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昊辰子 陳良宇 鹿佳秀
(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10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以及曲藝等多種形式,產生于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歷史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表達,蘊含著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中形成的思維模式與價值取向,代表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21 世紀初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于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積極響應。200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判定以及管理工作進行初步規劃,并于次年批準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第一批共518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 年至2014 年間,國務院共公布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與此同時,政府工作的體系與方法逐步完善,最終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
2020 年3 月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也正式生效,進一步明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證、義務,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方式與保護體系配合文化創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由政府主導對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摸底工作,并借助文字、影音等多種方法進行記錄,對具有地區性、多樣性的民族文化進行總結,有助于從宏觀視角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名錄體系,以政府行為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等級,能夠擴大非遺的傳播區域,促進地區乃至全國性的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信的鞏固發展。
呂劇發源于山東,曾與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秦腔、川劇并稱為“中國八大戲曲劇種”。呂劇在2008 年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呂劇早期的形式是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后來經過發展變成呂劇,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北路琴書藝人時殿元在發展中獨辟蹊徑,通過借鑒各種戲曲、曲藝藝術的表現形式,將山東琴書的表演方式由坐唱表演改變成化裝演出,通過創新增強了呂劇的藝術感染力。受其發源特點影響,呂劇既屬于戲曲音樂,又同時帶有曲藝說唱元素。它的曲調優美樸實、易學易唱,進一步擴大了其受眾范圍。它的主要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主要由弦樂器組成,武場樂器主要由打擊樂構成,墜琴、揚琴、三弦、琵琶俗稱“呂劇四大件”。
呂劇是魯西北地區極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在當地有著豐厚的群眾基礎,流傳十分廣泛。山東的西北地區正是呂劇擁有堅實群眾基礎和悠久歷史的關鍵地區,雖然目前的研究對呂劇發源地說法不一,但大多說法都集中在濱州、東營的鄉鎮中。而魯西北地區也存在有著較多數量的呂劇傳承人和經營情況較好的國營呂劇團,例如濱州、東營、濟南等地市,呂劇發展相對其他地區較為良好。文獻資料和媒體調查均顯示魯西北地區中小學校方重視程度和地區資源情況良好,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魯西北地區的“呂劇進校園”活動。
1950-1960 年期間,呂劇在山東地區廣為流傳,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獲得了許多呂劇愛好者的支持,其取得的藝術成就也非常豐富。呂劇的發展歷史僅100 年左右,但是它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文化蘊意使其流傳十分廣泛,其在山東的發展和繁榮與山東地區特有的地理環境、傳統文化、民風習俗以及山東人特有的性格特征有著密切聯系。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呂劇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傳承困境,劉紅艷、楊建剛的《山東呂劇藝術發展咨詢報告(上)》曾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形態的大轉型、當代精神文化的變遷和呂劇自身藝術格局的老化,呂劇藝術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和生存危機。因此,保護和發展呂劇藝術已經刻不容緩?!雹賲蝿∷ヂ涞脑蛑饕獮橐韵聨c:
1.劇目內容較為保守,不符合思想潮流。
呂劇以農村傳統生活為主題,然而在山東呂劇的發展過程中,演員們對戲曲藝術形式的傳承和創新并不重視,只是按照宣傳的需要來編排新的現代戲劇。有些劇目內容單調保守、過分重視政治宣教,與大眾審美相悖,既不能吸引新一代年輕人的關注,又會讓老一輩戲迷感到厭倦,因此很難吸引大眾群體的關注,導致觀眾流失,發展面臨困境。
