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珉
(廣東省星海音樂廳,廣東 廣州510105)
廣義上,藝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呈現,是社會生活的全面的審美的反映,故而藝術作品具備極大的社會功能和審美教育作用。一般的藝術理論都將藝術的社會功能歸納為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三種。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說藝術可以“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鑒戒賢愚,怡說情性。”[1]充分概括了以上三種功能,正好符合我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已經成為社會剛需,從而激發公共文化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百花齊放。
談到“專業”與“業余”藝術培訓和藝術創作的定義,筆者認為這需要從理論和技術實踐兩方面去看待。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專業的藝術培訓一定要涉及到理論知識,只有明白了個中規律,建立一定的理論知識結構,具備宏觀整體的系統化認知后才能更好的從實踐上,強化大腦靈巧肢體,將內在理論外化、物化成實在技能,這是一個從“道”至“術”的過程,《易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不外如是。專業藝術創作同樣如此,一定是先明確自身的創作意圖,頭腦中對即將出生的藝術作品有在理論層面有充分的認知后,胸有成竹才將其付諸實際行動。
構建好理論體系后,才是精進技能、技巧層面的問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宏建說到:“藝術的技能、技巧,顯然是指藝術家運用各種藝術語言把自己已經設想的藝術意象憑借藝術媒介生動而又傳神地表現出來的藝術表現能力。”[2]這種能力依據不同的藝術門類有不同的層次和培養標準,以最為直觀的舞蹈藝術為例,以軟開度為參照就足夠能反映一個人的專業技術水準了。
在理論和實踐之外,還有一層不容忽視的情與意的表達。藝術創作是理性與感性雙重參與的活動,而且感性占比度更高,因為藝術在其社會功能的發揮最終是靠人的情感在起作用,所以一個作品是否能夠打動人心、動人心弦就顯得極為重要。在專業藝術培訓和指導過程中,這一點也會被指導老師特別強調。總之,要達這一效果,就要強調情感和意蘊的表達,這也就是中國自古以來追求“得意忘形”的審美效果的緣由。
以上三點通常是我們在專業藝術培訓和創作中需要做到的,這跟業余比起來有著明顯差異。除卻專業化的藝術教育之外,還存在著業余的學藝者,如到全國各級文化館參加各類藝術培訓的群眾。以音樂藝術為例,從業余角度出發,學唱歌的不必要明白一首歌曲的音階關系,也不需要明白它的調式轉換,只需要掌握最基礎的旋律和節奏,完整地將其演唱出來即可。學器樂的也不需要經歷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艱難過程,一首練習曲加一首練習曲磨礪自己的技巧,或許只需要將指定的一首曲子順暢的彈出來就好。從人群劃分上來說,專業人員可以稱之為文藝工作者,而業余人員更多只能稱之為文藝愛好者,兩者不可一概而論。
在群文工作中,我們必須明確在對群眾的藝術指導與創作中區分好專業與業余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何以如此呢?
