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明
(寶雞市金臺區文化館,陜西 寶雞7210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和國家生存的前提條件。中華文明經歷五千年滄桑巨變而從未中斷過,曾一度引領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方向,但近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制度等各方面已全面落后于世界強國,因此受列強的入侵,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成了一只弱小的羔羊,任列強宰割。這時候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向日本、西方一些國家學習,我們踏上了一條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直至新中國成立,我們才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文化極其不自信的狀態。
鑒于此,黨和國家在新世紀之初,就把弘揚傳統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大中小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也增加了相應的內容,隨著“孔子學院”、“國學院”的成立,以及《百家講壇》的熱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深入人心、走向世界。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出臺的第一個以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件。同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他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從炎帝神農開創農業肇始,我們一直都是農業大國,孕育了輝煌的農耕文明,留下了燦若群星的文化遺產。這其中就有與人類的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的一種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個民族或區域的人們經過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而逐步形成并流傳至今的一種無形文化遺產,以各種民俗、技能、表演與知識等為表現形式,大多都留存并傳承于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突出的特征是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深刻的反映了該民族的個性、文化精神與審美習慣,具有民族文化的獨特基因。它的主要傳承方式是師徒之間的身口相傳,一代代傳承延續至今,向我們傳遞了創造者對人與自然的理解及解決各種需求的古老信息,顯現了一個民族最初的文化狀態。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變革,改革開放使我們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流動,農業生產開始衰退,凋敝,城鄉發展差距開始拉大。
雖然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遷居到了城市,但我們的根依然在鄉村,在那綠草青青,麥浪滾滾,雞鳴狗叫牛羊跑的鄉村。當然不是。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即“五位一體”,從環境、就業、管理等方面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總體規劃,為我們描畫了一幅和諧、富裕,充滿鄉村氣息的優美畫卷。
2020 年3 月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在脫貧攻堅的任務順利完成之后,黨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并沒有放慢腳步,接下來我們要準備實施鄉村振興這一更加宏偉的戰略目標。
鄉村振興,非遺先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某個民族或區域內的人群為滿足某種需求而創造出的技能、從生產生活中得到的知識,它影響著人類生產生活的一點一滴,人們的吃、穿、住、行、用諸方面都有非遺的存在,知識、精神、物質等都離不開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我們民族發展傳承的見證,更是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源泉。其中一些經過數代人傳承發展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能、理論與思維方式,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我們是從農業社會發展而來的,鄉村是我們的根本,也是滋養非遺的根脈和土壤,非遺來自鄉村,更能夠幫助鄉村走上振興之路。它可以使老百姓和睦相處、推動鄉村和諧發展,為鄉村建設拓展空間、助推鄉村產業發展。我們要發揮非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巨大潛力,非遺引領、振興鄉村、文旅融合、協同發展、留住鄉愁、再鑄輝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的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表演類項目,如音樂、舞蹈、戲曲等無不是從厚重的民間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它是一定區域內的人們經過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發展而來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對此最熟悉、最熱愛,也最易于為老百姓所接受。像秦腔、昆曲、京劇等戲劇都流傳有幾百年的歷史,有很深厚的民間基礎,是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之余最為重要的娛樂項目。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帶教育、教化功能,是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強大載體。傳承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對于振興鄉村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首要任務,其目的就是利用當地的有效資源發展經濟,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而傳統技藝類的非遺項目基本上都是流傳幾百年的傳統工藝,也就是老手藝,它們早已深得人心,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培育扶持壯大生產規模,開發出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打造品牌、促進就業、形成產業。傳統工藝由于受地理環境、人文社會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特定的地域性、唯一性,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產業開發,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傳統工藝中蘊含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從而培養專注的工作態度、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一絲不茍的精神,使工匠精神融入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助力鄉村的發展、振興。
那么,該怎樣使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展現出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使鄉村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筆者特提出以下發展思路:
第一,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一個地區、企業,乃至一個國家要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非遺傳承也不例外,一項非遺要傳承發展,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傳承人,因此,非遺要傳承,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我們要扶持有發展潛力和發展意愿的非遺傳承人,引導他們設計、開發適應現代審美觀念的非遺產品,鼓勵他們建立非遺工坊、成立公司,帶領鄉親們一起奔小康,振興鄉村,建設美麗家園。要關心、關愛這些非遺傳承人,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采用外出參觀、展覽以及培訓學習等途徑幫助他們提高技藝水平,開發出有地方文化特色、受大眾歡迎的文創產品,使他們成為受人尊敬的鄉賢能人,在鄉村發展、振興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領路人。
第二,支持現有非遺產業做大做強,增加從業者收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對于現有發展勢頭良好的非遺產業給予政策、資金方面的傾斜,支持傳承人做大做強非遺產業,使該非遺產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產業鏈,以帶動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讓非遺成為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有力保障,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讓非遺產業成為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不違背非遺傳承“本真性”的前提下,不斷開發新產品,多關注年輕人的審美趨向,創造機會讓傳承人多與現代設計師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設計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需求相結合的文化創意產品。支持傳承人組建設計、制作、銷售團隊,分工協作,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展示、宣傳、推廣、銷售,尤其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網絡銷售、直播帶貨。只要產品有銷路,群眾就有收入,大家就能安居樂業,鄉村就一定能夠振興。
第三,要強化特色,在全域旅游中發展非遺產業,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切忌盲目發展,跟風建設,不搞千篇一律的“古鎮”、“小鎮”建設,要突出特色,堅決摒棄一看、一吃、一走的發展模式,這樣留不住游客,結果只能是關門大吉。可以根據鄉村實際情況、現有屋舍、非遺項目、傳承人和老藝人等資源,統籌規劃,融入體驗式非遺項目發展鄉村旅游。如增加一些表演類、技藝類非遺項目,可以使游客參與進來,學表演、學制作、做游戲,樂在其中,讓游客在體驗當中感受蘊含其中的思想、文化。還可以在鄉村開辦康養基地、中醫保健館,利用鄉村優越的自然環境,結合傳統中醫養生療法,為游客提供身體保健和康養,使人們在放松身心的同時接受中醫的調理,再造一個充滿能量的自己。這樣還可以帶動鄉村其他產業的發展,提高村民的收入,就能達到共同富裕、振興鄉村的目的。
鄉村振興不單單是一句口號,要在各級政府的統籌規劃下,充分發揮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優勢,支持現有非遺企業和工坊做大做強,吸引青壯年回鄉就業,扶持有能力的返鄉青年創業。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通過發展產業、鄉村旅游、康養保健等多種方式,拓展當地的文化產業品牌,并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再造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