在《關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和數字文化產業的融合。”因此,在盛京文化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高校應積極與數字文化產業相結合,將更多的現代化技術和設備引入到文化創意產業設計和開發中,如AR 技術、3D 打印技術、VR 技術等,以此來為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創新提供新思路和更多的可能。
比如,在盛京文化創意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將3D 打印技術,數字印花技術等運用到其中,促進盛京文化與現代化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創意設計的效率和水平,為服裝設計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向,為盛京文化創意文化產品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盛京文化品牌,是促進盛京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高校應以盛京文化為主題,對已有的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特色、名稱、品質、標識、個性形象等要素進行整合,設計出更多盛京文化品牌特色文化產品,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
首先,高校需要對盛京文化資源進行可持續發展,建立“選擇地域特色、保持地域特色、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價值體系,重點展示盛京文化要素。
其次,高校需要對文化市場進行調研,并對盛京文化資源進行文化萃取、提煉,將文化符號和元素進行適當的轉變,這樣可以使得設計出的文化創意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加快文化創意商品的流通,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提升盛京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實現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功能。
比如,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高校就可以提前對服裝市場進行調研,并根據市場需求,從盛京文化中汲取文化元素,在保證服裝設計感的同時,提升服裝設計的文化內涵,凸顯盛京文化元素,打造盛京文化品牌,提升盛京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目前高校關于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是針對盛京文化產品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卻相對較少。文化創意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文化創意產品可能會逐漸演變為特色和經典,而有的文化創意產品則可能被淘汰。為了促進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必須要構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可持續發展體系,不斷推陳出新,使得盛京文化創意產品始終保持著鮮活力。這就要求高校對盛京文化原色進行深度結構和提取,并對盛京文化元素進行重構、融合和創新,在保證文化創意產品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升產品的設計感。
其次,高校還可以通過課程和創新產業相結合的方式,創新盛京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體系的構建,為盛京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研究和應用注入新鮮血液。
綜上所述,盛京文化在高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因此,高校應加強對盛京文化的重視和研究,并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結合先進技術手段,全面提升盛京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水平,打造盛京文化品牌,構建盛京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可持續發展體系,傳承和弘揚盛京文化,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