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青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133000)
東北民歌是指中國東北三省地區的傳統民歌,以及東北地區新的民歌,都是經過改編和創新的。東北民歌經過改編,為原有的鄉土民歌材料增添了新的時代元素,民歌的內容和旋律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傳統的東北民歌是東北地區代代相傳的民歌,以民歌的方式傳播和流傳。流行的東北民歌主要通過歌手和學校音樂教育進行傳播。傳統的東北民歌主要有《搖籃曲》、《茉莉花》、《小拜年》、《反對花》、《正對花》和花腔女高音作品《今年梅花開》以及由郭松老師改編過的《新貨郎》等。其中一些優秀的歌曲沒有被前輩記錄,但流傳于民間,在人民中很受歡迎,這就需要我們去挖掘和演唱。
《小拜年》來自人音版五年級下冊第八課的一首演唱課。它是一首典型的二人轉。“二人轉”是東北人培育的一朵民間藝術之花。它土鄉土色,紅火熱鬧,深受東北人的喜愛。它既有秧歌性,又有說唱性。既可以二人對唱,又可以“單出頭”、“坐唱”等形式演唱該歌曲的節奏非常的歡快,中間的間奏還運用了代表戲劇性的襯詞,烘托出了十分歡樂的氣氛。歌曲帶有地方性戲劇的特點,有的歌唱者手拿絹花邊歌邊舞,場面十分熱鬧。《小拜年》在東北地區的很多地方流傳,遼寧、吉林、黑龍江都有自己地方性的旋律,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傳統民歌。通過學習以及演唱這首歌曲,使同學們感受到歡快以及濃郁的東北民間音樂的特點和音調。
1.有利于傳承與發揚民族音樂文化
東北民歌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歷史傳統或風俗習慣。將東北民歌的音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開展地方音樂教育,促進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繼東北民歌資源的開發通過老師在課堂上介紹民歌音樂,把東北民歌作為音樂課的重點,使同學們能夠詳細了解到自己家鄉的音樂文化并熱愛家鄉的音樂文化。通過不斷學習,當地優秀的音樂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2.有利于促進音樂的教育作用
音樂課在我國素質教育課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將東北民歌引入小學音樂課堂中,學生在學習民歌時通過感受歌曲的氛圍,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中。歌曲所描繪的內容及人物形象都會伴隨著音樂在大腦中浮現出來,心中也會有所感觸,上完音樂課內心感到無比的愉悅,從而更加的熱愛周圍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這種心里感受潛意識的生成了美育教育,而美育教育就是給予學生內心美不斷地生成的過程。也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促進的作用。學生們在課堂中唱自己家鄉的民歌,不僅從小就接觸到音樂文化知識,深深地扎根于民族音樂教育,還能從小培養他們愛國主義情感,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3.有利于推動東北民歌發展的時代要求
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是中國民歌的一顆璀璨明珠。目前,許多民歌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歌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綜合素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大多數民歌仍然面臨著不遺傳的問題。當地的民俗文化的教育傳承對于教育部門來說并不是十分的重視,所以,大多數人對當地的民間音樂知道的也很少。
在東北民歌進課堂的教與學中,我們的教學理念應該遵循“以人為本”,以最原始的素材為基礎,形成一種最接近當地的音樂風格。這種音樂是與肢體動作、當地語言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讓學生本身可以同時當成演奏者、表演者和歌唱者來參加到音樂中,可以使每個同學都能學會和體會到音樂的風格。下面從在課堂中教師如何教以及學生如何學兩方面進行論述。
1.課堂中的教
首先,不管是學習什么,興趣和愛好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興趣不高漲,則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本身對音樂有所愛好和興趣時,學生們才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音樂。那么怎樣讓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民歌,這就需要老師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音樂能夠相關聯,學生普遍能夠樂意接受自己身邊現實生活有聯系的事物,或者是自己本身能夠體會到的事物。所以作為老師,對那些比較單一模式或官方的模式盡可能的避免,靈活地利用生活和音樂聯系在一起,把學生的愛好興趣和音樂的學習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以《茉莉花》這堂課為例,首先在導入環節,我們可以先播放東北二人轉的片段,幽默風趣的旋律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和學習的積極性,而這些音樂素材都是和我們家鄉生活息息相關的,無形中拉近了學生和歌曲的距離。
2.課堂中的學
學生在學習音樂時,比如說在《茉莉花》導入新課中,學生們在上課前和下課后聽著音樂不由自主的哼唱起來進出教室,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形成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積極的把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和生活中的經歷充分調動起來,通過創設相關音樂情景,學生們進一步加強感知和實踐。除此之外,還運用了“游戲教學法”。小學階段學生們都喜歡玩游戲,扮演各種喜歡的角色,伴隨著音樂,情不自禁找到情感的依附點,學習效果也比之前傳統的學習歌曲好很多。
