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軍
(秦皇島市文物管理處,河北 秦皇島066000)
九門口墩臺,又稱子母臺,當地人俗稱點將臺,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九門口關城西南200 米,九門口長城西側,九江河南岸,地理坐標東經119°44′39.0″、北緯40°07′03.2″。它是九門口長城的附屬建筑之一,1996 年,萬里長城——九門口經國務院核準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九門口長城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點將臺呈高臺圓柱狀,由母臺、子臺、鋪房和古樹組成。臺頂植一古油松,亭亭如蓋,與點將臺融為一體,所處位置及其獨特,在我國北方高齡古油松中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歷史建筑研究、文化和景觀價值。
九門口點將臺始建年代和功能,至今尚未發現有專門的歷史記載,但點將臺做為九門口長城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其建筑年代亦應與九門口關密切相關。據萬歷二十七年《永平府志·石門路》部分載“一片石關(即九門口關)明洪武為關隘建城,都御使洪鐘修”,再結合點將臺磚砌結構與九門口其他敵臺的修筑方法和材料比對分析研究,應屬明代早中期建筑。古松生長于點將臺內,屬同一時期形成,古油松種植在母臺上,鋪房依古油松而建,古油松胸徑約80 厘米,按照我國北方同胸徑古油松推算樹齡約400 年左右。點將臺周圍一帶地勢平坦開闊,又臨近九門口關城,用于明代守關官兵排兵布陣、演練人馬的指揮臺或點將臺,此說明應是可行的。
點將臺分別由子母臺、鋪房和古油松構成。點將臺為條石青磚砌筑的子母實心臺,臺高約10 米,圓形高臺旁傍一較小的圓弧形磚墻,臺壁材料為下石上磚。
母臺呈圓柱體,底徑17 米,頂徑14 米,現存高度10 米,基礎由二十二層花崗巖石條壘砌,高7.5 米,上筑城磚實心臺體,面積約226 平方米。子臺呈半月形依于母臺東側,中空,環墻臺基為三層花崗巖壘砌,上為磚筑臺體,殘高6.65 米,厚2.5 米,面積約30 平方米。臺體上部四周筑有環形通道,寬1.55 米,通道外側筑有垛口墻。點將臺砌筑方法是其下部為三層條石,上筑0.6 米后城磚,墻體頂部大部分毀壞。古油松生長于點將臺母臺的鋪房之上,古油松胸徑約80 厘米,樹高約8 米,樹冠直徑約10 米。遠遠望去,古松、墩臺、山巒組成了一幅精美的圖畫,更見古松悠然。
近年來,受地震、臺風、強降雨等自然因素影響,點將臺母臺西北側上半部倒塌,致使古油松北側根系外露,部分枝條失綠,出現枯萎現象,裸露的根系生長不良導致樹體衰弱。點將臺墻體處在坍塌狀態,臺體極不穩定,亟待搶救加固。
造成點將臺局部倒塌的直接誘因,是受極端氣候臺風及強降雨影響。從破損程度分析,是來自自然變化的外因引起。自然因素的破壞表現為雨水侵滲、冰雹凍融、植物破壞等。年久失修、材料破壞及構造性破壞也是墻體倒塌的原因之一。
點將臺排水不暢,古油松生長、背陰段城墻樹葉淤積,極易造成雨水侵滲。雨水沖刷掉墻體的粘接材料,滲入深度加大,造成表層磚松動、脫落,甚至坍塌。點將臺所處位置無遮掩,地表白天全部遭受太陽照射,尤其是夏季暴曬的青磚遭受暴雨的澆淋,表面遇水膨脹,加速破壞,使青磚表面疏松產生裂縫,逐步碎裂。
冬季降雪后,臺體處于冰雪覆蓋之下。白天溫度升高,部分融化滲入墻體、表層青磚,夜間溫度下降,重新結冰,反復作用,造成凍融。水結成冰體積膨脹約9%,膨脹壓力達(94~196)*10Mpa,氣溫在0 攝氏度上下波動,凍結—融化反復發生,最后青磚裂為碎塊。如雪水滲入墻體,引起裂縫逐步加大,進一步造成坍塌。
主要是樹木或雜草等植物在墻體上生長造成的破壞。一方面引起墻體的機械破壞,如樹根生長深入墻體裂縫,產生壓力可達1~1.5MPa,這就是根劈作用,引起地面、墻面起鼓、裂縫等,帶來排水不暢,加速地面磚的破損,直接引起局部坍塌、墻體松散等。另一方面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墻體的礦物質為營養,產生酸性分泌物,死后有機體腐爛分解產物與墻體發生反應,也可造成城墻磚、石的破壞。但是古油松已存活400 年左右,生存狀態正處于衰退期,古油松根系對墻體破壞的力度在逐漸減弱,因此,古油松的生長并非是造成點將臺局部倒塌的主要因素。