2.民間戲班、國營劇團面臨資金短缺、人才流失問題。
對于民間戲班來說,政府和社會贊助沒有給予充分支持,呂劇的民間戲班只能依靠演出和各類活動獲得微薄收入,以維持戲班繼續生存。微薄的收入和需求減少從根本上限制了曲藝者表演意愿和發展其曲藝的積極性。國營劇團面臨生存艱難的境況,劇團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政府的資金支持對國營劇團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劇團資金緊張、演員工資難以保障等問題,不少演員另謀出路,造成人才缺乏、流失的現象。
3.觀眾轉移、市場流失,缺乏良好的宣傳。
在信息化的時代,電視和電影迅速普及,娛樂形式的多樣化轉換了人們情感宣泄的傳統方式,戲曲觀眾老齡化嚴重,沒有年輕人愿意花錢去聽戲成為呂劇票房收入的瓶頸之一。因此,民間原生態呂劇也日益減少,并且獲獎的呂劇劇目得不到大力推廣和支持,導致觀眾很難欣賞到符合大眾審美和時代潮流的優秀劇目,呂劇也逐漸流失了市場。
自2005 年國務院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來,陸續有大中小學舉辦不同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引發學生們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和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們在非遺文化的學習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和文化素養。部分地區由于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學校的積極配合,將非遺文化引入校園,并且取得較好的效果和反響。例如:2017 年12 月,由泉州南音傳承中心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共同建立的“南音北大附中傳習所”在北大附中正式設立。該南音傳習所也是非閩南語學習地區的第一家南音傳習所,是南音走出閩南地區、走入北方發展的重要一步。
山東省東營區二中位于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莊鎮,東營區二中堅持呂劇藝術傳承發展從娃娃抓起。學校里的呂劇社團定期為學生們開展呂劇課,課堂上學生們穿著呂劇戲服,在校園里揮舞著水袖,舉手投足生動傳神。2018 年7 月,由東營區自行編創的呂劇小戲《校園呂劇情》主要講述了“非遺”傳承人王玲玲帶領孩子們參加比賽時所發生的故事,是東營區呂劇進校園活動的直觀展示。呂劇的唱腔優美樸實、美妙動聽,藝術風格貼近生活,有著通俗俚趣的特有魅力,因此深受山東廣大人民的喜愛。呂劇的風格突出,是記錄山東地區風土人情的濃縮載體,體現了山東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利于增強民族感、自豪感和責任感。
1.從語言理解角度來說,呂劇語言的潛在受眾群體廣泛。呂劇使用的北方語系中的濟南官話與普通話的聲韻母數量、調值較為相似,普通話學習者容易理解其唱詞所講述的大意,而且濟南官話具有山東語調,魯西北地區的中小學學生更能感到親切,因此更容易引發學生關注,提升興趣度和關注度。與此同時,由于呂劇男女均用真聲的演唱方法使得曲調流暢自然、咬字清晰,外地人能夠輕松聽懂山東方言,也能夠欣賞呂劇,這使呂劇的潛在受眾群體有極大的拓展空間。
2.從教育方式及意義來說,呂劇教育形式多樣,提高學生素質教育,并蘊含一定的思想教育意義。不同于課本上的教育形式,呂劇運用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形式,反映生活現狀和社會倫理,更加具有趣味性。在魯西北地區“非遺進校園”的活動中,呂劇相比其他非遺文化適合走進學校,它不僅使用山東方言,易學易唱,還通過反映社會倫理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3.從地區歷史實際與傳統文化角度來說,呂劇是魯西北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展現了優秀的儒家思想傳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對教育學生們如何惟人、惟禮、惟孝、惟智、惟學有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呂劇所講述的故事情節貼近山東人的生活,是對山東人生活的反映。山東是儒家思想的起源之地,呂劇以儒家文化為母體,故事情節中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廣泛吸納民間藝術的精髓,頗具地域特色。
目前大多數已開展活動的中小學主要以講座演出、社團活動等為主,學校請當地呂劇院的演員或民間老藝人進入校園,利用大課間、活動課等課余時間開展活動。講座演出的活動主要為學生科普呂劇的知識、了解呂劇基本形式、發源由來、唱法及伴奏樂器,并通過現場演出的形式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呂劇的魅力所在。
例如2017 年4 月11 日在濟南市外海實驗學校舉辦的“優秀傳統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呂劇走進校園活動”,這次活動請到了濟南市呂劇院的演員為同學們講解呂劇的發展歷史、呂劇中不同角色的特點及呂劇伴奏樂器等內容,并對呂劇片段中的花旦手絹組合、小生扇子組合等進行示范,并與學生互動。活動最后演出經典呂劇片段《小王趕腳》,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呂劇文化。
開展社團活動的中小學主要在校內開設呂劇學習社團,例如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二中則將呂劇基本功帶入課堂,每周定期進行社團活動,“水袖組合”、“跑圓場”等基本功由專業老師帶領同學們進行學習,讓同學們在了解與欣賞呂劇之余進行更加細致專業化的學習。而“呂劇進校園”也是東營區二中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的一項文化傳承活動。
注釋:
①劉紅艷、楊建剛.山東呂劇藝術發展咨詢報告(上)[J].戲劇叢刊,2012(06):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