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豐樂
(連云港市文化館,江蘇 連云港222001)
“公益課堂”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里一個小分支的體現,也是我們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打造的最貼近群眾對文化需求的最大品牌,筆者作為實踐者已經堅守了近十年,本文從一個文藝實踐者的角度,來談一談服務品牌的形成、品牌內容的設制、受眾群體的結構、學與教環境的打造、數字網絡載體在公益課堂的充分應用、借鑒與學習來更好的完善和創建公益活動品牌等問題作一論述。
連云港市文化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指導全市群眾文化業務工作,組織全民藝術普及和群眾藝術創作,舉辦政府指令性及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是群眾進行文化藝術活動、滿足基本文化需求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常年提供文藝基礎輔導和培訓服務,扶持優秀群眾文藝團隊,組織各類群眾文藝展示展演等,在全市社會文化事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導向、示范作用。當然這是作為一個市級公益文化單位的基本職能,在這一職能范圍內,我館創建了多項公益培訓的活動品牌,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一個文化支點。
2011 年文化部“三館一站”免費開放政策全面實施后,連云港市文化館積極響應文化和旅游部的政策及時開展規劃免費的針對群眾的公益課程培訓,產生的公共文化培訓品牌“港城文化大講堂”,自設制開始就以每年春季和秋季兩季的藝術普及、文化傳承、社會實踐為主的課程來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重頭戲來打造,行成為我館的常規工作,通過初期的探索與實踐經驗,確定以每季三個月的課程時間來惠民于群眾?!耙惶煲凰嚒笔菫閮杉竟嬲n期間而設置的每天都有藝術普及的課程面對大眾的需求而打造。“蒼梧藝社”“蓮工坊”是我館特別推出的藝術普及品牌課程,主要針對的是重大節日或者特殊時間節點而設置的藝術活動品牌。為此上級領導和館部領導對這些培訓項目的實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是對公益課堂培訓和藝術普及之外的補充藝術活動培訓品牌,甚至對每一個課程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空間的定制,希望每一位來館里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都能有所收獲。
首先,根據本館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設置相關的課程,如舞蹈類的老師較多,劃分了更細致的舞種課程,如(蒙族舞、藏族舞、阿拉伯風情舞等舞種的相關課程),聲樂類是受眾群體最大的一個藝術類別課程,我們有幾位在群眾文化圈里很得群眾喜歡的專業老師如(民族唱法的聲樂班、美聲唱法的聲樂班、流行音樂班、基礎樂理班等),由于地域的原因還設置了普通話正音班,器樂類的如(鋼琴、電子琴、二胡、琵琶、葫蘆絲等)器樂基礎普及班,美術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普及的時代潮流中一直受到群眾的喜歡,是大眾了解和參與傳統文化最直接的文化項目,不分性別不分年齡參與度最高的文化藝術項目,我們開設了(中國畫基礎班、彩鉛繪畫基礎班、素描與色彩基礎班、書法基礎班等)普及型課程,攝影已經成為大眾普及度最高且門檻很低的一個藝術種類,已經降低到不需要專業的設備就能操作的泛攝影藝術時代,或者說全面攝影時代,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拍攝自己所認識的美好影像,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圖片與視頻鋪天蓋地,當然普及度很高和具不具有藝術性是兩回事,在普及和藝術性之間做出選擇,正如藝術的發展除了具有高原我們應該具有高峰,普及和提高是不矛盾的,為了更多的讓群眾從專業的角度認識到這門藝術,利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光影、不同的構圖、不同的色彩一定會產生不同的影像,所以我們設置了攝影基礎班、攝影后期制作班,以及攝影沙龍班、微電影鑒賞與創作班,當然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用心理學的課程也進入了我們公益課堂的序列,以心理學本身的發展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為主題,分析了人格、社會認知、社會行為、人際關系、文化以及健康等領域的心理學應用內容為課程主要內容,從公益培訓課設置之初,這門關心人心理的課程就納入了公益課堂,同時根據社會最需求的熱點的藝術課程內容設置相應的課程,填補本館專業技術人員未涉及到的藝術課程,以外聘老師為主如:古琴、古箏、吉他、尤克里里樂器基礎班,瑜伽基礎班、篆刻基礎班、剪紙藝術班、陶藝基礎班等藝術普及的課程,同時還有與群眾文化相關的藝術團體的各類表演班,如廣場舞班、模特走秀班,群眾的合唱團以及民樂團體班,總之琳瑯滿目,每年兩季,每季三個月,都會有40 個左右的課程提供,這個課程的設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鏈條的精彩片段供社會個體來選擇。也就是說文化館的公益課程設置是考慮到群眾的需求和認可度,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服務我們就推出相應的內容,真正將服務落實到每一個細節,緊緊圍繞滿足群眾多樣需求為目的,開設有新意、有價值、有內涵的課程,凸顯服務功能,贏得群眾點贊。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對生活的本質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對美的追求,提高對美的認識,改造自己單一的生活節奏。在精神上有所依托。讓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彌補精神的缺失,重拾童年的夢想,在工作之余,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重新燃起,急切的想改變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因此步入社會的任何一個個體,不分職業,只要生活工作在本地區的個體都可以免費享受本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務時的態度是更加的積極與急切。從近幾年港城大課堂這個文化品牌的推廣與發展,有更多的群眾得到關注與了解,每期公益課堂的報名成為了一道風景線,一大早在場館外排長隊,不是為了打折的商品,更不是為了拿專家號,而是對文化藝術的渴求。每期的公益課堂的總課時達到2000 課時,每期有1600 位群眾能夠享受公益課堂提供的文化藝術大餐。
