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文場隊伍人才培養研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包柳寧
(柳州市群眾藝術館,廣西 柳州,545001)
廣西文場是一種以清唱為主的藝術劇種,歷史悠久,唱詞豐富,音樂優美,含蓄細膩,享有“曲藝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的美譽。產生于清代中葉,迄今已有200 年左右的歷史,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曲藝音樂。一般說來,它是由江浙一帶流傳到廣西, 其后逐漸與當地民間曲調融合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曲種。廣西文場流行于桂北、桂中、桂東北和桂西北的近四十多個縣市,尤以桂林、柳州、荔浦最為盛行。文場是一種可以不化妝且清唱的藝術形式,伴奏的樂器以揚琴為主,加上琵琶,胡琴,三弦和笛子,俗稱“五件頭”。后來又增加了高胡、大提琴等,擊節樂器除鼓、板外,還有碟子和酒盅等。
解放前,廣西文場曾是職業盲藝人賴以謀生糊口的技藝。他們多由4-7 人組成“玩子”班子,或是受雇舉辦慶典禮.喪儀的人家演唱,或是拉著胡琴走街竄巷賣唱。而一些業余愛好者則自由組成“玩子館”或“文場社”,“文場研究社”等,多在閑瑕時吹拉彈唱,借以消遣娛樂。作為聽覺藝術的廣西文場,可使人們首先通過唱詞的形象的直感,升華到唱詞意蘊被唱腔深化了的高層的藝術欣賞中,從而領悟到音樂所賦予的某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心緒。它帶給人們快樂,凸顯戲曲魅力。會玩文場前輩時常在月白風清之夜,聚集五六人,各帶樂器沿街彈奏文場音樂。這盛行一時的玩法叫“過街溜”。如今,那樣的盛況已很難看到,但“玩友”或稱“耍友”們隔三差五地相聚自娛自樂的風氣卻一直沿襲到現在。
早在上世紀50 年代,柳州包括柳江,柳城,融水,鹿寨等地的文場愛好者約200 多人,如原在柳州市群眾藝術館工作的張紹佰(已故)老師就是柳州文場的老前輩。其父張仲善也是個有名的文場藝人。說起張紹佰,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六十年代,張紹伯寫了一段《寄生草》唱詞:昔日同窗與共硯,如今隔海各一邊。想當初魚峰龍譚曾共勉,晨昏里花前月下意綿綿?;ㄩ_花謝年復一年??v然是日月潭美莫貪戀,怎比得紫燕歸巢共團圓。緣于這思親的唱詞,其姐姐與姐夫八四年終于圓了四、五十年的團圓夢。以他倆為藍本創作的廣西文場《望鄉亭》,參加1985 年全國新書曲目錄像評比,獲廣西二等獎、柳州市創作一等獎,并獲1985 年首屆廣西文學創作“銅鼓獎”。
70 年代末期,柳州市曾有“柳州市文場曲藝研究會”這個民間組織,由民間老藝人何漢湘任副會長,文場活動開展得也很正常。后因老藝人何漢湘病故及研究會一些人意見不統一,導致文場曲藝研究會解體,至今仍無法復元,已形成各自出于高興,自娛自樂,聚散自由,全無所謂團隊概念。目前該研究會還能常聚在一起玩的尚有以下幾處:
1.柳州市斜陽路細柳巷37 號。該處是已故老藝人何漢湘居所,其遺孀章九英女士是文場界老一輩精英。在柳州文場屆也稱得上是文場的“活字典”大姐大。何老辭世后,在她的關懷和帶領下,一些文場界的后生晚輩都相聚于此,重溫故曲,以求自樂。每星期一、三、五、日為會期,后改為三、五、日,即每個星期就有三個晚上在此彈唱。每周三、五、日的晚上8 時至10 時30 分,巷內定會傳出激昂或悠揚的文場曲調。聚集在此的多是50 歲至70多歲的中老年文場愛好者。
2.江濱公園也有一幫玩友,大約十多人左右,逢雙休日即相聚于此,所唱的曲目都是來自明清俗曲或民間小戲;如《瞎子算命》、《打花鼓》等,已有十多年的光景了。但從未做個提藍、送花去討錢的事。來去自由,能堅持到現在的也不過七八人而已。
3.柳石路西三巷75 號大龍潭附近有一處,是市稅局退休干部曾日照先生住所。曾老也是原“文場研究會”的主要骨干之一,自該會散架后,近年邀些朋友在他那里玩,平常排練些文場.彩調等傳統節目到市郊及各縣區演出,頗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
1.文場在柳州當地流傳并能常在一起玩的隊伍有5—6 支,人數大約在100—150 人之間。
其中活躍在市區的有:(1)柳州市文場曲藝研究會;(2)魚峰區紅霞曲藝隊?;钴S在縣區的;(4)柳江縣迎賓藝術團;(4)融安縣長安鎮和平社區曲藝隊,(5)融安縣浮石鎮樂祥曲藝隊。