在《茉莉花》教學過程,除了傳統課堂的講座,示范和欣賞外,還有情境法,身體節奏法,啟發法、游戲法等。多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使得學生能夠獨立的參與整個音樂活動中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設定相關音樂情境并組織與音樂相關的游戲。營造出有利于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互動。在個人經歷和模擬中獨立學習和探索音樂,進一步培養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使音樂學習變成為一種娛樂的活動,并在教育樂趣中調動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東北民歌引入小學音樂教學已成為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東北民歌應該如何更好地實施。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教材改革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應該引入更多的東北民歌題材,進行適當的教材改革,讓學生學習到更多優秀的民歌。民歌來自人民,復雜的教學體系無法復制和使用,教育者在編寫教材時,要注意內容的積極性,適當調整內容。比如在編制民族音樂教材時,把每個民族的文化背景用故事的方式編寫到書中,讓學生每當聽到或唱起民歌時都會想起有關歌曲的文化故事。東北民歌主要以小調為主,另外還有宮徵調式,在音樂形式上,小調旋律性很強,而且結構比較規整,用于人們閑暇娛樂等活動中。小調音樂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婉轉、曲折的,許多小調在表現上是在敘述一個故事,正好滿足了小學生強烈好奇心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也能展示東北民歌小調的個性。不同風格反映了人們不同的生活層面。如:《東北風》、《放風箏》、《慶新年》、《小看戲》、《回娘家》、《搖籃曲》、《丟戒指》、《賣餃子》、《小拜年》等。由于敘事和抒情交融在一起,很多藝人在形式上經過精雕細刻,使之演唱更加的完美。
2.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學生,學生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傳承者,所以必須要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有所認識。首先,我們要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了興趣,他們才會更加愿意認識和學習民族音樂。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能使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更加深入進展。例如可以在學校課間的廣播上播放有關民族音樂的歌曲以及戲曲,在宣傳板上大力宣傳有關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知識,學校多舉辦-些有關民族音樂類型歌唱比賽,還可以召開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小競賽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認識了解更多的民族音樂文化,從小學開始就將傳承和保護的理念植根于思想中并體現在行動中。
3.提高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師的教學是學生學民族音樂的主要途徑,只有把教師對民族音樂的素質提高上去,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學到民族音樂的知識。學校領導還應該更多的去聽課,發現優秀的教師給予展示才華的平臺,讓其他教師相互學習并指出不足之處,共同探索教學模式并不斷改革創新,正確引導教學,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音樂。學校應多組織教師進行進修,使教師的素質進行整體的提高。學校還可以多組織社會上民族音樂方面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在學校進行演講,教師們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明白各民族音樂的特點與教學方式。學校也應讓教師去各個學校聽課,了解其他學校民族音樂的教學方式,從而使自身的音樂教學更加完善。
東北地區民歌在中國的民歌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要理解民歌在我國文化發展中的意義,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繁榮祖國的民族文化做貢獻。小學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新課標中指出要弘揚中國優秀的民族音樂,首先,讓學生學習多元音樂文化和了解多樣的音樂形式。學校和教師要改革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建設一個符合時代發展和學生發展的教學體系。要把中國優秀的民族音樂傳承下去,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把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加入到小學音樂基礎教育當中,要求教師不僅要會基礎音樂知識,還要有民族文化底蘊。充分了解東北民歌音樂歷史文化知識,能很好的將民歌音樂引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了解家鄉的音樂文化歷史,培養民族凝聚力。學習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是傳承中國優秀的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