清代以后,基本未進行過維修、維護,長年處于自然狀態,日積月累的自然力對墻體也造成一定的破壞。
墻體材料的破壞是城墻殘損的內因,點將臺墻體材料主要是磚、石,均為碎性材料,青磚吸水性強,冬季雪水滲入、夏季曝曬遇雨淋等對青磚的破壞較大。
綜合上述分析,城墻坍塌與古油松根系生長造成的擠壓有關,但不是主要因素,由于古油松的根系生長緩慢,而且當根系遇到堅硬的墻體時,便回旋或向下生長,這種現象已在現場被發現。
為此,可以判斷造成點將臺母臺北側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夏季臺內接受了雨水,冬季便發生凍脹,導致結構受到破壞,多處積水嚴重,造成排水不暢。再遭遇極端氣候臺風及強降雨襲擊,迅速增加了雨水量,夯土加速膨脹,便發生了坍塌。
點將臺的局部修繕應本著修舊如舊、保護為主、原樣恢復的原則,力求在保護古樹的同時,保護好文物。針對造成點將臺的坍塌原因,重點從整修排水和古油松根系復壯保護著手。一方面,墻體地面是城墻穩定、安全的關鍵,如果地面破壞后,雨雪水侵滲,加劇墻體開裂,引起新的凍脹城墻上及墻根下的樹木同樣不利于城墻的保護,應及時清理與古油松無關的雜草樹木的生長,整修排水,徹底消除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古油松已成為點將臺不可分割的的組成部分,古油松的復壯應予重點考慮,對施工過程中暴露的根系務必采取保護措施,不能傷害古油松的所有根系,這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整修排水的設計還要兼顧植入土壤的透氣性,古油松根系的營養吸收面積等,這樣才能使古油松可持續茁壯成長。
風化嚴重的城磚墻外皮,結構上影響不大不能造成墻體坍塌的一般不動,風化部位也暫不作任何處理。在其墻體上部用新燒制城磚修砌,新舊分明,使人一看便知。磚墻外皮危險部位的處理采用墻上打眼、鋼筋拉結注入白灰砂漿的辦法,補砌其墻體部位。凡墻體的垂直裂度不大、鼓閃不太嚴重,采用鐵扒鋦或灌漿加固;對其鼓閃嚴重,十分危險的部位的保護方法:采取按原件、原位編號局部拆除,再按編號按原位用原作法修砌好,其外觀仍保存原貌。
坍塌墻體內的雜草樹木要進行清除,可以采用草甘磷,對雜草進行多次噴灑,確保雜草樹水根系清理徹底、干凈,不得將植物根系留在墻內或土內,樹木清除后,再行修復。增加擋土護墻:清理外墻坍塌部位,用竹膠板做擋土護墻,利用鋼結構骨架加以固定,回填營養基質,加以夯實;加固鋪房:對破損嚴重的鋪房磚墻加以修繕,內部采用扁鐵做成網狀加以保護;修復母臺環形通道磚墻:拆掉的墻磚做好編號,按照原位置恢復原貌;最后,參照現存墻體的保護方法,盡最大可能的利用坍塌的原墻磚進行復建,特別是母臺外立面的損毀部分應予重點考慮。修砌磚墻一般采用由下至上的施工順序,因母臺損毀部分較為嚴重,在其頂部的墻磚不足部分采用新燒制城磚修砌,做到新舊分明。
1.古油松土壤的改良。
古油松生長的鋪房直徑約有5 米,母臺加鋪房的土壤直徑約有10 米,與古油松的樹冠直徑相仿,該面積能滿足古油松生長的要求,土壤營養面積問題不做過多考慮。但土壤嚴重瘠薄,在修復時須對土壤進行改良,填充營養基質,促使古樹萌發新根。
2.古油松樹干的空洞可采用仿真修堵。空洞存水后,會導致樹干心材發生腐爛,遇大風時極易折斷。
首先,檢測樹干的中空情況,通過儀器自帶程序,將測定樹干截面不同位置的聲波傳輸速度用不同顏色描繪成二維平面圖,便可大致了解樹干中孔洞和腐朽的面積和位置。
其次,修補樹洞時,盡量保護洞口附近的愈傷組織,清除洞內的朽木和蟲屎后,再采用聚氨酯復合物填充空洞,外部加青灰封抹。這種新型化學材料的膨脹系數與樹體相仿,不但對樹干起到加固作用、防水防腐爛,又能與樹干整體風貌密切結合。
3.防根系擠壓墻體措施。
在子臺內側襯一圈耐根穿刺卷材①,以阻止根對墻體的破壞,耐根穿刺卷材即阻止根系發展又不影響樹木健康生長,可使古樹恢復其生理機能,促進其生長。
此外,古油松發根最強期為每年的4 月10 日至5 月30 日,在這期間保證古油松的根系環境對其健康生長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修復工程最好在這一時期進行。
注釋:
①2010 年9 月,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園林綠化檢測中心取得了國家計量認證(CMA)資質,是目前唯一通過CMA 的檢測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