隊員基本是退休人員,年齡都在50—70 歲之間。文化程度也比較低,大都在初中以下的水準。女多男少,其中男同志占30%,女同志占70%。
2.他們經常排練一些傳統劇目:其中有的是從我國古名劇移植的。如《西廂記》、《琵琶行》、《白蛇傳》等;有的是把古典小說加以改編而成,如《紅樓夢》、《醉打山門》、《玉娘上京》、《武二探兄》等,到各地演出。演出地點都是當地民間組織,某姓氏宗教的婚喪、喜慶、安龍吊燈、宗廟會期和個人相邀等。但更多的是參與配合當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宣傳演出。如征兵宣傳、稅收,計劃生育,交通安全,掃黃禁毒等。每年都有10 多場的中心宣傳演出。目前能在舞臺上規范演出的團隊是魚峰區紅霞曲藝隊。
1.文場是廣西曲藝老前輩們留下的一種地方曲種,是前無古人的代表作,很有張力,在全國民間曲調中很有影響力。廣西作為文化大市,應加大對廣西文場的傳承保護。如何對文場工作進行傳承保護,這個問題應當把它提到儀式日程上來,合理挖掘和傳承發展廣西文場工作,是全廣西文化工作者都面臨的一個很大課題,廣西文場的傳承保護與當地的民間文化密切相關。保護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曲種誕生了二百年到了現代社會,廣西文場更應當有條件保護得更好。
2.文場資源要整體保護傳承,不能只是考慮某個環節,必須做到合理利用,反對盲目開發,曲解破壞文場的原真性,同時也注意創新發展。在傳承方面,文場項目僅僅是“口傳心授”還是不夠的,要用現代技術記錄下來。還要在傳承工作中找有興趣的、有基礎的人來學習。通過舉辦文場賽事,研討會等方面,大膽地嘗試,并總結出一套傳承保護廣西文場的經驗來。
1.當今的年輕人都熱中于流行歌曲,卡拉OK。對文場這個古老的東西是沒有興趣的。而“工尺五六”這樣的曲譜恐怕已知之不多了。再談文場,更會感到茫然。所以,現在的文場隊伍是力量單薄,人才老化,新人缺乏,后繼無人,正走向低谷,有瀕臨滅跡的危險。如何使“老調”唱“新腔”,使這份地方珍貴的傳統文化后繼有人,發揚光大?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為了搶救這一劇種,讓它能得到傳承發揚光大。建議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從現在開始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制定出一些管理到位的措施,從人力、財力、場所等方面給予關心和支持,加大對文場新人的傳承培養。以保障文場得以繼承發揚,后繼有人。
2.在文場人才培養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文場新人的辦法。
打造強有力的群眾基礎,繼承和發揚傳統民族文化的底蘊,突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不斷創新與傳承。要關心保護老藝人的熱情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文場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給予他們施展實施傳授的氛圍和平臺,利用老藝人“口傳心授”來培養年輕的文場新人。對“祖師爺”留下的優秀才華-——廣西文場,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把它挖掘傳承、發展繼承。決不能讓廣西文場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流失自滅,要讓廣西文場這一地方曲種在廣西大地上發揚光大。保持廣西文場隊伍,人才新秀新人的后續發展,后繼有人。建議文化主管部門每兩年應舉辦一次全區性的文場賽事,通過各種文場賽事和文場研討會等手段,打造廣西文場在全國的品牌,形成更好的宣傳氛圍,促進廣西文場事業的傳承發展,才會走的更遠。
自古以來,人們在艱苦環境中創造并體會著曲藝帶來的快樂,這其中包含著人們苦中作樂,力爭美好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今天,不僅是廣西文場,其他曲藝也都在時代的推動下得以傳承,不斷更新與創新,助推著文藝事業的發展,重塑人們對曲藝文化的再認識,將會促進我國曲藝文化繼續傳承與發展,提升國家文藝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