這個“環境打造”指的是硬環境和軟環境的打造。所謂硬件環境就是我們提供的公共活動空間符合我們公益課堂課程的學與教的基礎條件,對于不同的常規課程打造固定的場所和相關的專業工具材料,以及相關的電子產品配置更利于學與教的相互發揮,軟環境就是我們的提供的課程與服務態度,一項事業或者一個品牌的打造必須要有一個整體的理念來打造。提供課程是我們的服務基礎,群眾成為了我們服務的主體對象,而群眾對服務項目的選擇上源于他們自身的興趣點,因此在每一季的課程設置對于服務對象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盡管針對社會群體,但每個個體自身的年齡與文化水平的不同造成服務的難度,因此課程的設制只針對零基礎的群眾,選擇結果的呈現是教學模式的基礎,作為公益性文化單位,我們的主旨是服務大眾,當每一個群眾進入公共活動空間,感受到的是精神食糧的獲得感,因此作為服務者要足夠重視,我們面對的是從事各行各業的群眾,有著接受不同學習背景不同行業的群眾相聚于這一個公共空間來接受公共文化服務,成為服務對象的他們便在這一時間段重新組合成了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成立那一刻起,信息的交流群也組建了,我們的智能信息已經普及到每個群眾的手里,組建每一個班級后,網絡群同時組建,給我們的學與教的后續反饋產生了更加方便的交流機會。近幾年來,國家對網絡云平臺的開發與推廣,有更多的學習內容能夠讓群眾通過網絡得到分享,所以學與教的環境打造對于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來說是必要的。
公益課堂創建已經過去八個年頭,連云港市文化館創建的港城文化課堂已經完成第十六季的公益培訓課程。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信息產品在學習和信息分享公共文化服務得到充分的應用,手機里的QQ、微信等軟件隨時都可以組建交流群,分享在公益課堂里所學所想以及遇到的問題,是我們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延續,在組建成的網絡群里可以提前預告所要學習的內容和提前需要準備的工具材料,老師也可以隨時解答課后學員遇到的問題。老師在演示課堂內容時,每個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都可以拍攝課程內容和錄制視頻來反復觀摩學習,做到學與教之間更多的反饋,謀求公共文化服務更深入的貫徹。由于網絡平臺更廣泛的應用,最近涌現出來的一種網絡學習課程的模式,簡稱為慕課,這種新的網上教學模式得到及時推廣,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這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探索與發展,能使更多的群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我館最近的一季公益課堂就是借助網絡平臺和電子產品錄制課程的模式來服務廣大群眾,受眾面得到更大的拓展,因此數字時代,信息是開放和互動的,它重點開拓了市民交流互動學習的功能,同時也采集各種有用的信息與數據有助于進一步發揮數字平臺在公益課堂的積極的作用。
我館在打造自身的公益活動品牌的同時也不忘向其它省市的兄弟單位學習,館領導組織全館專業技術人員到外地考察學習,了解兄弟單位是如何打造運作同類活動的先進理念與經驗,除向兄弟單位的學習外,我們還有對自身專業技術的不斷學習與提高,每年都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部門與單位組織的專業技術培訓與學習,如參加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的音樂、曲藝、美術等創作研修班的培訓,江蘇省文化館組織的數字文化館建設與運營培訓,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舉辦的全國文化干部培訓班,涉及了音樂、舞蹈、曲藝、美術、書法攝影多個藝術門類的培訓,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組織的舞蹈大師班、中國畫研修班等來提升我館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來適應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提升群眾文化的需要,更好的打造群眾文化服務的質量。提高我們公益活動品牌的影響力。為了提高我們的業務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提升與進步還組織了系統內的技能大賽,也算是同系統里專業技術人員里的一次比武和才藝展示。
以上的借鑒與學習的結果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更好的打造群眾文化,樹立我們的文化活動品牌更好的服務群眾。
總之,群眾二字的背后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群眾文化也不是單一的文化概念,作為文化館人,我們的職責就是提供文化服務,打造更優質的文化活動品牌,服務群眾,讓熱愛藝術、有藝術追求、完善和提高自身素養的人都能夠掌握一項或者多項愛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我們必須精益求精,打造好公益活動品牌,為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質與藝術修養,貢獻自己的一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