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銘城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陳寅恪有論:“華夏民族之文化, 歷數千載之演進, 造極于趙宋之世。”①更在《贈蔣秉南序》寫到“天水一朝之文化,為我民族一流之瑰寶。”②這表明,宋朝的文化發展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處于巔峰的位置。鄭午昌《中國畫之認識》寫到:“在君主專制時代,文藝之盛衰興廢,往往以君主之好惡而轉移。”③宋朝的統治階級極力推崇道教,使得老莊思想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而宋朝又極其重視文官的培養,宋徽宗更是網羅天下畫家進宮作畫,并編撰《宣和畫譜》,組織文考,文藝之風甚濃。雖說到了南宋時期,國家領土和整體國力都比不上北宋,但南宋的統治階級依舊愛好老莊思想并盛行文藝之道,所以繪畫美學在南宋依舊有所發展。
老子和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們探尋宇宙的根源,并由此推導人的處世原則,最終達到與天地同在,與萬物合一的終極目的。其中,老子采用了樸素辯證法,”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理念;莊子繼承老子的衣缽,強調“天人合一”,萬物“自適其適”等思想。故二者之間,相同之處大抵是提倡藝術家在藝術生產的過程中,應以“自然恬淡、清靜無為”為基本準則。至此,宋代繪畫無論是畫面意境還是筆墨效果,首推“大象無形”的朦朧美。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對宋代繪畫美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廣泛深遠的。在宋朝文藝當道的情況下,無論是繪畫品評,繪畫創作,還是繪畫功能、山水畫的崛起,都能解讀出老莊思想的特性。
逸,在許慎《說文解字》中記錄為:“失也。從辵兔。兔謾訑善逃也。夷質切”④,即奔跑、逃跑之意。由此引申出士大夫不愿在朝廷做官,隱居山林,往后更有超脫,安適、閑放的意思。老子《道德經》中記載:“見素抱樸”和“少私寡欲”⑤,《莊子·列御寇》中有云:“疏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⑥字里行間傳遞著老莊價值觀里求逸的思想, 即無欲則剛,不去過多地爭名奪利,隨心而往,一江清明。
唐代朱景玄首次在《唐朝名畫錄》中以四品“神、妙、能、逸”品評畫家,“畫格不拘常法”的畫家則入最后的逸品。到了宋初,與朱景玄不同,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將“逸”提為最高品。表示畫家不精謹微畫,不求形似。這與老子“大象無形”有異曲同工之妙。北宋蘇轍在《汝州龍興寺修吳畫殿記》中所載“畫格有四,曰能、妙、神、逸。蓋能不及妙, 妙不及神, 神不及逸”。可以解讀為,“能”是專業能力的熟練,“妙”是一般之上的精巧,“神”為“妙“之上藝術韻味的氤氳或者是某種情感充沛地表達,“逸”則為生命華彩的燦爛與清逸。
在繪畫理論中,老莊思想體現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的“游心”和“無心于畫”;在繪畫作品中,是米芾的水墨揮灑點染,米友仁的點滴煙云、草草而成,抑或是梁楷“不拘法度,放浪形骸”的簡筆人物。這也都是莊子所謂“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 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 而萬物以形相生”⑦的世間真諦。
中國藝術師法自然,自古皆然,例如追求自然之景的山水畫,融入自然的園林設計、土木結構的建筑,崇尚自然之樂的山水田園詩等,幾乎都是契合自然的。這種自然思維就來源于老莊,宋朝的文人畫亦是如此。宋朝的諸多文人墨客在山水畫領域更進一步, 選擇于山水之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通過山水畫將個人情感酣暢淋漓地表露, 當中便滲透著道家所提倡的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于是人們又以新的目光重新觀察之前極易忽略的山川草木, 使一山一水總關情。
徐復觀先生曾經指出:中國藝術精神與“以山水畫為中心的自然畫”均是老莊的產物⑧,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中的山水正是天地大美的具體呈現。北宋畫論家郭熙曾說:“山水, 大美也。”其《林泉高致》中記載的“身即山川而取之”與老莊哲學中的“道”,不謀而合。所謂“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老子說:“吾游心于物之初”,藝術家親臨自然山川而取其自然之道,感受宇宙之源,將內心的主觀情思與客觀存在的物像相融合,進而在藝術作品中描繪出自己所思所悟的真諦,從而觀道暢神、達情適意。在郭熙看來,以“林泉之心”親臨自然山水做多角度地審美關照,才能真正傳遞出“泉石嘯傲”的意境。他更借此提出關于山水與人之間關系的新思考, 說“謂山水者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游者, 有可居者, 畫凡至此, 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 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⑨。這與莊子兼懷萬物類似,正如《莊子·齊物論》中所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將自身融于自然大化之中,
除了上述對創作主體的要求外,“自然”在后來的發展中衍生出了對繪畫創作角度的要求,即不利用人工技法刻意去達到某種境界,這也是韓拙《山水純全集》中“去俗就雅”的理念深受老子“道法自然”的影響。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提到,要使繪畫作品具有“心印”和“氣韻”,就需要畫家無功利無欲望的狀態之下,超越技法的束縛,進入一種自由逍遙,自然無為的狀態中進行創作。蘇轍在解釋這種現象時說:“巧而不拙, 其巧必勞。付物自然, 雖拙而巧。”
在設色方面,同樣受到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⑩的美學影響。在老子看來,華麗復雜的顏色令人眼花繚亂。“自然”意味著要規避“五色”的運用,多用玄色;《莊子》中的天道篇記載著:“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其精神旨歸并非一味要求將色彩排他, 而是尋求某種在色彩等藝術形式之上的突破和超越, 直抵內心深處的藝術體驗。早在唐朝,王維《畫學秘訣》:“畫中之道,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就體現了老莊思想對色彩使用的影響。宋代的一些畫家繼承了黑白作畫的特點, 不用色彩, 回歸樸素,如李公麟的白描,梁楷的簡筆水墨,講究從黑與白的墨色中看到一個絢爛世界。徐復觀認為水墨淡彩雖是在唐代出現,但其發展的高峰時期卻在天水一朝。所以老子的美學思想奠定了“不貴五彩、以素為美”的設色審美觀,致使“唐宋前以色彩勝, 唐宋后以水墨勝”的現象產生。