第一,兩者面對的群體不一樣。
業余的文藝愛好者面對的只是一般群眾或者是親朋好友,更甚至他們的文藝作品或者創作根本沒有展示的機會。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當你的親朋好友得知你具備某一項文藝技能后,往往請愿一睹為快,當他們觀賞完畢后,總是嘖嘖稱道,贊嘆有加。可是同樣的作品和表演如若在專業人士面前展演,卻很有可能被認為平平無奇,甚至可能落得一個貽笑大方的結果。這就是接受群體不同帶來的評論兩極分化,同一文藝創作的價值會隨著接受群體的專業程度高低而呈現出起伏,所以專業和業余之間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
而專業的文藝工作者面臨的受眾群體除了一般群眾,還有各自領域內的專業人士,除了接受一般群眾的藝術欣賞,還要接受專業人士的藝術批評。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審美的判斷首先就是一種趣味判斷。學術界把這種屬于人的情感活動領域的問題都歸為“趣味問題”,我們對于一個事物“美”或“不美”的判斷是一種情感活動,而這種情感活動主要涉及我們的趣味、喜好等問題,而這種情感活動是每個受眾天然具備的。對于藝術作品更深層次的賞析,則需要基于這一點,由批評家依據相應的理論,對作品傳達出來的美幫助進行闡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關注作品傳達出來的淺層涵義及趣味之外,更需要對作品的技巧、布局、格調等更為專業細致的要素進行評議。
第二,兩者學藝初衷、學成用意不一樣。
學藝初期每個人都會有決定是選擇走專業還是僅供業余愛好,決定走專業道路的人,他們的前進方向往往很明確,通過層層選拔,進入專業院校,然后參加業界各類專業比賽鍍金,不斷進修,成為大師、大家。而業余的業余愛好者他們的學藝初衷很可能只是陶冶情操、自娛自樂,對于他們來說,藝術造詣高低并非是生活的剛需,其主要價值在于提高個人物質生活,消遣閑暇時間,愉悅精神并豐富情感,獲得一項附加技能,拓展社會意義。在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下,指導標準必然是有差異的,毋庸置疑,專業的學藝者要經受更為嚴格甚至嚴苛的訓練。
第三,個人條件存在天生差異。
以聲樂藝術為例,我國的聲樂教學歷史較早,春秋時期即有文獻記載,如《樂記·師乙篇》中:“歌者,上如亢,下如墜,曲如折,止若槀木,居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3]《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記載:“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聲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徵,疾不中宮,徐不中徵,不可謂教。”[4]唐代段安節著《樂府雜錄》:“善歌者,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5]
這些論述至今還為人引用,成為指導今天我國聲樂藝術發展的理論依據。每個人的聲音條件是有差異的,天生嗓子不好,音域太窄的人很難在聲樂演唱藝術上做出成績,很可能一開始老師在選拔學生的時候就將其淘汰了。美術藝術中也是一樣,有些人對色彩的細微差別天生敏銳非常,對配色的敏銳度、和諧度上展現出一騎絕塵的天賦,這也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首先,專業藝術培訓更講究系統性和全面性,然后再是對細枝末節的細致處理,都跳脫不出上文提到的道、術、意三個方面。
以合唱為例,我國合唱教育家馬革順先生說過:“合唱,是一種集體的活動,是借著集體共同創造的音響來進行作品內容的表達和藝術形象的創造。”[6]聲樂藝術的核心是聲音訓練,但專業合唱團與業余合唱團在訓練方法上還是存在明顯區別。專業合唱團的訓練,合唱隊員有必須具備的要求,如相關理論知識,時刻保持興奮飽滿的歌唱狀態,氣息一定能正確地支撐聲音,音準的準確度,運用氣息要緊隨歌唱速度的變化,特別是對聲音效果要苛求完美,情緒表達到位。而大多數業余合唱團成員并沒有系統地學過聲樂演唱,氣息不夠用,狀態不飽滿都是常見問題,對業余合唱團訓練只能從基礎抓起,不可苛求過多,通過多做練習在節奏和音準上達到統一即可。這個例子更為直觀的說,不能以評價專業歌唱演員的標準去要求卡拉OK 愛好者。[7]
我們此前對專業領域內的藝術培訓和創作做了簡單的闡述,但對業余領域,特別要區分對待群文工作中藝術培訓和創作的差異化。因為群文工作中的藝術普及扎根于群眾、取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再者受眾群體的多樣性、特殊性和業余性,即便是具備部分專業化的創作也難以在專業舞臺上有所建樹,還要避免曲高和寡,脫離群文工作的本質。群文工作從定位和選材開始就應以普及群眾為首要目標,在培訓和創作方法上,追求藝術水平不等同于一味地向“專業”標準看齊。
通過對比“專業”和“業余”,受眾群體的不同可以說是導致群文藝術培訓和創作需要區分專業與業余的最大原因。區分好專業和業余之間的不同標準,一則有利于公共文化藝術事業的普及和深化,提高藝術培訓指導的廣度與活力;二則鼓勵藝術創作的熱情,加強藝術創作產值;三則有利于把準群文工作方向和受眾定位,根據不同地區的差異化用對方法,因地制宜發揮特點,加速滿足和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所以說,在群文體系的藝術培訓和創作中注意區分專業和業余的標準和要求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