老子論“道”,“常無欲以觀其妙;常以欲以觀其徼”?,即在某種程度上示意人們從“無”到“有”再生“道”的巧妙。老子指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顯示了宇宙萬物彼此對立統一的關系。當然,他所說的“無”、“虛”并不是完全的空無,所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正是影響了宋代的“象以寄意,言以寄象”,在后世美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味外之旨”、“象外之意”等。例如宋代畫院選拔畫家的試題“深山藏古寺”,有人畫一僧于山中挑水卻不見古寺而被奉為佳作;試題“踏花歸去馬蹄香”,有人畫泥濘路上幾只蝴蝶圍繞馬蹄印翩然起舞而受到考官們的一致稱贊,此等例子不勝枚舉。
受到老子“正反相成”辯證哲學思想的熏染,宋代《宣和畫譜》云:“畫雖小道, 故有可觀, 其龍魚之作, 亦《詩》、《易》之相為表里者。”?旨在從藝術家的作品中發現另一個可觀可游可臥的精神世界。留白是中國畫的審美特質,不僅可呈現畫家豐富的精神蘊藉,也能充分調動觀者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對畫家的作品進行再創造。南宋的馬遠、夏圭常于畫中大幅留白,從“無”到“有”,再由“實”入“虛”,如此“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繪畫意境與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莊子“天人合一”的美學理念緊密聯系。西方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著名文藝理論家伊塞爾說:“空白的東西導致了本文的未定性”、“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即對應老莊思想中的虛實關系。宋《宣和畫譜》中稱此種風格為“景物雖少而意常多, 使覽者可以因之而遐想。”?由此,意境便隨之而出。北宋歐陽修認為,繪畫理應“畫意不畫形”,即通過合理安排畫面的意境,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給欣賞者傳達出一種精神恬淡、適性,蘊藏“閑和嚴靜,趣遠之心”。
吳中杰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中認為:“宋代美學, 以其表現內容的豐富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占據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在這當中,老子的道常無名、道常無為、道法自然,莊子的游心、心齋、坐忘等美學思想,為宋代繪畫美學,乃至為中國的藝術精神、藝術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黃賓虹在《賓虹論畫》中說:“老子言道法自然,莊生謂技進乎道,學畫者不可不讀老莊之書”?,這證明了老莊思想在中國傳統繪畫的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影響。在李澤厚看來,道家比其它任何流派都先抓住了藝術審美和創作的基本特征。他認為“道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更多在創造規律方面,即審美方面,”?而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重要性恰恰是其審美規律。這意味著老莊思想曾直接或是間接地影響了宋代繪畫美學的發展,而反過來,不斷發展的宋代繪畫美學又在某種程度上持續地補充完善著老莊的美學思想。二者相輔相成,持續發展。
時至今日,宋代的繪畫美學不會因封建社會的過去而消逝,老莊思想也不會因科技文明的發展而被世人遺忘。立老莊思想之大旗,從宋代繪畫入手,能讓我們更深層次地感受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哲學和藝術之間的魅力。
注釋:
①陳世曾.中國繪畫史[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
②陳世曾.寒柳堂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③鄭午昌.中國畫之認識,中央文史研究院書畫院.持守與變革——二十世紀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論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5.
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5.
⑤(東周)老子.道德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5.
⑥(東周)莊子.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⑦(東周)莊子.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⑧楊文生.王維詩集箋注(第二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⑨(宋)郭熙.林泉高致,轉載自王丹舟等人編.宋人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⑩(東周)老子.道德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5.
?(東周)莊子.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 楊文生.王維詩集箋注(第二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東周)老子.道德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5.
? 王群栗,屈篤仕.宣和畫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 王群栗,屈篤仕.宣和畫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 吳中杰.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黃賓虹.黃賓虹談藝錄[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
?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